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與絲綢之路
2013年,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掀開了世界發展進程的新一頁,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國際合作。
回望2000多年前,“這條路”已占據着世界史上的樞紐地位。曆史與今日的世界緊密相連,亞洲屋脊上的交流網絡正被悄然重新編織,“絲綢之路”正在複興。
《羅馬帝國與絲綢之路》講述的正是這條“絲綢之路”上面人情冷暖。本書拉烏爾·麥克勞克林博士(Dr. Raoul McLaughlin),他來自拉杆學院(Lagan College),此學院為北愛爾蘭的第一綜合學院。在學期間就讀貝爾法斯特(Belfast)的考古學與古代史,并完成了碩士學位;此後研讀羅馬東部邊境外的貿易博士學位。他翻閱了許多史料,極力複原絲綢之路的繁榮和險惡
“絲綢之路”始于漢代。與漢朝大約同一時期,西方也出現了一個強盛的帝國——古羅馬。
雖然相距甚遠,兩國還是通過海上和陸上的商道嘗試進行接觸。公元97年,東漢班超曾試圖派遣甘英出使羅馬,但沒有成功抵達。
因為測繪水平有限,羅馬人隻知道漢朝位于歐亞大陸的另一端,但不知道具體位置。在公元150年左右,托勒密繪制的世界地圖中,漢朝被錯誤地放在了現今東南亞地區。
神奇的是或許我們不知道對方在哪兒,也能做買賣
這條路上有兩個來自西漢的“爆款”
在絲綢之路上,有很多商品在流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絲綢在羅馬帝國都市炙手可熱的奢侈品。10尺長的高級絲綢,值12兩黃金。羅馬每年進口中國絲綢的貨款竟然高達10萬盎司黃金。
盡管昂貴,精緻的絲綢服飾還是在羅馬的達官貴人中掀起時尚熱潮。據記載,有一次恺撒曾穿着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子去看戲,這種光澤華貴的織物迅速在羅馬引起轟動。為此,羅馬不得不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着絲綢,限制奢靡之風,但收效甚微。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中國出口的絲綢都在世界上處于壟斷地位。直到公元550年左右,東羅馬帝國才得到蠶種。之後,拜占庭人逐漸開始發展自己的絲綢編制技術,并将這種布料大量應用在貴族服裝中。
絲綢。除了用來讨好遊牧部落以外,絲綢在古代還扮演着諸多重要的角色。在漢朝,絲綢與錢币、糧食一樣可以用作支付軍饷。從某種意義上講,絲綢是一種最值得信賴的貨币。鑄造足夠數量的錢币是個難題,事實上,貨币在當時的中國也尚未完全普及。
另外一個在絲綢之路上的爆款是“鋼鐵”
在羅馬帝國的市集上,來自東方的鋼鐵售價非常昂貴,這是因為羅馬帝國的鋼鐵作坊無法大量生産同等強度和銳利度的鋼鐵。
漢朝清楚地知道,先進的鋼鐵制造技術讓他們的軍隊在裝備方面比對手更有優勢。因此,漢朝想方設法阻止國内的鋼鐵制造技術外傳到其他國家,并禁止向草原政權出售任何鋼鐵物資。然而,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漢朝商人仍然違反禁令,高價向外國商人出售鋼鐵制品。鋼鐵走私成了令漢朝政府頭疼的問題。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絲綢之路上的繁榮和險惡,看到了各國之間的貿易與繁榮昌盛。最大的一個收獲大概就是國家的硬實力就是最大的話語權。今日和平來之不易,更要學會要好好去珍惜!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