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唱歌的牆》讀書筆記(三):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的流水賬
《會唱歌的牆》
摘抄:
這道牆是由幾十萬隻酒瓶子砌成,瓶口一律向着北。隻要是刮起北風,及時萬隻酒瓶子就會發出聲音各異的呼嘯,這些聲音彙合在一起,便成了亘古未有的音樂。
你什麼都可以忘記,但不要忘記這道牆發出的聲音。因為它是大自然的聲音,是鬼與神的合唱。
會唱歌的牆昨天倒了,千萬隻破碎的玻璃瓶子,在雨水中閃爍着清冷的光芒繼續歌唱,但較之以前的高唱,現在已經是雨中的低吟了。值得慶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滲透到了我們高密東北鄉人的靈魂裡,并且會世代相傳。
——《會唱歌的牆》(1993)
一個高貴的人,并不意識到自己的高貴才是真正的高貴;一個高貴的人能因自己的過失向比自己低賤的人道歉是多麼的可貴。我和保爾一樣,也是在冬妮娅道歉的那一刻愛上了她。
——《童年讀書》(1996)
戰争從來就是政治家發動的,與老百姓關系不大;戰争的責任當然也應該由政治家承擔,與百姓關系不大。
作家隻有貼近生活,文學才能打動讀者;和尚隻有身在紅塵,佛教才能深入人心。
——《你是一條魚》(1998)
小時候天天盼過年,但年仿佛是一個路途遙遠的地方,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到達。
——《臘八粥、竈馬與“打尖”》(2004)
這樣的人是真正的下層百姓。生活艱辛,但他們臉上沒有太多凄苦之色,而是一種樂天知命的平靜。這種平靜使我深深感動。如果每個人都要想出人頭地,都想轟轟烈烈,都不想做平凡的工作,那這個世界也就不得安甯了。
——《北海道的人》(2004)
“’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不但災難中的人要相互支撐,和平中的人也要相互支撐。不但中國人要相互支撐,全世界的人,甚至是政治觀點相左、宗教信仰不同的人也要相互支撐。隻有相互支撐,才能有生存空間。
(在災難中)你用自己的身體支撐着别人時,别人的身體也在支撐着你。你用真誠的善意撫慰着他人的創痛時,你自己的靈魂也得到了升華,一旦你也遭逢劫難,必會有人來撫慰你。
——《“人“字的結構》(2008)
前天晚上,熬了個夜,終于讀完了《會唱歌的牆》這本集子。書是在圖書館借的,當時是看到名字好聽,作者又是莫言就拿了,回來才發現是本散文集。在我的印象裡,散文的吸引力是遠不如小說的。既然借來了,還是想把它看完。翻開之後,立馬就被吸引了,跟以往讀的散文完全不同,沒有喧賓奪主的華麗辭藻,那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讓閱讀體驗大大提升。書中有很多篇短文都是與作者的童年相關的。許是都是北方人的緣故,雖然我和莫言老師生活的時代差了三十多年,但帶入感依然很強。放羊、割草、掉糞坑、冬天流不完的鼻涕、嘴饞好吃等等,誰小時候還不是個淘氣鬼呢!莫言老師的語言很風趣,閱讀的過程中,也是時不時被逗笑。關于童年的這一部分,印象最深的是莫言老師說他“從小飯量大,嘴像無底洞,簡直就是我們家的大災星”“不但飯量大,而且品質不好”。在那個食物嚴重匮乏的年代,他每次都是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然後嚎啕大哭,吃母親那份,搶堂姐的吃食,給爺爺奶奶送飯的途中偷吃,導緻爺爺奶奶對母親怨聲載道。“母親常常批評我,說我沒志氣。我也曾多次暗下決心,要有志氣,但隻要一見了食物,就把一切忘得幹幹淨淨。沒有道德、沒有廉恥,真是連條狗都不如。”這種連自嘲式的寫法,就好像是一位長輩跟你面對面講故事一般,親切而真實。人性都是自私的,在吃都吃不飽的時候,哪還顧得上禮義廉恥呢?也是這種真實,才使得文學作品更有吸引力。莫言老師在集子寫道了小時候吃煤渣的情景,而且老師也一起吃,帶着學生吃,大家都覺得煤渣香極了。這個場景好像在莫言老師的哪本小說裡出現過,具體哪本小說,已不太記得了。正如莫言老師自己所說,一個老師帶着一堆學生吃煤渣,這一寫出來就自帶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啊!那個年代有很多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還真就自帶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呢。
從這本集子,我發現很多作家也好,名人也好,從小都是愛讀書的。不管什麼書,抓起來就讀。莫言老師小學的時候就讀了《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浒傳》、《儒林外史》、《破曉記》、《三家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那個年代,這些書都是偷偷傳閱的。因為來得珍貴,閱讀起來也就分外上心。還記得莫言老師寫道,《三家巷》這本書是哥哥從一個人同學那裡借來的,借來之後就藏了起來,被莫言老師在廁所的頂棚處找到了。不幸的是找書的途中不慎碰到了馬蜂窩。被馬蜂蟄了也顧不上,就先躲到草垛裡去讀書,讀到哥哥放學回來,在草垛裡搶走書,他才發覺臉已經腫到無可救藥。哥哥又擔心挨罵,承諾他如果父母問起臉腫的事,就說是自己不小心碰到了馬蜂窩,不能提書的事,這樣做的回報是可以看完全本書。莫言老師當時是欣然同意。還有一件事是莫言老師因為讀書而忘記割草,一面擔憂着母親的責罵,一面又實在放不下手頭的書,索性破罐子破摔,躲在草垛裡一口氣讀到太陽下山,才拿起竹籠飛快地去割草,母親那次竟也沒責罵他。昨天早晨起的很早,做家務的途中正好聽了“與輝同行“《在文學的曠野裡》的訪談回放。莫言老師、梁曉聲老師以及《人民文學》的主編施戰軍老師,都受邀來了直播間,同行的還有數位優秀讀者。梁曉聲老師也談及了幼年讀書時的場景。想來也是慚愧,現在書籍借閱購買都如此方便,家裡也是堆了不少書,卻很少認認真真地去讀書。就像董宇輝說的,文學會讓我們“獲得感知幸福的能力”,給予我們内心的平靜。越是内心浮躁的時候,就越需要靜下心來思考,閱讀就是思考的最好方式,也是現代社會真正意義上的獨處空間吧!以後還是要多抽點時間讀讀書才好。
說點題外話,在訪談中,梁曉聲老師談到了時代背景對文學創作的影響,說道他們那一代人,生活在時代大變革的社會環境下,經曆了很多的大事件,對于個人的關注度是不高的,所以那個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是放眼外部世界的。它是有宏大叙事在裡面的。反觀現在的社會,生活同質化嚴重,文學就便又回到了個人身上,書寫個人在時代背景下的成長和心路曆程,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文學的一個重大轉向。仔細想來确實如此。就比如莫言老師寫的《蛙》裡面的牛蛙他們村裡确确實實是養過的,長得很大,叫聲如牛叫一般。《酒國》裡面的喝酒精的事情,也是莫言老師親身經曆過的。文學來源于生活,正是因為經曆了這些事情,文學創作也就有了一定的素材,而這些素材又是真實的,這也使得文學作品在高于生活的同時又不脫離生活。我們現在的書籍、影視等,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又重新回歸到了個人身上,着重描述個人在社會中的關系以及對世界的思考,叙事方式也是偏向了更加細膩的方式。所謂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文學,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吧!
注:此文為原創非首發。
- 上一篇 普通村婦愛心使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局!
- 下一篇 “都是為你好”,到底“好”了誰?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