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書劄記五
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标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自我調整。
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
相當多的人都沒有選擇放棄,他們不想經受放棄的痛苦。誠然,放棄可能帶來不小的痛苦。這種痛苦的程度取決于所放棄的東西的規模。小規模的放棄——放棄速度、放棄發怒、放棄寫演說詞式的感謝信,并不會帶來太大的痛苦。但放棄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态和行為模式,甚至整個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則可想而知。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有些時候就必須要進行較大規模的放棄。
自律的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這種爆發式的成長能順利完成,他們需要在短時間内放棄相當數量的“過去的自我”。
放棄某種心愛的事物——至少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必然會帶來痛苦,但這也是心智成熟所必須的。
在意識層面,他們不知道舊的自我需要調整和變更,但在潛意識層面上,他們已經開始了放棄與成長的過程。潛意識總是走在意識之前——對于某些讀者而言,這可能難以理解,但這是千真萬确。
隻有放棄舊的、過時的觀念和習慣,才能渡過危機,順利進行人生的下一階段。不少人不敢面對現實,或者無法放棄早已過時的東西,所以無法克服心理和精神的危機,隻能止步不前,不能享受新生帶來的歡愉,也不能順利地進入更加成熟的心智發展階段。
總體上來說,某些我們在人生過程中必須放棄的生活環境、個人欲望和處事态度。放棄這些的過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長的過程。
實際上,人類隻有适當放棄自我,才能領略到人生的喜悅。
放棄自我,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經曆各種各樣的痛苦。
“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穩定,又要放棄自我以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實現自我平衡。
兼容并包的道理在于,你獲得的永遠比你放棄的多。自律的過程,就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放棄的痛苦是死亡的痛苦,但是舊事物的死亡帶來的是新事物的誕生。
那麼,我們是否有可能完全地避免心靈的痛苦呢?或者說,我們能否通過心靈的成長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說它是肯定的,是因為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種意義上,痛苦就不複存在。同時,我們不斷學習自律,可以使心靈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接近盡善盡美。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答案也是否定的。心智成熟的人憑借自律、智慧和愛,而具備了非凡的能力。世界需要他們的能力,而他們出于愛也做出自我的回應。他們也許外表很一般,但内心卻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種各樣正确的決定。
一個人是否傑出和偉大,視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傑出和偉大本身,也會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表面上是一種悖論,其實不然。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那你完全可以得過且過,不必尋求精神和意識的發展。但是不經痛苦和折磨,就無法實現靈魂的超越。即使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但那時痛苦的強烈程度,可能遠遠超過你的想象,讓你最終無法承受。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自律能夠讓我們承受問題帶來的痛苦,并最終解決問題;而心靈在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則會不斷地成長和成熟。
所以,自律是人們心靈進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麼,我們為什麼願意通過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着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