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季羨林)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是季羨林先生寫于80多歲時候的一篇文章,字數不多,卻中肯實在,先生的責任和擔當躍然紙上,令人折服。

文章從對長壽的看法入手,先生認為長壽不一定是福,因為活得太久,對人生的種種相、衆生的種種相看得太透徹,“反而鼓舞時少,歎息時多,遠不如早一點離開人世這個是非之地,落一個耳根清淨。”

先生出身貧寒,經曆二戰,在德國滞留10年。歸國後,遭 遇動 亂,挨 整挨 鬥,幾欲走上 絕 路。得過兩次癌症,女兒優秀卻英年早逝,父子交惡……家中曾經一度隻有他一個人,孤獨地與豢養的幾隻貓和烏龜等動物作伴。先生在校園中散步,兩隻貓忠誠地跟在他的身後,曾是北大校園中的著名一景。

這樣的先生在人生的盡頭發出這樣的感歎,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先生話鋒一轉,立刻就進入了文章的主題:“那麼長壽就一點好處都沒有嗎?也不是的,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

可是,先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一個結論:對于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些人從來不考慮這個哲學問題,每天活得渾渾噩噩。得意時,吃吃喝喝,飛揚跋扈,玩點小權術。失意時,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就算是溫飽問題能夠解決,也是終日忙碌,被困于名利。

我反思了一下,我屬于溫飽能夠解決的那一類人,但似乎不是極度的渾渾噩噩,因為我會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并非過于耽于名利。突然有些小自得,但繼續讀下去,不由汗顔不已。

先生自謙地聲稱他自己也屬于芸芸衆生之列,也難免渾渾噩噩。稍微有些不同的就是,他自己當然也包括一些别的人,對人生有過想法,動過腦筋,并且認為那是有道理的。

這類人都是樂觀主義者,認為無論經過多少艱難曲折,無論經曆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人類大同之域一定會實現。但是要實現這個目标,必須然得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

這就如一條超長的鍊子,由數不清的小環組成,每一環都微不足道,但是又缺一不可,沒有了它們,鍊子就組不成。我們每一代人就是這個小環,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有着自己的使命和任務,絕非可有可無。而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先生的表述簡單形象,容易理解。但是真正能為之奮鬥的人估計隻有寥寥吧,那就是魯迅筆下的“中國的脊梁”吧。

先生說:“對于那些肚子裡吃滿了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到頭來終不過是渾渾噩噩的人來說,猶如夏蟲不足以語冰,這些道理是沒法談的。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展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我卻覺得這些道理是好懂的,可是對于我等平凡之人似乎不太實用。就說我自己吧,我總覺得我沒有卓越的知識,也沒有超人的能力,再怎麼努力,對社會的發展也做不出什麼貢獻。我認為我的人生價值就是盡力做好份内的事、與人為善,然後活好每一個當下,體驗生命過程的一路美好,不枉來人世這一遭。哈哈,格局太小。但是這不妨礙我對先生的尊重,反而愈為強烈。

先生最後進行了簡要的歸納總結——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向一生坎坷的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先生緻敬!


                                  2023年12月31日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