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下梨花一堆雪——詠初冬古詩詞賞析(二)
砌下梨花一堆雪
——詠初冬古詩詞賞析(二)王傳學
初冬時候天氣更冷了一些,寄詩給遠方的朋友,互相問候,是一件溫暖的事情。唐代詩人白居易初冬早起,感受到天冷地寒,想起了好朋友劉禹錫,于是寫下了《初冬早起寄夢得》這首詩,寄給遠在蘇州的朋友:
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
爐溫先暖酒,手冷未梳頭。
早起煙霜白,初寒鳥雀愁。
詩成遣誰和,還是寄蘇州。
夢得:即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夢得”是他的字。時在蘇州任刺史。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懷念友人詩。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裴度罷知政事,劉禹錫也被外放,任蘇州刺史。白居易與劉禹錫是知交好友,此詩即作于這一時期。
首聯“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詩人清早起身戴上烏紗帽,披上白皮衣。這兩句表面上看是寫“早起”,實際上是寫“日常無人知曉”。多少人為了生活,不停奔波勞碌,這是大多數人的日常,許多艱辛隻有自己知道。當一個人太累了的時候,就想找個人聊聊天,談談生活的不易。
颔聯“爐溫先暖酒,手冷未梳頭”,爐火燃燒着,不妨先去溫一下酒;手被凍僵了,尚未來得及梳理頭發。這兩句表面上看是寫“人寒”,實際上是寫“美酒無人對飲”。當你知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寂寞之後,你就能明白有些酒,自己怎麼喝也喝不出那個味道來。
頸聯“早起煙霜白,初寒鳥雀愁”,早上起床,門前一望,隻見煙霜白茫茫一片;初冬寒意,陣陣襲來,隻見鳥雀各自栖息枝頭生愁。這兩句表面上看是寫“景寒”,實際上是寫“美景無人共賞”。
尾聯“詩成遣誰和,還是寄蘇州”,詩歌寫成,遣給誰來相和一首呢?想來想去,還是寄給擔任蘇州刺史的你吧。這兩句表面上看是寫“憶友”,實際上是寫“知己之間的惺惺相惜”。
同樣曾是意氣少年,歸來卻已白發蒼蒼。多少壯志淩雲,都在時光中漸漸消磨。與其說寫給被貶的詩友,不如說是寫給自己的,青春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好多心思,看上去早已煙消雲散,風淡雲輕。
至此,我們才明白,“日常無人知曉”“美酒無人對飲”“美景無人共賞”,都不過是為了表達“知己之間的惺惺相惜”。
劉禹錫接到好友白居易寄來的詩作,深感好友的挂念,于是寫下《酬樂天初冬早寒見寄》回贈,表達自己對好友的關切與思念:
乍起衣猶冷,微吟帽半欹。
霜凝南屋瓦,雞唱後園枝。
洛水碧雲曉,吳宮黃葉時。
兩傳千裡意,書劄不如詩。
首聯“乍起衣猶冷,微吟帽半欹”,劉禹錫的回贈詩,也是從日常起居寫起。剛起床時衣裳還是冷的,帽子也戴歪了。像拉家常,顯得非常親切自然。
接下來兩聯寫江南初冬的景色。雖然是江南,屋上的瓦已經有霜,早雞在院子裡叫喚。你那邊一定是天氣藍湛湛的,我這邊到處都是黃葉。“洛水碧雲曉,吳宮黃葉時”二句,與杜甫“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春日憶李白》)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雖然不在同一個地方,卻都能面對着這碧雲黃葉,欣賞這美麗的初冬景色。
“兩傳千裡意,書劄不如詩”,詩人最後說:我們兩個千裡寫信,與其寫長篇大論,不如你和我的這些小詩。倒不是說書劄和信不好,隻是因為虛詞太多。而詩是心靈的密碼,不懂的如同門外漢,懂的人心領神會,意味無窮。
這是兩個年近60歲的老年官人,雖然是作詩,寫的卻是極其細膩和瑣碎的身邊事。仿佛對方是自己的鏡子,你在做什麼?我在做什麼?當詩作拿到手上的時候,卻發現何其親密溫暖和近似。想必兩位老人家,在初冬的霜寒裡,因為知己之暖,而從内心笑到了胡須微動吧。
白居易和劉禹錫中年以後的感情,深醇如酒,後味綿長。兩個人流傳下來的詩詞應和之作都多達100多首。而且兩個人都相對的高壽。
這正是友誼和知己的力量,因為你在世上,所以我願意多活幾年,隻為互相能感知存在。
晚唐詩人杜牧因剛直敢言,屢次進谏,多次被流放。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杜牧四十歲時,受當時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被外放為黃州刺史,其後又轉池州、睦州等地。他的《初冬夜飲》,深切表達了此時的心境: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幹?
此詩可能作于睦州。
首句“淮陽多病偶求歡”,“淮陽”,指西漢名臣汲黯,他因剛直敢言,屢次切谏,數被外放。在出任東海太守時,雖卧病不視事,而能大治。後又拜為淮陽太守。他流着淚對漢武帝說:“臣嘗有 狗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漢書·汲黯傳》),要求留在京師,但遭拒絕。詩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擠出京的。
“偶求歡”的“歡”,指代酒,暗點詩題“飲”字,表明詩人愁思郁積,難以排遣,今夜隻能借酒澆愁,以求得片刻慰藉。這一句語意沉痛而措辭委婉。
第二句“客袖侵霜與燭盤”,進一步抒寫做客他鄉的失意情懷。天寒歲暮,秉燭獨飲,吊影自傷,憤悱無告,更覺寂寞悲涼。“客袖”已見鄉思之切,“侵霜”中“霜”字 一語雙關,既有風霜、風塵之意,也有彰顯詩人孤寒心境的作用,再加上“侵”更增流徙之苦,隻此四字,概括了多年來的遊宦生涯,飽含了多少辛酸!“燭盤”,則關合題面中的“夜飲”。寥寥七字,勾勒出一個在燭光下自斟自飲、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
上兩句寫室内飲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寫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頗具匠心的。看來詩人獨斟獨飲,并不能釋憂解愁。于是他罷酒辍飲,憑欄而立,但見朔風陣陣,暮雪紛紛,那階下積雪像是堆簇着的潔白的梨花。這裡看似純寫景色,實則因景生情,寓情于景,包孕極為豐富。
詩人燭下獨飲,本已孤凄不堪,現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時又不知身在何處!“明年誰此憑欄杆?”這一問,凝聚着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懷才不遇、 壯志難酬的隐痛,是很能發人深思的。
此詩首句用典,點明獨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籠蓋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實寫夜飲,在叙事中進一步烘托憂傷凄惋的情懷。第三句一筆宕開,用寫景襯墊一下,不僅使全詩頓生波瀾,也使第四句的慨歎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後又以問語出之,與前面三個陳述句相映照,更覺音情頓挫,唱歎有緻,使結尾有如“撞鐘”, 清音不絕。
明代學者胡震亨說:“牧之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 抑揚頓挫之節,尤其所長。”品味此詩,庶幾如此。
- 上一篇 何其有幸,緣遇嚴師!
- 下一篇 學生就是一面鏡子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