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太平廣記選》之飲甘菊谷水

南陽郦縣山中,有甘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曆世彌久,故水味為變。其臨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飲甘谷水,飲者無不考壽。高者百四五十歲,下者不失八九十。無夭年人,得此菊力也。故司空王暢、太尉劉寬、太傅袁隗,皆為南陽太守,每到官,常使郦縣月送甘谷水四十斛,以為飲食。此諸公多患風痹及眩冒,皆得愈。但不能大得其益,如甘谷上居民,小生便飲食此水者耳。又菊花與薏花相似,直以甘苦别之耳。菊甘而薏苦,諺語所謂“苦如薏”也。今所在有貢菊,但為少耳。率多生于水側也。缑氏山與郦縣最多,仙方所謂白精更生周盈。皆一菊,而根莖花實異名。其說甚美,而近來服之者略無效,正由不得真菊也。夫甘菊谷水,南方氣味,亦未足言。而其上居民以延年,況得服好藥,安得無益乎?

南陽郡郦縣的山裡面,有條溪谷,水很甜。水之所以甜,是因為山谷之上左右都長滿了甘菊,菊花落在水中,經過的時間長了,所以水的味道也就變了。住在甘谷附近的居民,都不打井,全都飲用溪谷的水,喝這水的人沒有不長壽的。高壽的有活到一百四五十歲的,活得短的也不低于八九十歲,沒有夭折短命之人,都是因這菊花的功效。

已去世的司空王暢、太尉劉寬、太傅袁隗,都曾當過南陽太守。他們每個人上任的時候,就會叫郦縣每月給太守府送四十斛甘谷水,用于飲用。這幾人大多都患有風痹、暈眩等症,都因喝甘谷水而得痊愈,隻是不能得到更多的益處(指長壽)。不象甘谷附近的居民,從小生下來就飲用谷中水。

菊花和薏花很相似,隻能憑味道的甜和苦來區别它們,菊花味甘而薏花味苦,諺語所說“苦如薏”。如今我所在的地方也産貢菊,隻是數量很少而已,大多也生長在水邊,貢菊在缑氏山和郦縣産得最多,仙家所說白精又生出周盈(白精、周盈皆是菊花名),都是菊花,隻是根、莖、花、實的不同名稱而已。仙方所說,這些菊花都有很好的功效,但近來服用菊花的人卻基本沒什麼效果,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真正的菊花。甘菊谷的水,偏在南方,效用也不值得稱道,但谷上的居民,就能憑此得高壽,何況如果能吃到好的丹藥,怎能沒有益處?

《飲甘菊谷水》載于《太平廣記》卷四百一十四,“草木”類。本文記載了飲用甘菊谷水祛病延年的故事,作者态度十分嚴謹,應有一定的可信度,為我國醫學界留下了一份較為寶貴的資料。作者葛洪乃著名道士,主張服食金丹成仙之術,故最後仍不忘貶低甘谷水雖可延年,還是不如他的丹藥。葛洪煉丹,也開化學研究之先河,有一定的價值。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