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詩酒風流,不負韶華

     

...

       

                                    一

    公元803年,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中華大地上又多了一位傑出文人。他就是中唐詩歌史上的代表人物——杜牧。杜牧,字牧之,與杜甫合稱為“大小杜”。

    杜甫是魏晉名将杜預第四子杜耽的後裔,而杜牧則是杜預少子杜尹的後代。杜甫已然成名天下,高山在前。在他去世三十三年後,杜佑的孫子杜牧,卻跟随這位遠親的步伐,踏上了對詩歌的追尋之路。

    杜甫半生凄苦,貧困不堪,這多半起因于戰火。當他曆經坎坷回到家中,看見兩個女兒正穿着“超短褲”(膝蓋以下全被磨掉了)做活時,忍不住恸哭流涕。終其一生,他都在為了“革命事業”而奔忙。此外,又多次強調自己是京兆杜氏,号“少陵野老”!(這是因為京兆杜氏在當時的名望最高)

    據《北史·杜铨傳》記載,北魏太祖曾問司徒崔浩:“天下諸杜,何處望高?”,崔浩對曰:“京兆為美”。可見,縱然是如老杜這樣品行高潔之士,為了混一口飯吃,也不得不從俗。

    杜甫為了提高名氣,謊稱自己是京兆杜氏。而杜牧,卻是真真切切的京城戶口。杜牧家住安仁坊,在朱雀大街東邊,乃是權貴聚集之地。地段好,交通便利,祖父又是三朝宰相,深得皇帝敬重。唐憲宗曾對杜佑說:“你以後不必坐班了,隔三五天去趟政事堂就行了。”

    杜佑退休之後,憲宗還讓他每月十五、三十号上朝,共商軍國大事。伴随着多年筆耕,一部《通典》又讓他名垂千古。有着這番顯耀的門楣,杜牧的童年也和杜甫一樣靜享安逸。不過誰能想到,兩人的命運竟也十分相似,剛懂得一點兒事後,杜牧便要和杜甫一樣面對的人生的考驗。

                                      二

    在杜牧五歲時,弟弟杜顗出生,對這個小他四歲的弟弟,杜牧一生都非常疼惜。五年後,祖父杜佑病逝,父親杜從郁沒幾年也病逝于任上。彼時,杜牧的年齡不過十四五歲。

    父親去世後,杜牧一家的生活極其悲苦。因為沒了收入來源,為了生活,便不得不去碰高利貸。高利貸利息甚高,沒過幾年,家中那幾間房産抵押完畢,一時衣食皆無。仆中竟有人餓死。杜牧不忍心他們跟着一塊兒乞讨,便将衆人遣散。帶領母親和弟妹來到家廟住下。

    家廟裡破敗不堪,一無所有,隻能靠吃野菜度日,勉強不至于餓死。杜顗從小視力不好,母親曾一度節制他讀書。如今流落荒廟,又無蠟燭,兄弟倆隻能趁着白天多讀點書。待到夜晚四下黑暗,伸手不見五指,再将所讀的詩文背誦出來,以便加深記憶。就在這種暗淡無光的生活中,杜牧和弟弟背誦了《毛詩》《尚書》,又熟讀通史與兵法。

    他說:“年十六時,見盜起圜二三千裡,系戮将相,族誅刺史及其官屬,屍塞城郭,山東崩壞,殷殷焉聲振朝廷。當其時,使将兵行誅者,則必壯健善擊刺者,卿大夫行列進退,一如常時,笑歌嬉遊,辄不為辱。非當辱不辱,以為山東亂事,非我輩所宜當知。”這段話後來記錄在杜牧給《孫子兵法》所注序中。可見,即便終其一生隻是個文人,永遠得不到掌兵的機會,但當所有人都沉默的時候,你還是可以選擇發聲。杜牧的聲為誰而發?為民也!

    這種慘淡的生活持續了整整三年。後來杜顗因此而患上白内障,這既與自小視力不佳有關,也是長期營養不良導緻的結果。不過老話說得好,不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夜誦數年,杜牧的苦日子終于到頭了。

                                      三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參加進士考試,一舉中第。在此之前,他也是東遊西蕩,四處行卷。所拜訪諸人中至關重要的,便是和柳宗元一起遊小石潭的吳武陵。吳武陵是那年主考官崔郾兄長崔邠的門生,與崔郾也頗具交情。他出面推薦杜牧,顯然是事半功倍。而且拿出的行卷也并非詩歌一類的普通讀物,而是杜牧三年前所寫的《阿房宮賦》。此賦誕生之後,早已名聲在外,崔郾豈會不知?當下便決定推舉賢才。發榜之日,杜牧果然以第五名進第。

    中第之後,杜牧一洗往日那滿臉陰霾,寫了一首興高采烈的熱情詩: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将春色入關來。

                                ——《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好事盈門,杜牧囑咐長安的好友們多釀點酒,等到春暖花開日登樓暢飲。這讓人不覺想起了王維的名句:“相逢義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杜牧和王維性格頗有不同,但于美酒,青年才子又有誰人不愛呢?

    三月,杜牧又參加了由左散騎常侍馮宿、太常少卿賈餗和庫部郎中龐嚴聯合主持的制舉考試。也就是就業考核。結果,杜牧和裴休、裴素等人被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科錄取;鄭冠和李拭被軍謀宏遠堪任将帥科錄用。杜牧随即擁有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弘文館校書郎。

    對于這份清閑的差事,杜牧似乎并不那麼熱衷。不過好在不必委身破廟了,這算是生活上的巨大改善。杜牧既然不想整天待在圖書館裡翻書,那他想幹什麼呢?答曰:帶兵。他曾私下打聽淮西叛亂,李愬雪夜入蔡的具體情節,并寫了幾篇文章。等到十月,應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使沈傳師的邀請,南下洪州出任幕府巡官。沈傳師與牛僧孺是同年,兩人感情要好,杜牧這一去,便為後來陷入牛李黨争埋下了伏筆。

                                      四

    牛李黨争的開端,起于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的制舉考試。這年的考生有牛僧孺、皇甫湜和李宗闵等一群人。他們在對策中言辭激烈、針砭時弊,大為宰相李吉甫不滿。于是全部流放出京,到偏遠地區任縣尉。而李吉甫,便是後來李黨領袖李德裕之父。等到元和九年李吉甫去世,牛黨的大批成員才開始在朝堂露面。緊接着,雙方之間的對抗愈演愈烈。杜牧也要被迫站隊了。雖然他的态度模棱兩可,沒有明确說明反對那一派,但與牛黨之間感情顯然更為親密。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沈傳師被召回朝任吏部侍郎,這也宣告杜牧的工作丢了。所幸一直賞識他的牛僧孺立即給他發來聘書,要招其為推官,杜牧欣然接受了。

    來到牛增孺的幕府,每日工作時間不長,作息随意。這樣一來,杜牧的老毛病就又犯了。夜夜尋找歌妓作樂,沉溺于秦樓楚館之中。這也與他後來因腎虛而須發早白有着直接關系。兩年後,杜牧要回朝任監察禦史,牛僧孺為他設宴踐行,關切地說:“你此去任監察禦史,一定要把往日的習氣都收斂收斂。這樣做不僅對你的身體有好處,也有利于你幹出點事業!”杜牧搖搖頭道:“哪兒的話?!……”牛僧孺笑而不語,拿出一個小書箱,裡面是些小紙條,上面書着:今晚杜牧寄宿何處,是否安全?!……杜牧慚愧地看着那些字迹陳舊的紙箋,禁不住淚流滿面。因為這份誠摯的情義,杜牧注定一生都無法脫離牛黨。

...

                                    五

    要說與杜牧齊名的詩人,那一定是李商隐了。後世喜歡把他們倆的名字放在一起,合稱為“小李杜”。其實,杜牧是李商隐的前輩。有趣的是,李杜之間的年紀也差了将近十一歲,這與李白杜甫之間的情況恰恰相反。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因為杜顗眼疾加重,杜牧請了名醫為其調治。診後的結果是患了白内障。這時,李商隐曆經五次考試,終于進士及第。此時杜牧早已名揚天下,從某些方面來說,他是不會關注這位小輩的。

    杜顗的眼病稍稍好轉,便被李德裕聘為節度巡官、試協律郎,不久跟随他前往潤州。杜牧此時既疼惜弟弟的身體,又關心他的前途,遂寫了封詩信: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門欄不覺深。

    直道事人男子業,異鄉加飯弟兄心。

    還須整理韋弦佩,莫獨矜誇玳瑁簪。

    若去上元懷古去,謝安墳下與沉吟。

                        ——《送杜顗赴潤州幕》

...

    杜牧教導弟弟:李德裕也是一個有着政治理想而且能力出衆的人。不論如何,得到他賞識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你要好好幹點實事,不要溜須拍馬。沒事的時候要以古鑒今,憶苦思甜,想想我們以前的日子,做一個正直的人!

    杜牧能說出這話,想來兄弟二人的感情一定很好。大中四年(850年),杜牧給同年李拭上書,希望幫他一把,出京在任。他在信中說:“顗喪明,作廢十五年矣,但能識某聲音,不複知某發已半白,顔面衰改。未死前,一見病弟,異人術士,求其所未求,以甘其心,厚其衣食之地。病弟孀妹,因緣事故,寓居淮南。食不繼月,用不給日,閉門于荒僻之地,取容于裡胥遊徼之輩。部曲臧獲,可以氣淩鼠侵,又不能制止。”這些字句,讀來于其品格可窺之一二。後來,朝廷終于答應他的請求,出為湖州刺史。杜牧不勝感念。

    其實,不光是對自家人備加關心,就連那個對他三年食藿生活視而不見堂兄杜慥,他也願意傾力幫助。《樊川文集》裡有這麼一段記載:今在郢州汨口草市,絕俸已是累年。孤外甥及侄女堪嫁者三人,仰食待衣者不啻百口,脫粟蒿霍,才及一飡。伏蒙仁恩,頻賜顧問,必許援拯,授以涔陽,活于阖門,無不感涕……這是杜牧寫給朝中巨擘的信,目的是給杜慥求得醴州刺史之職,使家人免遭餓死。這份大義,後世讀來多為感動。

                                  六

    年輕人總有成熟的一天。會昌二年(842年),杜牧接到敕令,出刺黃州。初到黃州,便遭逢旱災。一向愛民的他開始想着幹一番事業了。而思及往昔,秦樓楚館,偎紅倚翠,多是落拓與荒誕。不禁幡然悔悟,感歎道: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

                            ——《遣懷》

    風流數年,除了留下一個薄情郎的名号,還能擁有什麼。這讓我不由想起清代苦吟詩人黃景仁的《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隻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谶,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的薄幸之名顯然是無端而來,而杜牧卻是真真實實地傷害了幾位姑娘的心。前面說過,杜牧三次上書請求外放湖州。這當中除了經濟問題亟須解決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愛情。

    據說杜牧曾出使湖州,刺史崔君知道杜牧素來喜好美色,便找了幾個美女來陪他。杜牧卻面色惆怅,抑郁難展。刺史不解地問:“難道沒有一個女子和使君的心意嗎?”杜牧沉默片刻說:“不如你舉辦一次龍舟比賽,通知大家都來觀賞,我到時就在人群中慢慢尋找,定能尋到我要找的人。”

    刺史同意了杜牧的要求,次日便于江上喝酒吟詩,欣賞競賽。杜牧依舊眉頭不展,舉目漫望。忽然,一個嬌小的身影竄入了他的眼睑。待那個背影随着母親的手轉過身時,隻見面容稚嫩,春衫素裹。眉心一點,似與婉兒争媚;出水芙蓉,更添西子高潔。

    杜牧興奮地說:“這個女孩就是我要找的人啊!”刺史将那婦人喚來,說明杜牧心意。不料婦人卻說:“我女兒年方十三,還未到出嫁的年紀。使君大人不如另擇佳人。”誰知杜牧當下拿出信物,送與婦人道:“十年後,我必來此任刺史,到時一定會娶你的女兒。請她為我等待十年!”婦人誠惶誠恐,猶豫半晌方才收下。

    可惜杜牧沒有聽過那首《十年》:“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隻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

    等到他真的到湖州任刺史時,已經過去十三載。當初那個小女孩早已長成大姑娘,并且已嫁他人。杜牧诘問那個婦人:“當初說好的婚約,為何出爾反爾?”婦人道:“大人明鑒。與大人所約之期為十年,如今已逾三載,我女兒芳齡難駐,不得已方才嫁人。”如此箴言,大人又何能“明鑒”呢?于是,隻能有氣無力地寫下這幾句自我寬慰的詩: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怅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桃花》

...

    看來,一向受其敬重的杜秋娘也沒能教會他要珍惜每一段時光。既然已經選擇了愛情,又讓它在自己手中白白流走,說風流也好,薄幸也罷,其結果終究隻會是懊悔。

                                    七

    五十而知天命。大中六年(852年),杜牧深感身力衰弱,大去将至。他趕緊自撰墓志銘,又在給兒女的信中說:

    萬物有醜好,各一姿狀分。

    唯人即不爾,學與不學論。

    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孝友與誠實,而不忘爾言。

    根本既深實,柯葉自滋繁。

    念爾無忽此,期以慶吾門。

                            ——《留誨曹師等詩》

    學習不是為了求取功名,而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這和陶淵明何其相似。他并非憎惡做官,而是志不在此。杜牧教導兒女要孝友,要誠實,這也是他一生的做人準則。隻要做到這些,便稱得上是光耀門楣了。

    随後,杜牧又拖外甥裴延翰代為整理詩文。杜牧去世後,裴延翰廣泛收集舅舅的作品,編成《樊川文集》二十卷。半個世紀後,晚唐詩人崔道融評論道:

    紫薇才調複知兵,長覺風雷筆下生。

    還有枉抛心力處,多于五柳賦閑情。

                        ——《讀杜紫薇集》

...

    讀杜牧的詩文,常覺筆下生風,自有氣魄。這來源于他從青年開始就喜好談兵。雖沒有像高适那樣身入軍營,建功立業,卻深通兵法,為民請命。在所有人都贊頌周瑜的才華時,他卻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既是對曆史的沉思,也是對現實的無奈。時無英雄,使庶子成名。杜牧終究沒有實現人生的理想與抱負,隻能選擇沉溺酒色,落拓半生。雖然他的生命平淡而短暫,但那魅力的光環一直沒有随着歲月流逝而漸漸遠去。所以,結尾還是歸到他那首著名的《紫薇花》吧: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