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左傳》之三百二十六昭公四年 上
【經】
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雹。
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于申。
楚人執徐子。
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吳。
執齊慶封殺之。
遂滅賴。
九月,取鄫。
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孫豹卒。
【傳】
四年春,王正月,許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鄭伯,複田江南,許男與焉。使椒舉如晉求諸侯,二君待之。椒舉緻命曰:“寡君使舉曰,日君有惠,賜盟于宋曰,晉、楚之從,交相見也。以歲之不易,寡人願結歡于二三君。使舉請間。君若苟無四方之虞,則願假寵以請于諸侯。”
晉侯欲勿許。司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罰,未可知也。其使能終,亦未可知也。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争。君其許之,而修德以待其歸。若歸于德,吾猶将事之,況諸侯乎?若適淫虐,楚将棄之,吾又誰與争?”公曰:“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對曰:“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四嶽、三塗、陽城、大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然。是以先王務修德音以亨神人,不聞其務險與馬也。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裡、丕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衛、邢無難,敵亦喪之。故人之難,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濟?君其許之!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隕,周是以興,夫豈争諸侯?”乃許楚使。使叔向對曰:“寡君有社稷之事,是以不獲春秋時見。諸侯,君實有之,何辱命焉。”椒舉遂請昏,晉侯許之。
譯文
【經】
四年春季,周曆正月,下大冰雹。
夏季,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在申地會見。
楚國人抓住了徐國的國君。
秋季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一起攻打吳國。
拘捕了齊國的慶封,并将其殺死。
接着又滅掉了賴國。
九月,占取了鄫國。
冬季十二月乙卯日,叔孫豹去世。
【傳】
四年春季,周曆正月,許悼公到楚國,楚靈王留下了他,也就留下鄭簡公,再次到江南打獵,許悼公參加了。楚靈王派椒舉去到晉國去求得諸侯的擁護,鄭簡公、許悼公在這裡等待,椒舉傳達楚靈王的命令說:“寡君派遣舉前來的時候說:從前蒙貴君的恩惠,賜給敝邑在宋國結盟,說:‘從前跟從晉國和楚國的國家互相朝見。’由于近年來多難,寡人願意讨取幾位國君的歡心,派舉前來請您在閑空時聽取寡人的請求。您如果對四方邊境沒有憂患,那麼就希望借您的影響向諸侯請求。”
晉平公不想允許。司馬侯說:“不行。楚靈王做事正在胡作妄為的時侯,上天也許是想讓他滿足願望,以增加他的劣迹,然後給他降下懲罰,這是說不定的。或者讓他得以善終,這也是說不定的。晉國和楚國的霸業隻有靠上天的幫助,而不是彼此可以争奪的。君王還是允許他,而修明德行以等待他的結局。如果歸結到德行,我們還要去事奉他,何況諸侯?如果走到荒淫暴虐,楚國自己會抛棄他,我們又與誰去争奪?”晉平公說:“晉國有三條可以免于危險,還有誰能和我們相比?國家的地勢險要而多産馬匹,齊國、楚國禍難又多。有這三條,到哪兒不成功?”司馬侯回答說:“仗着地勢險要和馬匹,而對鄰國幸災樂禍,這是三條危險。四嶽、三塗、陽城、太室、荊山、中南,都是九州中的險要地方,它們并不屬于一姓所有。冀州的北部,是出産馬的地方,并沒有新興的國家。仗着地勢險要和馬匹,不能鞏固,從古以來就是這樣。因此國君緻力于修明德行來溝通神和人,沒有聽說他緻力于地形險要和馬匹的。鄰國的禍難,是不能以此來高興的。或者是由于多有禍難而鞏固了國家,開辟了疆土。或者是由于沒有禍難而喪失了國家,失掉了疆土,怎麼能幸災樂禍?齊國發生了仲孫的禍難,因而桓公得為霸主,到今天齊國還靠着他的餘蔭。晉國發生了裡克、丕鄭的禍難因而文公回國,因此當了盟主。衛國、邢國沒有禍難,敵人也就滅了它們。所以别人的禍難是不能去高興的。依仗這三條,而不去修明政事和德行,挽救危亡還來不及,又怎麼能夠成功?您還是允許他們。殷纣王淫亂暴虐,文王仁慈和藹。殷朝因此滅亡,周朝因此興起,難道隻是在于争奪諸侯?”晉平公就允許了楚國使者的請求,派叔向回答說:“寡君因為有國家大事,所以不能在春秋兩季按時進見。至于諸侯,他們本來就跟着君王,何必再惠賜命令呢?”椒舉就為楚靈王求婚,晉平公答應了婚事。
楚靈王上位三年了,國内局勢相對穩定了,終于騰出手來準備會盟諸侯了。記得昭公元年(前541年),楚靈王剛篡位成功時,鄭國遊吉就認為以楚靈王的性格,很快要召集諸侯會盟了,子産認為還要幾年才行,子産對國際形式判斷更準确。為了即将到來的盟會,楚靈王挽留來訪的許悼公和鄭簡公,繼續安排打獵的娛樂活動。
楚靈王一邊挽留到訪的許鄭二公,一邊派伍舉到晉國,就會盟之事征求晉平公的意見,我感覺楚靈王既然挽留了到訪的國君,顯然會盟決心已定,不管晉國同不同意。
晉平公本來想反對楚國召集盟會,司馬侯勸谏晉平公,晉國同不同意會盟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楚靈王以後的作為,也許要讓他滅亡,要先讓他瘋狂。還駁斥了晉平公的錯誤認知,多難興邦的成語可能就源自這裡。從司馬侯的話中,我們看到五嶽的說法當時還沒有,因為四嶽和大室分列,而太室應該是中嶽嵩山。
晉楚準備聯姻,其實這樣的聯姻沒有什麼約束力,也許雙方隻想表個态,表示雙方都不會馬上翻臉開戰而已。
- 上一篇 教師困境:應堅持教學還是選擇擺爛?
- 下一篇 堅持讀書《平凡的世界》3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