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簡史》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分享”的意義

知識本身就是自帶影響力的,而想要刻意擴大影響力,就需要用到“分享”這個工具,這一點從未變過。

擁有正向價值觀、且能夠抓住“分享”機遇的人,便會有所成就。

環境、契機的确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個體是否具有“擴大自身正向影響力”的願望。

01 印刷自由的重要性

美國在實現獨立的過程中,一本名為《常識》的出版物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功不可沒。

...

它的作者托馬斯·潘恩在1775年,将他對于“美國殖民地當時的處境及北美與英國的關系”的思考全部編撰成文,再由費城的一名印刷商首次(1776年1月10日)印刷了1000冊并在短短幾天内銷售一空。

這說明他帶有哲學思想及有些煽動傾向意味的文字,已經在當時被君主制統治着的人們心中發生了化學反應。

見此狀況,作者潘恩找到了其他印刷商要求印6000份,他計劃将原本的售價下調一半,且必須将所有收入捐贈給北美大陸軍。

...

可想而知,他的這一舉動,就足以說明他對形勢的重視程度已經到了想要盡一切努力來擺脫君主制度的壓迫,他用簡單有力的文字向他人傳遞着獨立的必要性,該書出版僅10天,便被從政人員們不斷浏覽且将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鑒于政界當時由于不了解人民對于獨立抱持何種态度,從而不知是否該做出獨立的決定。這本《常識》可以說出現得剛剛好,印刷商為了從中謀利而大量翻印,導緻紐約市、塞勒姆、諾威奇等多地都流傳着這本書中的觀點。

...

最終該書竟銷售了25萬冊之多,從前不願談起獨立的人也已經完全轉變了想法。潘恩為“美國獨立”筆耕(一邊改變着人民的認知,一邊鼓舞着軍隊的士氣)的行為也一直持續到1783年。

02 能夠随意分享、讨論的場所

這段曆史實在讓人印象深刻,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約翰·彌爾頓,他在1644年出版了《論出版自由》一書,那時沒有網絡社交平台,要知道出版自由就滲透着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意味。

當任何思想都能夠以文字的形式在民衆面前公開化進行讨論及深度剖析時,人們的思想才有機會得以提升。而那些被掩蓋的、不被允許以出版形式公開化的思想及觀點由于無法成為“話題”,因此也沒有任何讨論的機會。

願意分享學識、知識等有些表達欲望的人便開始書寫各種各樣的文集(小冊子),此類作品的風靡與當時剛剛興起的咖啡館有着不小的淵源。

...

今天我們看到的咖啡館早已不再是文人的活動場所,它更像是一個談天說地、讓人放松的娛樂場所。

但在17世紀中葉,它的确是以聚集大量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而聞名的一種形态存在着的唯一的場所。

同時人們也會為了學到更多知識而随身帶着本子,去咖啡館摘錄各種作者留在那的小冊子。

把喜愛的内容抄到自己的本子上,就好比自己也像哲人那樣思考過一般,每個人的本子就像是如今的個人主頁,通過翻看他人摘錄的内容,就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人。

...

咖啡館的興起竟一度把人分出了鮮明的層次,也令酒吧與之形成巨大的反差。

在當時簡直是兩個微型的社會。也許聽到我這樣表達,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

《社交媒體簡史》中有這樣一段話“科學刊物是對咖啡館那種海闊天空、随意交談的氣氛的提純,把咖啡館裡的交談格式化了,使其通過出版和郵寄越過國界,創立了科學家的一個虛拟群體。”

盡管18世紀末,人們對咖啡館不再那麼依賴了(由于咖啡的普及,使咖啡館不再是唯一能夠喝到咖啡的場所了),但不可否認,它的存在的确提升了人們整體的認知。

...

普通大衆可以随時點上一杯咖啡,并順便待在咖啡館聽着科學家、學者及哲學家們暢言,想想看,在這種環境中,如何能對知識無動于衷?

03 環環相扣的曆史進程,總會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教育意義

如果人們不願分享自己的觀點、研究成果或是不願在公開場合對知識進行讨論,就沒有書中所提及的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曆史時刻了。

出版自由讓人們的社交話題逐漸豐富起來,有了更多柴米油鹽之外值得聚焦讨論的内容。

...

咖啡館的出現使被出版的内容有了固定的分享場所,像是當時人們約定俗成的一個現象,隻要你願意走進咖啡館,你就一定能聽到精彩的公開課。

咖啡館的衰落并沒有讓人們分享知識的社交網絡也跟着削減。相反印刷自由的實現,讓學習這件事變得更加容易了,并且人們提升認知的速度也一路看漲。

按照年份來劃分,其順序的排列理應是出版自由——咖啡館的出現——印刷自由,但有關人物的曆史事件總是更加容易被人記住,因此我采用了倒叙的方式來談論這個過程。

04 人人都有着一定的影響力

知識總是能派上用場的,不是嗎?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能夠給予他人正向影響或引導的可能性。

...

我很慶幸自己生在這個時代,可以通過閱讀來為自己積累大量的知識及常識,還可以通過社交平台來分享自己對各種信息及事物的理解。

我想這大概就是社交平台的價值所在吧,我們可以随時與他人分享有價值的内容。

願意走進咖啡館的人們,似乎都是渴望得到自我提升,或渴望自己掌握的知識能夠發揮一些作用。

今天這種願意主動“走進咖啡館”的人同樣存在,這就是一種精神及文明的傳遞,但與之不同的,互聯網平台的“純度”遠不及17世紀的咖啡館。

...

至少那時,你隻要走進去就一定會有所收獲,而如今,你打開任何媒體平台,都很有可能被自由言論中的任意一條信息所幹擾。

因為主動進行個人展示及分享的人不再局限于科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及學者這類群體了,互聯網的出現令每個人都擁有随意分享的權利。

05 不經思考就分享給他人的信息便很難帶給人正向的引導

當每個人都能發揮其自身的影響力時,他們便自動忽視了“自己所分享的東西究竟值不值得他人花時間來浏覽”或“能不能分享這些東西”這類思考。

換言之,主動分享觀點及價值觀的人,在客觀需求上看來,是否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及正向的影響力呢?

...

而談到這一點,就不得不提到出版自由的實現正是言論自由的象征。這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要分享的東西編輯成冊。

能否在繁雜的信息洪流中挖掘那些能夠對我們起到正向引導的那部分内容,将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一項巨大的考驗。

你主觀上想要關注的事物才會激發你的探索精神,從這個層面上看,思維上的貧富差距早已越拉越大了。

...

渴望獲得智慧與知識的人,及從不讀書學習的人都在循着自己選擇的方向上前進着,隻是有些人的确是在前進,而有些人實則是在自毀前程。

06 結語

本文提到的有關史料的内容,是我在《社交媒體簡史》一書中簡單提煉的大概三個章節中的一小部分内容,隻是在讀這部分内容時,想到我們今天的網絡環境便有感而發,寫下了這些思考過程。

...

同時我也願意向讀者們力推這本書,它讓我們了解到我們的網絡環境如何走到了今天。

我也希望随着人們的認知不斷提升,網絡中充斥的言論也會如早期的咖啡館那般純淨。雖然這隻是個希望,也未必能夠實現,但隻要有着思辨力的人們能夠持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網絡環境中的言論就會被持續“提純”。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