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到

第一章The Problem

有一位成功的作家,寫了一些簡單的真理。他寫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自己和其他人用一種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和激勵身邊的人。

多年來,這位作家的學習經曆讓他懂得,真正的學習一定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事實上,在他看來,學習本身就是一段從“知道”到“做到”的旅程。所以每當聽到有人表揚他的作品,并大談自己最喜歡的某個理念時,他通常會問:“這些知識和理念到底對你的行為方式産生了哪些影響呢?”

大多數人都很難回答這個問題。于是,他們最終常常會轉而談論另外一個理念,或者作家創作的其他書,以此轉移話題。

這種類型的溝通最終讓作家得出結論,一個人所知道的東西,例如他們從書本、錄音、錄像、研讨班上學到的東西,與他們的實際做法之間存在着一條巨大的鴻溝。人們往往會用大量的時間去獲取新信息,而不是想辦法将自己新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他的研讨班上,作家想盡辦法讓人們變成真正的學習者,能夠将作家教給他們的知識進行實際應用。在讀研究生時,作家曾經從一位多年研究“學習問題”的教授那裡學會了三件事,在他的研讨班裡,作家督促所有人學會這三件事。

第一件是堅持記筆記。除非一個人能夠擁有一對照相機般的耳朵,否則他根本不可能僅靠聽來完成整個學習過程。事實上,研讨班結束3小時之後,那些僅靠聽來學習的人就隻能記得不到50%的内容。24小時之後,他們會再忘記25%。而1個月之後,他們所能記得的新知識就不到5%了。聽衆就絞盡腦汁去回憶,可他們真的記不起自己到底聽過了什麼。所以作家總是強調前來參加研讨班的學員一定要記筆記。

第二件是督促學員在24小時之内重讀筆記,總結那些讓自己“啊哈”一聲(恍然大悟)的東西,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理念。他建議他們将之清楚、整潔地寫在一個筆記本上,或者把它們儲存在計算機裡。為什麼一定要清楚整潔地記錄呢?因為他發現,在參加完研讨班之後,大多數做了筆記的學員都會立刻把筆記歸檔,而不是複習。過了一段時間,當有人問:“你去參加的那個研讨班上到底說了些什麼啊?”這時他們就會打開自己的文件,有時甚至認不清自己的筆迹了。這樣的筆迹毫無意義。

第三件是督促學員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達給别人。作家知道,要想開始應用新知識,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把它傳授給别人。

第二章The Missing Link

要想讓人們實際應用自己學到的東西,你首先要讓他們作出一些改變,而改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信息過載。也就是說人們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這其實是一個很容易掉進去的陷阱,因為如今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去讀一本新書、看一段視頻、或是參加一個研讨班。知識來得非常容易,但卻并不會實際改變他們的行為。獲取新知識要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得多。

第二個原因是消極過濾。人們的信息處理系統其實相當混亂,也就是說,他們有一種“發臭思維症”(stinkin thinkin,是指對那些積極的、哪怕是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幹脆拒之門外的症狀),這種消極的态度總是讓他們止步不前。如果沒有一個積極開放的态度,你就很難消除知行之間的這條鴻溝。

第三個原因是缺少跟進。改變習慣或行為都需要付出真正切實的努力。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采取切實的行動去改掉自己的習慣,改變自己的行為。

一旦了解人們沒能學以緻用的三個原因,所有問題就能變得清晰了。然後你就可以幫助人們越來越多地應用自己從書本、音頻、視頻和研讨班上學到的知識,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了。要做到這點,關鍵就在于重複、重複、重複!

重複是克服所有知行差距的三個問題的關鍵。

第三章The Power of Repetition

重複實際上是指間隔性重複。間隔性重複是一種學習技巧,在使用這個技巧時,你不止在一種場合接觸某一信息。你會隔一段時間就重複接觸到這條信息,直到它最終沉澱下來。

有人把間隔性重複稱為行為條件學習(behavioral conditioning)或内部強化(internal reinforcement)。僅僅通過一句話很難讓一個人産生持久的變化。它必須不斷地被重複,不是不間斷地反複,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之後再重複。

第四章Reason 1:Information Overload

每個人每年都可以集中學會一些新東西,而不是盲目地接觸許多新事物。

要想掌握一樣東西,你必須完全沉浸其中,直到将其完全吸收。

我們必須學會将自己的能量集中到少數幾件事上;學習應該少而精,而非多而淺。

第五章Applying the Less-More Philosophy

将信息轉化為積極的态度,将态度進一步轉化為行動。

第六章Reason 2:Negative Filtering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會強調我們身上那些消極,而不是積極的東西。

當我們做對事情卻沒有人發現時,我們就會開始對自己以及身邊的人産生懷疑。

一個對你充滿信心的人可以改變你的人生。

我們完全可以選擇自己去聆聽什麼。

在爬出“消極之匣”的過程中,我最最需要的,就是一句鼓勵的話。

第七章Listening with a Positive Mindset

第一次接觸:拒絕。我之所以拒絕它,是因為它跟我之前的想法沖突。

第二次接觸:抵制。嗯,我明白了,但我還是無法接受。

第三次接觸:部分接受。我同意這個想法,但是在應用時還是會有所保留。

第四次接觸:完全接受。你知道,這個想法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樣。

第五次接觸:部分吸收。我想我今天就會應用這個想法。太棒了!

第六次接觸:完全吸收。我昨天就已經把這個想法告訴我的一位銷售人員了。這個想法現在是我的了。

第八章Using Green Light Thinking

在給出任何消極反饋之前,我們一定要首先給出積極的反饋。

第九章Reason 3:Lack of Follow-Up

練習并不能幫你做到完美,隻有完美的練習才會讓你做到完美。

成功人士懂得如何學習,并且會訂出學習計劃。

要幫助一個人取得發展,或者是建立一個偉大的組織,關鍵就是要強調積極面。

在“讓我嘗試”這一步驟之後,和“糾正我”之前,應該有一個“表揚我的進步”的步驟。除了提供必要的結構和責任感之外,跟進計劃還特别提到要留意他人的進步,并通過這種方式來向對方提供支持。過一段時間之後,學習者就應當能夠進行自我表揚或者是自我糾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