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孔乙己;為什麼不可能是一體兩面呢?
孔乙己是魯迅1919年創作的白話同名小說的描述對象,過去的學校教育對這篇文章總結的中心思想是,“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封建科舉制度的殘酷”。 聽說現在已被移出課本,原因是幸福時代的孩子們不能理解“人吃人”的社會,也許這是教育的人性化的體現吧。 而再一次提起孔乙己,卻又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相關,高在廟堂者認為,失業(待業、自主職業或其它稱謂)者隻不過是不願脫下長衫的孔乙己。
重讀孔乙己,我特意對比了魯迅當時的生存狀态,頗有一種混沌的感覺,這是一篇成功的體制内人士的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的名字實際上是個綽号,是唯一穿長衫而站着和“勞苦大衆”喝酒還被嘲笑的人,自顧自說周圍人聽不懂的文話,孔本人讀過書而不能進第,既不能做官又不懂其它營生,細節描述都發生在鹹亨酒店内,是個悲劇的結局,但他最後的出現已經脫下了長衫。魯迅家因家族中科舉舞弊案牽連而敗落,可查閱的學曆是礦物鐵路學堂畢業和日本仙台醫科學校肄業,回國後在杭州和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當化學教員,而他加入體制内,因于别人向蔡元培的引薦,後由南京“北漂”得以升遷,最高官職止于袁世凱時期授予的教育部三級官職(相當于處長)。 在體制内魯迅是盡職盡守的,可查閱到很多資料,據說,因職務要求也在“賣國條約”上簽過名,但因為個性和處事的問題,仕途上沒有更高的發展。 1919年時,魯迅公務員職務是國家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月薪300元(彼時“大救星”的圖書管理員月薪是5元),在北京購買了“豪宅”,是個妥妥的的體制精英了吧!但對比他筆下的孔乙己,卻不得不感歎人生之無常,也許周樹人潦倒時不過就是孔乙己,而世上卻無了魯迅。
據說,魯迅的個人生活非常簡樸,他的長衫也經常是破爛不整的。 我非常佩服魯迅最後的選擇,既沒有脫下長衫穿上羊皮襖,也沒有脫下長衫穿上中山裝。 魯迅無疑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但更多的人隻是那個時代的孔乙己。
作為未能解決溫飽問題的有知識的人們,那件長衫再破爛也還能當成知識的遮羞布,就像古代士人手中的劍,即便受胯下之辱也還握在手中。
魯迅和孔乙己是周樹人的兩面。脫不下長衫的魯迅尊嚴地死去,脫下長衫的孔乙己死無葬身之地。
- 上一篇 春雪
- 下一篇 司徒雷登,為什麼是“錯付了情”的倒黴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