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中尋覓真正的中國山水

...




    山水,是人間的眉目,是天地的文章,是文人的放縱,是中國人的美學。一一題記

《論語》中有一段很美的描述,孔子問弟子們的志向。曾皙說他希望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樗,詠而歸。”意為暮春時節,想穿着春天的衣裳,在沂河裡洗洗澡,在舞樗台上吹吹風,一路歡歌而歸。孔子對此深表贊同。或許從那時起,中國人對山水的情感,就是如此浪漫,我們愛山水,亦是在愛山水之間的自己。乘興而來 興盡而返,為自在,為豁達,方為人生的态度。

  都說~“放縱是開始,尋找到自己生命中的豁達敞亮,才是熱愛山水的原因和結果,才是成就山水美學的本質。”讀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掩卷沉思;在生活的激流回旋撲騰着又泅渡,我們帶着初心繼續出發吧……去山川河流中尋找真正屬于我們的中國山水。

  以《文化苦旅》為代表的秋雨文化散文的出現凸現了中國自“文革十年”文化斷裂後出現的一種對傳統文化關切反彈現象,即對傳統的人文、景觀生出懷舊、膜拜。無獨有偶,江蘇作家夏堅勇的《湮滅的輝煌》與《文化苦旅》堪稱同時代的姊妹篇,從弘大的文化地位到市井風情,從雲遊四海到深居簡出偏居一隅,我們見證了秋雨文化散文作品的源遠流長……它将中國傳統文化、意境與現代意識連結在一起,呈現給讀者一種新的閱讀文本,激發起他們新的審美趣味。所以,旅行箱裡帶着這樣的一本書同行,不僅可以枕着大師的人文關懷和工匠精神酣然入睡,也可以在把酒臨風處,接受批評和做一個敢于解剖心靈的智者……

    清張潮在《幽夢影》裡說:“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讀《文化苦旅》為代表的文化散文作品,可以感知文本的激情洋溢,與此同時,作者一路行吟,以自身豐富敏銳的感受和對民族文化的熾熱感情給人以強烈的感染。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正是張潮筆下的人物,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行吟詩人般地看萬物生長,自然而然地胸中有丘壑。

(一)山水三峽    一節作文課上,提到王維的送别詩《渭城曲》,秋雨散文如是問:“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着什麼法術呢?”  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帶着耿耿于懷,作者如是說~~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着濃冽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回蕩着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背誦。孩子們的想象,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行搭建。待到年長,當他們剛剛意識到有足夠腳力的時候,也就給自己負上了一筆沉重的宿債,焦渴地企盼着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童年,為曆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我曾經特别好奇:《文化苦旅》推薦的最佳旅行目的地是哪裡?直到有一天為了上郦道元的《三峽》尋找資源的時候,和《三峽》不期而遇……餘秋雨先生在答外國朋友問的時候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如果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地方是哪?見多不怪的作者脫口說出:三峽。對于西方人來說,山水是用來征服與挑戰。但對于古人來說,走向山水,是“尋幽探勝”,是帶着一點小心翼翼的欣賞,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修行。我想這是他推薦外國人來中國必遊三峽的初衷,就好比一個美國留學生誠意滿滿的陪你去科多拉多大峽谷或者黃石國家公園而不僅僅是去五大湖風景區旅遊。

    在《三峽》的文本中,餘秋雨先生非常高明地引用了餘光中先生那首如詩意山水中豔遇的《尋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四兩拔千斤,輕松又莊重地傳遞着這樣的信息:長江行途中最險處無疑是三峽,但更知道那裡又是最湍急的詩的河床。詩人的舟船如果在路過白帝城的時候,如果不能夠振作精神,準備着一次生命對自然的強力沖撞,那在黃卷青燈,古刹鐘聲裡的行吟詩人請你不要再有寫詩,那模樣本就是不屬于詩人,縱然李白再世也枉然……秋雨散文在《文化苦旅》中對于三峽的推重與以溫儒敏領銜的部編語文教材的編寫者們的審美價值觀念一脈相承,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清榮峻茂,林寒澗肅,晴初霜旦”果然是驚為天人……曆史在這兒終結,山川在這兒避退,詩人在這兒萎謝,比李白還要老的屈原在此投身汨羅江,三峽的波濤洶湧呼嘯而過……山水三峽,中國人的山水鄉愁從三峽出發,男女無異,卷起旋渦與沖撞。叛逆得瑰麗驚人又不以家鄉為終點,攜三峽的水拼命流注四方。如果你以為三峽注定是一個不安甯的淵薮,憑它的力度就能把承載着我們的土地奔瀉成萬裡江山圖卷嗎?不,你還沒有真正意義上讀懂山水文化浸潤千年的中國。作者果然是性情中人,他意猶未盡的結語幽幽的聲音真的在說~還好有舒婷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貞子的許諾,讓你在沒有月光的夜晚,靜靜地做一個夢,殷殷期盼着,沒有神女峰巫山雲雨的三峽果然是不完美的⋯⋯

  所以說~人們從放縱于山水的那一刻起,不僅在遊山玩水,也在塑造山水,成就山水。從此,中國山水之于中國人,不僅是見山見水,更是心性呈現,是中國人的美學。

...


(二)人文天柱山

  《嶽陽樓記》中的範仲淹的千古誓言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誠如斯。進,是仕途。退,是山水。天人合一,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自然的态度,帶着熱愛與珍惜,我們深信山之巍峨,水之包容,人不過是栖息于此。

    在古代,有太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他們幾乎都在失落的一刻走向了天地,放縱于山水。李白三進長安,雖然得到帝王寵信,春風得意,卻隻是一個禦用文人,不能舒展抱負,以濟蒼生。于是,在無數次的失望中,他走向山水,吟詩作樂,放縱醉酒,成就“詩仙”傳奇。年近不惑的孟浩然,在長安城落榜、遭遇奚落,隻好退回廣闊的山水,安放一身的不自在,卻寫出“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的千古名句。歐陽修被貶到滁州時,雖然兢兢業業于工作,但心中有郁結,閑時便自号醉翁,縱情在“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間,觀野芳之幽香,看佳木之繁陰,将山水之樂收于心,與百姓同樂同醉。而《文化苦旅》卻另辟蹊徑地向前我們推薦了《寂寞天柱山》,這葫蘆裡到底裝有什麼靈丹妙藥?

  《文化苦旅》的文本中開張明義:中國古代許多大文豪大詩人都曾希望在天柱山(今潛山)安家。如果說詩人是情緒化的人,言辭流轉變幻莫測不以為怪,但“何以為家?吾心安處是吾鄉。”想要在天柱山安度晚年生活的願景,這成為身處不同的時代竟不謀而合的聲音,如此這般卻是罕見的。李白有詩為證:待吾還丹成,投迹歸此地。李白當時初遇天柱山還僅僅隻是舟行長江路過遠眺群山環抱之中的潛山而已……

    李白是誠信的。安祿山叛亂,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顔空死處……《長恨歌》《長生殿》的凄美哀怨,纏綿悱恻裡,李白選擇在天柱山靜靜讀書。唐代正在漫漫豔情浩浩狼煙問作艱難抉擇的危險關頭,天柱山神秘的力量将李白這個真誠的願望定格在清風流岚裡。潛山野寨中學的文友告訴我們,想要在天柱山安家的願望強烈比李白更多的是蘇東坡。有些意外收獲~“他年若訪潛山居,慎勿逃人改姓名”是随便說說率性而為,那麼他寫給友人李惟熙的信中說;“平生愛舒州風土,欲蔔居為終老之計。”舒州即天柱山所在地别稱。天遂人願.蘇東坡人生最後的官銜是“舒州團練副使”,是巧合還是,命運不懷好意的安排……但我甯願希望是上天有意成全的“終老之計”,且聽風吟:“青山衹在古城隅,萬裡歸來蔔築居。”出走半生,歸來依然是東坡居士!

    隻是蘇東坡夙願落空。與他一起走過相同的路看過相似風景的王安石也是宿願未了。我們情不自禁的想要了解:令人北宋文壇政壇風雲人物寫下“相看發秃無歸計,一夢東南即自羞!”的天柱山神秘精神洞穴入口在哪裡呀?當然人在宦海浮沉身不由己。那麼北宋黃庭堅亦雲“吾家潛山,實為名山之福地。”可見一斑,天柱山神秘在它是一座有故事卻是隐匿曆史花窗深處的的一座名山大川……   

...


    餘秋雨在《寂寞天柱山》是這樣解讀的:天柱山自隋唐開始,佛道二教興盛,禅宗祖庭古刹,道教修仙宮觀。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掩映下的殿宇樓閣自然氣象萬千。對于高品味的中國文人來說,佛道兩教往前往是他們世界觀的主幹或者側翼,天柱山神秘地成為他們漫長人生路上的精神皈依點。山水化的宗教,理念化的風物,最能使那批有悟性的文人暢意适懷,欣然命筆清平樂。這不禁想起《溪山行旅圖》中,一隊旅客走在山水中,山之巍峨,顯映人之微小。置身于天地的廣闊之間,那些煩惱,漸漸顯得微不足道。

“喬公二女秀所鐘,秋水并蒂開芙蓉。隻今冷落遺故址,令人千古思餘風。”這正應了劉禹錫的節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天柱山神秘地蘊含着豐富的曆史魅力。君不見:漢武大帝攜司馬遷封禅祭祀封天柱山為南嶽,隻可惜衡山後來居上,鸠占雀巢。風流倜傥玉樹臨風的周瑜迎娶新娘小喬的英雄佳人故裡。一座山與曆史聯結緊密,本是藝術家恒久的着眼于點,也是山的隐形誘惑。名山大川确實是造物主使着性子雕镂出來的千古奇迹,亦是為有緣人精心打造的養心精舍。隻不過:空寂無聲的山岙,留下曆史的強蠻。

    天柱山的神秘伴随着詩文美景及宗教在曆史長河裡慢慢沉澱又蘇醒。茫茫大地上總要凸現出圓目怒睜,青筋贲張的時候,但是曆史文化的輪回告訴山和它的皈依者~舍棄強暴已不能驗證自己的存在,那隻有對不起宗教,美景和詩文,天柱山乖乖地在荒蕪中掙紮湮沒!冷漠的自然能夠使人們産生故國感和歸宿感,這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向自然的挺進,天柱山的盛衰升沉,無疑已經觸及到這個哲學和人類學這個本原性問題,蘇轼、王安石以及名山古刹修仙隐伏的大師們留給我們太高冷的遐想聯翩……從古代詩人到我們,都會在天柱山清寂的山水中.反複戳中遠遠超越社會學範疇的問題:何以為家?


人們将自己的熱愛,投射給了山水。從此,山水不隻是山水,還是山水畫、山水詩,有了自己的品性。同樣地,山水也映照出每一個人的位置、角色與性格。凡是被喜歡,皆因有個性。對于每個人來說,你的熱愛,往往是在告訴自己,你是誰。

讀《文化苦旅》,别樣的體驗,尋找自己的中國山水,詩意栖居,可得永年...…。

...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