古文觀止‖楚辭·九歌·東君(一)

...

《九歌·東君》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詩作,屬于《九歌》中的一篇,是楚人祭祀太陽神東君的頌歌。

這首詩描繪了東君壯美而崇高的形象,既反映了太陽自然屬性的美,如光輝燦爛、安詳等,又體現了人類本質力量的偉大,如威嚴、英武等,實現了神與人的統一,自然與藝術、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在詩歌的輪唱中,東君的尊貴、雍容、威嚴、英武被烘托得淋漓盡緻,那高亢宏亮的聲樂恰如其分地演繹出光明之神的燦爛輝煌。

本篇以其獨特的結構和豐富的意象,深刻展現了太陽神的輝煌形象及其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系。篇中由男巫扮演太陽神領唱,衆巫扮演觀者伴唱。

從整篇詩歌來看,可以分為三節,開篇五句言日出場景,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日出時的壯麗景象;中間四句言盛大樂奏,随着日出的到來,祭禮上的樂奏也達到了高潮;最後三句言夜行場景,在描繪了日出的輝煌與樂奏的盛大後,詩人筆鋒一轉,轉向了夜行場景。

全詩各章之間聯接承轉自然,通過日出、樂奏、夜行三個場景的描繪,不僅展現了太陽神的自然屬性之美,更深刻表達了屈原的愛國情愫和英雄主義精神。

詩人以太陽神為象征,寄托了自己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厚情感與崇高理想。他渴望光明與正義,痛恨黑暗與邪惡;他追求真理與進步,不畏艱難與挫折。這種精神在詩歌中得到了淋漓盡緻的體現,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了屈原作品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九歌·東君》
暾将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撫餘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
駕龍辀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
長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顧懷。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
緪瑟兮交鼓,箫鐘兮瑤簴。
鳴篪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
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
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蔽日。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鬥兮酌桂漿。
撰餘辔兮高駝翔,杳冥冥兮以東行。

我們首先學習文章的第一部分:

暾将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撫餘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
駕龍辀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
長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顧懷。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

溫煦明亮的光輝将出東方,照着我的欄杆和神木扶桑。

輕輕扶着我的馬安詳行走,從皎皎月夜直到天色明亮。

駕着龍車借着那雷聲轟響,載着如旗的雲彩舒卷飄揚。

長長歎息着我将飛升上天,我的内心又充滿眷念彷徨。

聲與色之美足以使我快樂,觀看者安于此景回還皆忘。

暾(tūn):溫暖而明朗的陽光。朱熹《詩集注》:“溫和而名盛”。

辀(zhōu):本是車轅橫木,泛指車。

憺(dàn):指心情泰然。

太陽從東方緩緩升起,萬道金光灑滿大地,驅散了夜的黑暗與寒冷。

這一場景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更寓意着新生與希望,象征着光明戰勝黑暗,生命之力蓬勃而出。太陽神的威嚴與力量,在這一刻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

詩篇一開頭,就先刻意描寫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那溫煦明亮的光輝。就如昏暗的劇場突然拉開帷幕,展現出一個鮮麗明豔的大背景,把整個氣氛渲染得十分濃烈。旭日欲出,自然先照亮日神東君所住的日出之處,也就自然引出日神。

東君是偉大的,他所駕馭的太陽把光和熱帶給人類,是那樣的慷慨無私,自然有那從容不迫的姿态。所以他總是不激不厲,安詳地駕着太陽車緩緩而行,履行他一天的神聖職責。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裡。我們明天繼續!

...

備注:1. 圖片來自網絡,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釋義及賞析資料來自網絡。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