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背觀音去了》讓人淚目
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曹操背觀音去了》是當代作家蔡崇達“故鄉三部曲”第三部作品《草民》裡的故事。故事以福建泉州沿海小鎮東石鎮為背景,描述了一位名叫曹操普通老人的平凡生活,探讨了人性、信仰和生活哲學。
喜歡蔡崇達的作品,驚豔于他質樸、通透、溫暖的文字。讀他的文能撥動心底柔軟的琴弦,無聲地彈奏,如涓涓細流滑過,又如裂縫中射進來的陽光,讓人通體暖融融,倍感親切,妥帖安穩。文中的人物就像是記憶深處熟悉的阿公阿婆,向自己遞上雞蛋或熱氣騰騰的飯菜,讓人反複回味,咀嚼故鄉的味道。
一、曹操名字的由來
《曹操背觀音去了》中的曹操,不是史書中一代枭雄的曹操,而是一個長得像絲瓜一樣的普通老人。他的名字是他父親無意間喊的,他出生的那天晚上有個戲班子巡演到他們小鎮,而這個海邊小鎮難得有戲班子來,他的父親是一個老實巴交讨小海的人,和三五親戚喝了慶生酒後去看戲,看到穿着戲服畫着花臉的人唱戲,被第一聲唱詞震撼得目瞪口呆,他一邊看一邊激動地罵,大聲嘟囔着:“人就是應該活出個名字來。”就這樣,他就被取名曹操了。他的名字後來經常被人們取笑,也成了他一生的尴尬和屈辱,而他則一直瘦瘦長長、安安靜靜、笑眯眯的。
二、曹操的人性光環
曹操的長相和性格讓人印象深刻。從“我”記事起,他臉上的皺褶就像海浪一樣,把眼睛都遮蓋了,要仔細尋找才能看見他的眼睛,他坨着背,頭似乎要彎到地上去。
他每天早上都會準時從西碼頭出發,經過長長的青石闆路到達東碼頭,前面背賣魚的簍,後面背觀音菩薩,還點着貢香。下午将沒賣完的小魚、花蟹背簍挂在後面,将觀音菩薩背在前面,從東碼頭回到西碼頭。東石鎮的漁民就住在西碼頭與東碼頭之間,他每天早上經過時會一家一家問候,見門開着就對着門問:“你今天感覺好嗎?”如果門沒開就他就踮起腳把頭探進窗戶裡問,要等到答複他才會離去。下午回來時他又會問:“你今天過得好嗎?”聽到“過得好”的回答,他就說:“那太好了。”聽到“不好”的回答,他就會笑眯眯地問:“要和菩薩說說話嗎?”然後拿出簽和卦……人們習慣了他每天的問候、敲擊木魚和叫賣的聲音,最後變成了依賴,盼望他準時出現。
他背觀音是有原因的,他父母兄妹離去後,老婆因意外事故死去,他一病不起,有一天晚上夢見老婆被菩薩接走了,他就哭完了笑,恢複了笑眯眯的模樣,開始背觀音菩薩,這一背就幾十年。他每天的問候救了很多人,成了連接東石鎮人的紐帶,“我”和母親的命都是他救的(父親出海,母親懷“我”時遇到了突發狀況)。
像曹操這樣熟悉又普通的老人,熱心、溫暖,吃盡了生活之苦,像極了我們兒時故鄉裡身邊的人物。看到他救“我”和母親的片段,眼淚模糊了我的視線,百感交集。還有曹操死的那天,金色的陽光打在他身上,滿臉金燦燦的笑容,仿佛每條皺紋裡都透着光,他背上的菩薩全身也發着金色的光。
三、草民的生生不息
作者書裡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草民,他們像野草一樣迎風起舞,生生不息。回望故鄉,我們為何生生不息?憑什麼生生不息?這是文章的開篇語,在日益拆建和荒蕪的故鄉,還有什麼是我們無法割舍下的?而且随着年歲的增長、時間的流逝,我們越發牽腸挂肚,因為那是我們的來處,是我們的根,是祖祖輩輩共生長眠的地方,那裡有養育我們的土地和父母,以及善良溫厚的鄉鄰。
曹操,父親母親以及那些故鄉的人,他們吃盡了生活的苦,受盡了人間的累,卻依然從容面對,熱愛生活擁抱生活,守着故鄉盼望兒女們歸來。他們淳樸厚重的愛,是身在異鄉的遊子永遠的牽挂和不舍!
摘錄文章裡的一段話,這大概是《曹操背觀音去了》這篇文章要表達的主題吧!
活在這世界上,誰的人生不是堆滿了苦頭,誰不需要學會吞下自己的苦頭呢?這世間需要有東石鎮的曹操啊。每個人心裡都是汪洋,都自個兒在沉浮着,哪有力量看着别人啊。需要有這麼一個人,每天走到每個人心頭裡問一句,不管被問的人有說沒說,不管那個人是真好還是假好,但聽着問這麼一句,心裡總要好過許多吧。曹操走過那麼多難走的路,自然能看得到所有人更多的難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