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高情商養育》|高情商造就高質量成長: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買單

一個2歲的孩子差點被正在倒車的汽車撞到。

驚魂未定的媽媽突然爆發:“讓你小心車,小心車,你不小心,差點撞到吧。”

“媽媽抱抱。”口齒還不清晰的孩子,也感覺到危險,張開小手,蹒跚走向媽媽。

“一邊去,讓你小心車,你不小心,被車撞到怎麼辦?”媽媽推開孩子吼道。


一個6歲的孩子放學路上想要買玩具,媽媽拒絕了,孩子一路悶悶不樂,到家時都快哭了。

忍着沒發作的媽媽再也控制不住:“哭什麼哭?考試沒考好,也沒見你難過,不讓買玩具就哭?”

孩子哭得更傷心了。

這些場景熟不熟悉?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向上、自信、陽光?但我們的教育方式真的能教出心底灑滿陽光的孩子嗎?

0-18歲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問題,大多是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每一種偏差行為的背後,必然都有深層次的原因。簡單粗暴的打罵,隻能讓孩子的情緒負能量得到強化,心理負擔加重,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缺乏安全感、或暴躁冷漠缺乏同理心。“打是親罵是愛”的教育思路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诟病,取而代之的是正向管教。

《高情商育兒》一書基于正向管教的心理學基礎,将孩子養育中需要把握的重點,全面鋪開,娓娓道來。不僅詳細講解了養育孩子的指導思想,更是将父母需要自我提升的必要性貫穿全書。隻有父母将自己放在更高維度上,才能高屋建瓴,統攬全局,輕松“降維”育兒。


...


作者徐婧英,黑龍江廣播電視台高級編輯,中國新聞一等獎獲得者,黑龍江宣傳文化系統“六個一批”優秀人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作為一名70後媽媽,她不僅成功養育了自己的孩子,還通過心理咨詢、媒體專欄、講座分享等形式,幫助無數的家長和孩子走出困境。


01 高情商之親子互動


1. 最好的懲罰:不同喜不同悲

天使發現一位猶太教的長老,居然在安息日打高爾夫球,于是向上帝告狀。上帝聽了後答應好好懲罰長老。

然而,自此之後的每個球,長老都幾乎一杆進洞,打得超級完美,他開心極了。

天使問上帝為何還不懲罰長老。上帝笑着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你想想,他有這麼驚人的成績和興奮的心情,卻不能跟任何人說,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是啊,不能和任何人分享自己的喜悅,該是多憋屈難受的一件事啊。這難道不算懲罰嗎?

很多父母說,孩子有什麼事都不和我說。

為什麼孩子不和你說?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因為你給過孩子這樣的懲罰?

孩子發現商場裡擺了個超級大的變形金剛,興奮地指給媽媽看,媽媽在那一刻是怎麼說的?

驕傲又粗心的孩子終于考了一百分回家,手舞足蹈給家人炫耀,父母是如何回應的?

而當孩子受挫時,你又說了些什麼?

你剛結束老師打來的告狀電話,孩子背着書包打開門懶洋洋走了進來,你第一句話是什麼?

孩子被同學欺負了,一路哭兮兮回到家,你是怎麼處理這個局面的?

快樂時有人一起分享,傷心時有人輕撫肩膀,朋友不過如此。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像朋友一樣,孩子還會不和家長說心裡話嗎?

大腦中參與情緒管理、和理解事物因果關系的區域叫額葉,一般要到20多歲才能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孩提時代,一個人的理解力和自我控制力是不完全的,也無法得心應手地調整和控制情緒。

所以孩子單純透徹,做出任何反應都随心随性。我們作為年長孩子幾十年的成人,已經具備成熟的情緒控制力,需要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去和孩子互動。

不要忽視孩子任何微末的進步,那都是他努力的結果;

不要漠視孩子興奮的分享,那一刻決定了他要不要把你當朋友;

更不要被孩子糟糕的情緒牽着走,把自己一點就爆。

保持冷靜,越過自己的頭頂,去往更高的地方回頭俯視發生的一切。

盡管你需要控制自己的呼吸,壓抑自己的怒氣,或是耐下性子聽一個無聊的橋段,但從那刻起,你已經開始超越自己,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看待此情此境。

你會意識到,當前發生的事情,對孩子而言多麼重要。你甚至可以透過孩子的表情,觸碰到孩子那顆正在經曆喜悅、興奮,或者委屈、沮喪的小小心靈。

小一點的孩子在午休時間沒來由地黏媽媽、哭鬧,可能隻是因為她困了;大寶因雞毛蒜皮的事情對着二寶大打出手,可能隻是因為他在學校受了委屈。孩子不斷地要求你為他做這做那,可能隻是因為他不想你離開。

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不知道怎麼去表達難過、緊張、恐懼,不懂如何化解委屈,更無法“内視”,發現自己真正的問題症結。他隻是單純覺得不開心,不快樂,不舒服。

父母需要有智慧去分辨這其中的原因,并以成人的智慧指導幼小的孩子擺脫困境。而不是變成一個“巨嬰”,對着孩子大吼大叫,隻顧着發洩自己被孩子的糟糕狀态帶動起來的忿恨,而不理會那個小小的人兒,兜着一肚子的委屈,加上父母傾瀉而來的負能量,卻不知如何發洩、化解,隻能無助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最終,因為父母的不懂教育,把通透單純的孩子,變成了“負能量”的垃圾桶,距離陽光少年越來越遠。


2. 知道就做到

有些父母說,這些道理我都懂,我隻是控制不住我自己的火氣。

徐婧英老師:“知道就做到。”

如果以成人的智慧都做不到控制自己的火氣,又有什麼權利要求那麼小的孩子說不哭就不哭呢?想養出高情商寶寶,不要忘了父母就是寶寶的鏡子。莫要嚴以律兒,寬以待己。

...

傾聽:耐心傾聽孩子的話,無論他說什麼,隻要他願意說,父母就願意聽。

共情:仔細察覺孩子的情緒,他難過就陪他難過,他開心就和他一樣興奮。

溝通:認真考慮說出口的每句話,嘴下留情,避免發洩情緒的負能量

觸碰:蹲下來,看着孩子的眼睛,握着孩子的小手,耐心地聽,溫柔地撫觸,堅定地說,輕輕地安慰。

尊重:把孩子當成一位朋友,尊重他的物品,他的玩具,他的選擇,他的想法,小心呵護孩子的自尊心。有自尊才能自珍、自愛、自重。

隻要你嘗試做了,無論你是什麼學曆什麼職業,無論你是高還是矮、美還是醜,都不會妨礙你成為孩子心目中的、世界上最可親的人。


3. 高情商互動的基石:尊重

徐婧英老師有次帶13歲的兒子去旅行,結果同團的都是更小的孩子,大家一路上輪番才藝大爆發,但不論導遊過來如何邀請,兒子就是不肯表演。

“那閃躲的目光,纏絞的雙手,下意識緊靠車窗的身子,簡直就像是陷在重圍中的小鹿。”

徐老師笑而不語,拉過兒子的手,輕輕撫摸。别的媽媽問她:“你總這樣,孩子說什麼是什麼嗎?”

徐老師答道:“因為我知道他有分寸,所以我比較尊重他,我在等他。”

“讓孩子了解,你的期待;

讓孩子知道,他是主角;

讓孩子清楚,有說“不”的權力;

讓孩子感到,他不是不行,隻是暫時沒準備好。

短短一句話,孩子不會因不想表現而自卑,反而更能感受到你的溫暖,你的鼓勵,你的允許,你的寬容。”

親子之間從來沒有危機,隻有不會處理導緻的危機。

一顆含羞草,越是動它,它越是将自己緊緊縮成一條;而當你耐心等候,它會悄悄地展開。

在孩子膽怯的時刻,是選擇強硬将陷入恐懼的孩子推到大家面前,令他産生極大的脅迫感和自卑感;還是尊重他、維護他、鼓勵他,讓他因你溫暖的期待,慢慢鼓起勇氣,戰勝之前的自己?結果不言而喻。

尊重,是高情商親子互動的基石。


02 高情商之自我修煉


1. 儲備養育基本認知

修煉自己,才能帶着孩子穩步向前。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們需要時刻超前孩子一步,了解不同階段孩子的不同行為,解讀背後的含義。

10歲以下的孩子,自我的評價和認知主要來自于老師和家長,而不是自己;

孩子過于黏人可能是因為從小沒有培養足夠的安全感,可能是因為媽媽過于焦慮、敏感;

孩子多動可能是長期睡眠不足引起,吃的不均衡引起,壓力過大也會引起;

孩子說髒話可能是因為孩子覺得家長的過激反應很有趣,或者因為父母關注較少;

孩子打人可能是因為太小(18個月到2歲的孩子認為這是一種嬉戲式交流),可能是不知道怎麼處理矛盾,或者不适應生活變化;

孩子磨蹭可能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建立時間概念,可能是從小父母包辦太多,導緻孩子缺乏獨立意識和能力,也可能是孩子小,動作不熟練而已;

孩子玻璃心,是因為内心沒有得到“愛的滿足”。


...

我們都當過孩子,但不一定儲備了對于孩子足夠的認知。了解“孩子”這個人類特殊階段的群體特性,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成長。


2. 大格局才有大未來

一位媽媽面對自己年幼的孩子被一位小哥哥欺負時,這樣對孩子說:“小哥哥抓了你是不對的,他媽媽會教育他的。”

旁邊小哥哥的媽媽無動于衷,這位媽媽繼續說:“小哥哥知道錯了,會來和你道歉的。”

可是小哥哥并未道歉。這位媽媽接着說:“小哥哥已經知道錯了,隻是現在還沒有勇氣來道歉,沒關系,寶貝原諒他好不好?咱們給小哥哥說,沒關系,我已經原諒你了。”

生命中每件事的結局并非都能如願,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也不可能都和你一樣,因成長環境、教養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舉止和人生際遇是非常正常的。幫助孩子在這種時刻不讓心靈受傷,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不糾結,不計較,不論别人如何,學會和自己和解,然後放下,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

在時間長度上,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在地域廣度上,千千萬萬不同的事物正在同時發生。但不少人因偏見讓自己成為井底之蛙度過一生。教會孩子不在心底給自己設限,從“這個菜太難聞了”到“讓我試試不同的味道”,從“我不行”到“做做看,不行再想辦法”,唯有如此,才能站的更高,看得更遠,擁抱人生豐富的體驗,成為一個睿智而充滿樂趣的人。

要教會孩子,父母首先要修煉自己的格局。有大格局的父母,必當擁有一個大格局的孩子,有着充滿陽光的未來。


3. 問題的一半是情緒

本文開頭講的兩個故事,都和情緒有關。

孩子差點被車撞了,媽媽因為驚吓而爆發情緒;

孩子想買玩具被拒傷心,媽媽看到氣不打一處來。

接下來的劇情基本上變成了媽媽發洩情緒的橋段。而孩子在這場事件中成了父母的發洩口,孩子自身的情緒,卻沒有得到恰當的關注和纾解,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問題。

太多的例子活生生地擺在那裡:父母情緒穩定狀态好,孩子也自信快樂;父母常常發脾氣,孩子不是膽怯就是叛逆。

作為父母需要及時體察自己情緒背後的原因:總對孩子發火是因為什麼?是否自己工作太累?最近壓力太大?受到了太多負面的影響?心太急?

“成熟父母的标志是:少用感情,多用頭腦。”

每天找十分鐘,抛開感情,和内心的自己坦誠對話。覺察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控制情緒,不讓情緒控制自己。


0歲以前的孩子,對于自我評價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家長和老師。你說的是氣話,孩子卻一字一句都當真,最終傷了自尊心、自信心,覺得自己差勁到底,不自信,不主動,畏頭畏尾,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問題會随之而來,或者變成一頭“小獅子”,随時爆發。

孩子雖小,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而且心靈脆弱之極。放下自己的焦慮、壓力,對孩子抱持慈悲心,同理心,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理解自己寶貝的處境,從正面出發,耐心引導。徐婧英老師給出了很多纾解自己情緒、及幫助孩子解決情緒問題的具體案例,非常具有現實指導價值。

...

...

早早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買單,是對子女最大的慈悲和善意。


03 高情商之共同成長


1. 你和孩子都有的分離焦慮

每年9月份,幼兒園門口總會上演苦情戲。

一些小班的、中班的孩子,甚至還有大班的孩子,一邊嚎啕大哭,一邊樹袋熊一樣挂在父母的腿上不撒手。

進入幼兒園是人生第一個分離的時刻,如果孩子有分離焦慮,作為父母需要首先檢視自己的情緒,是自己不願撒手,對于分離這件事本身有了内心深處的抗拒?還是因為對于分離有擔憂和焦慮?孩子和父母有着天然的情感聯結,父母的焦慮,寶貝是感覺得到的。你期待的,孩子也期待;你擔憂的,孩子也會畏懼。

先整理好自己的想法,平靜接受分離,然後才能理性地傳遞給孩子,真正安撫到孩子。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隻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以分開為目的。

乍一聽很難接受。看着孩子的背影越來越遠,父母感到無盡的孤獨、哀傷。

但我們必須去承受。沒有父母願意在離開人世時,孩子還需要你的照拂才能生存下去。孩子能夠獨立于世,不再依賴父母,的确是父母最大的成功,也是為人父母終極的目的。


2. 沒有缺點優點,隻有特點

有家長咨詢徐老師,說孩子很内向,在外面膽小不愛說。

徐老師常常反問,你是一個愛說、愛表現、外向的人嗎?

内向的家長常常養出内向的孩子,但又嫌棄内向。大概是因為小時候吃了太多内向的苦。

内向真的不好嗎?還是隻是因為大人給内向貼上了負面的标簽,讓它看起來像個缺點?

内向的孩子喜歡獨處,往往更多自我對話和體察,洞察力要優于外向的孩子;

内向的孩子往往思考更加深入,所以行事更加穩重。

那為什麼父母普遍覺得内向不好呢?因為在父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老一輩的人總是把孩子的内向行為認定為膽小,沒出息,丢面子。這些評價在孩子的内心映射,讓孩子産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從而産生了“内向不好,外向才是有出息”的認知。

心理學上的ABC理論提到,不是因為事情本質有好壞,而是認知不同投射出了好或者不好的評價。

例如,半杯水,你可以認為“隻剩下半杯”從而沮喪,也可以認為“還有半杯,太好了”從而開心。其實水還是那杯水,隻是看待它的心态不同。

改變了認知,就改變了心像。

一個孩子,沒有缺點也沒有優點,隻有特點。優點是特點的善用,缺點是特點的錯用。而家長的責任就是挖掘閃光點。


尾聲


表達對孩子身體的關愛,父母從來都很在行,噓寒問暖,添衣加飯;但表達對孩子心靈的呵護,我們卻常常不得要領,甚至選擇性忽視,更甚者完全随心随性應對,缺乏認知、耐心和站在更高處的智慧。

當有歹徒出現時,父母都會第一時間把孩子護在身後;而當惡劣的情緒出現時,我們卻親手制造了一個暴風驟雨的世界,躲在天外怒吼,而把年幼的孩子孤零零地置于暴風雨的中央。

一個跪着行走的人,不代表他今後一定會站起來,但一個思考過自己為什麼現在跪着的人,今後一定像巨人一樣。

不自我檢驗的生活,不值得一過。

人一生都在成長,而“陪下一代長大”這段生命中極為重要的曆程,更值得父母們的不斷自省和成長。

感謝《高情商養育》給了我們一次全面自省的機會。育兒即育己,感謝孩子,讓我們有機會再成長一次,成為更好的自己。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