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閑聊

看了一段視頻,狗主人暗中放了一個鏡頭對準一隻聰明狗和一隻傻狗,分别給它們一塊香腸,聰明狗從看到香腸到吃到用了20分鐘,中間它不斷試探主人的态度、假裝不想吃趴地上但偷摸盯着香腸,一系列操作之後還和狗主人膩歪一下,最後主人把香腸喂進狗嘴;而傻狗看到香腸第一時間沖過來一口叼走。盡管我們愛看聰明狗的表演,甚至推狗及人,這就是表現了“人性”的實驗,但實際上我們人很少能做到“傻狗”,除了未成年人。道理我都懂,但當不了傻狗。當兩個人分别遇見這種情況時,上帝再欣賞我們的行為,也在笑嘻嘻地看着我們。我們對于狗來說,就是上帝對于我們;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我們依然要重提一個比喻,如酸堿試紙,沒有絕對的極端,隻有相對的傾向,并非不做聰明狗就必須要做傻狗,這種曆史性錯位就不用贅述了

看了一個馬伯庸的演講,他提供了一個看到世界的思路特别好,就是無限制地加入細節。他舉個例子,有一塊十噸重的黃金在沙漠隻有你一個人知道,現在問題來了,怎麼把它運走然後慢慢變現,這個過程就可以加入無限的細節,慢慢使之成為一個豐富的故事。這是一個很棒的思維訓練,無所事事時我們就可以在大腦裡不斷構築不斷完善。持之以恒,看待世界的角度、思路、方式自然與衆不同,哪怕不能成為小說家。所以我不禁買了本《長安十二時辰》。

太多書沒讀了,比如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和《兄弟》,兩部著名到爛大街的作品了,我居然還沒讀過。盡管沒有一本書是“人生必讀”,但從感覺上說應該看一看。我先“賣血”,再聊“兄弟”。

家裡不少書,時間一長就堆放的太多了,打算賣一賣。很多小說幾乎不會讀第二遍了可以先拿他們開刀,該賣的賣該送的送該當廢紙的就扔,我也做不了約翰遜博士,存個幾百本書就不少了,也沒多大收藏價值,死不帶走的。讀完了就讓沒讀過的人讀一讀是最大的善意,而不是一味據為己有。

《許三觀賣血記》開頭幾段對話就刻畫出了人物特點和環境的悲調,有點電影的感覺,不用過多的文字叙述背景知識,讀者完全可以通過對話腦補出一個環境中的人物們的關系、性格等元素。少量的描述表達最多的意思,是作者的寫作功力,也像優秀的電影導演一樣。

随着碎片化閱讀的持續,讀書的人應該是越來越多了。其實每個時代的讀書人都不會太多,就那麼一小撮,現代科技的發展隻會讓讀書人變多,不愛閱讀的人依然不會讀,也不用勸。就踏實做自己的事兒,别管别人,别惡意侵害到他人的生命财産安全就行,别的不用過多考慮,這是我最重要的一條做人原則;不會影響掙錢的。再有一定水平的藝術審美能力就更好了,不過那是錦上添花的事兒,不用苛求,有最好,沒有也無所謂。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