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質生産力幾點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将發展新質生産力放在首位,這就意味着我國的經濟平穩發展需要新質生産力支撐,而且,未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标同樣需要新質生産力助推。

    一、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産力提出的背景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人類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進步,都帶來生産力和生産方式的重大變革,決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質量。21世紀以來,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和活躍時期,科技對國家命運,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計民生影響越來越大。誰擁有先進技術,誰就擁有創造更高水平生産力的能力和基礎。

    從形勢的角度來看,國内宏觀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傳統增長動能乏力,帶來的部分結構性矛盾顯現,這需要發揮科學技術拉動經濟增長。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持續施加技術封鎖和貿易摩擦,國際形勢相對嚴峻。我國發展新質生産力、構建雙循環,也是為積極應對國内外錯綜複雜的環境打下伏筆。

二、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産力的特點

1、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新質生産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産力,要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2、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為主要載體。産業是生産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作為引領産業升級和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效能更高,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前景廣闊等特點,為新質生産力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空間。

3、以新供給與新需求高水平動态平衡為落腳點。當前,我國大部分領域“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日益凸顯,客觀上要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新平衡。一方面,新需求對供給升級提出更高要求,牽引和激發新供給,撬動生産力躍升;另一方面,基于新質生産力形成的新供給,能夠提供更多高品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環保性的産品和服務,更好滿足和創造有效需求。

三、做好發展新質生産力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文章

1、因地制宜做優特色産業。緊扣資源禀賦、産業基礎、氣候條件等客觀因素,明确自身定位,理清發展思路,聚焦重點領域大膽探索、大膽突破,有效激發農村的潛在資源優勢。要拓寬農産品銷售渠道,加快打造農産品精深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一條龍”産業鍊,鋪就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道;要用心寫好農村“土特産”文章,大力挖掘鄉土風情、民俗文化、自然風光等資源優勢,深耕鄉土文化厚度,加快推動農村文化旅遊資源與特色農業的接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新農業”高質量發展。

2、有的放矢培育“新農人”。下好發展新質生産力“一盤棋”,人才是其中“關鍵一子”,培育人才是“關鍵一招”,對農村而言更是如此。要精準謀劃農村人才需求清單,充分挖掘“新農人”潛在資源,強化“訂單式”跟蹤培養模式,用心引進和培育一批留得下、想幹事、能幹事的“新農人”隊伍。更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政策引導和鼓勵扶持,讓農村各類鄉土能人真正獲得施展才華的舞台和機會。

3、穩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要持續提高光纖、互聯網、新基站的覆蓋範圍和服務質量,推動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全面升級;同時,要統籌推進其與農村公路、水利、冷鍊物流、農業生産加工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協同建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慧村務等,力推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要抓好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加速構建覆蓋自然資源管理、生态文明治理、村務管理、村民服務等多模塊的數字鄉村治理綜合平台,着力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科學化、高效化水平,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