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你好”,到底“好”了誰?
“都是為你好”
“媽媽,‘你的’畫得獎了。”
這是兒子二年級上學期期末有一次放學回家時跟我說的話。我不擅長畫畫,自然也不可能得什麼大獎。這幅畫是兒子學校手抄報的作業。我清楚地記得,兒子說這話時特意強調了“你的”,那語氣似乎在說,“你的虛榮心終于得到滿足了”。他自己則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我記得我當時是這麼回答他的:“為什麼說是我的呢?明明是你的畫作啊?”兒子的回答是,“本來就是你的,都是你做出來的”。一般來講,小朋友在學校獲獎肯定是欣喜萬分的,但是從他的行為和語氣裡,我沒有感受到絲毫的開心。那幅畫是關于荷花的剪紙。一開始,兒子是自己動手剪的,我在旁邊“幫忙”,一會兒說他剪得太小了,一會兒又覺得太大了,花朵應該貼到這裡,這樣好看一點。經過我的一番“指點”,兒子不情不願地完成了畫作,最後在旁邊摘抄了楊萬裡的詩作《小池》。抄寫的途中,我又覺得這個字沒寫好,那個字太大了,拿起橡皮擦就擦,這一舉動徹底惹火了兒子,他哭着,大喊着:“别管我,我自己知道怎麼做”。“這不都是為了你好,我還不是想讓你的畫看上去更好看一點?”我的“都是為你好”張口就來。當時也沒有覺得有什麼大問題,本來就是為他好,做好一點他臉上也有光彩啊。
這件事已經過去一年之久,但它在我的記憶裡卻越發清晰了。昨天上午,讀了李雪的《走出劇情》,那一幕又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了,我才意識到當時的場景有多窒息。我打着“為你好”的幌子,變相地控制着孩子,“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我覺得美觀的才是真正美觀的,我才是對的。你所謂的美觀是不符合大衆審美标準的,所以我是對的,你就該聽我的。這無形中切斷了孩子的審美發展和自我成長路徑,也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
作為全職媽媽,我一直都在給自己設定一種劇情,那就是我都全職在家帶孩子了,那麼我就要竭盡全力輔導好孩子的作業,照顧好他們的衣食起居,讓家裡幹幹淨淨、井井有條。在這個劇情裡面,我對孩子嚴格要求,什麼都要盡力做到最好;孩子吃飯我要葷素搭配,強制他多吃蔬菜;家裡亂七八糟,我就會很生氣,很有挫敗感。這些東西一旦脫離了我的預期,我就會變得很煩躁。那一年,兒子對我說的最多的話是“别說了”“别管我”“我自己知道”,而且情緒波動很大,動不動就要哭。我自己也很委屈,明明自己為了孩子為了家付出了這麼多,怎麼就沒落到一點好呢?我跟孩兒他爸哭訴,每天要做多少多少家務、孩子哪裡又不聽話了,說久了,孩他爸也開始煩。我把自己活成了人見人煩的孤家寡人。
現在看來,這一切都是劇情作怪。我想讓孩子作業做得完美,身體長得壯壯的,家裡整整齊齊的,表面上看是為兒子好,為家庭好,實際上隻是為了滿足自己做一個“完美”家庭主婦的臆想而已。兒子字寫不好了,自然有老師批評,批評的是他,又不是我,我為什麼要管那麼多呢?究其根本就是不想給老師留下一個“這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一點都不上心”的壞印象。我的潛意識裡想要立一個“完美”父母的人設。為了立這些人設,我對孩子吹毛求疵,要求他事事做到盡善盡美,也搞得家裡雞飛狗跳。
有段時間,挫敗感太強了,覺得自己在家孩子也沒帶好,家務也沒做明白,哪哪都不行,崩潰到大哭。孩他爸說跟我說:“别把自己逼得那麼緊,空了出去走走,騎行一圈,多看看外面。至于孩子的學習就由着他去,隻要不掉隊就可以。家務想做就做,不想做的時候就不做。我也從來沒有要求你每天必須把家裡弄得整整齊齊啊,這些東西我也不在乎……”是啊,沒有人要求我必須做個“完美”家庭主婦,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枷鎖。“為你好”注定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拉鋸戰,傷人又傷己。我那些脫口而出的“都是為你好”,讓孩子受了多少傷啊!
意識到這些以後,我試着給自己解套。孩子上三年級後,作業方面,我很少去管了,不會再盯着他寫作業,讓他自主完成,最後我做檢查工作就好。家裡亂就亂吧,不想收拾的時候就自己看看書,碼碼字也挺好的。撕掉“為你好”的僞裝,專注自我,也給孩子足夠寬松的自我成長空間,我發現孩子高興了,自己也開心了。當然,徹底戒掉“為你好”,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直至現在,我還是會經常忍不住“為你好”。但是,我已經可以察覺這背後的邏輯,改變也在一點點發生……
養育孩子沒有标準的教科書,每一步都是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孩子不快樂、自己身心疲倦,那一定是哪裡出現了問題,不妨停下來,仔細想想,再出發。很喜歡李雪的一個觀點——“能量的流動”,也可以理解為“愛的流動”。隻有一個人感覺到内在能量自由流動,不受阻塞時候,他才是鮮活的,快樂也會由此而生。好的親子關系、家庭關系,以及其他人際關系一定是能夠促進這種“能量的流動”的。願我們都能感受到這種“能量的流動”。
- 上一篇 《會唱歌的牆》讀書筆記(三):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的流水賬
- 下一篇 物美價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