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書分享

     

...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家林清玄說:“一本好的書,它可以使我們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愛,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寬容,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的美好”。 我覺得《目送》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教會我們用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生活的美好,用智慧的心态去接受人生中的生離死别,以慈悲的胸懷去包容世間萬物!

        一、讀龍應台其人

        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種角色,承擔很多種責任,龍應台對于每一種角色都盡力去做,說她做到“家國兩不負”也不算誇張吧。

        她出生在國共内戰撤退至台灣的國名黨軍官家庭,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出生在台灣,所以叫龍應台。一個簡單的名字,卻有着不簡單的人生經曆。

        1952年出生的她,自小在台灣苗栗苑裡長大,在台灣讀小學、中學。1974年畢業于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畢業後的她先後在紐約、台灣、德國、香港等地任教,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學傑出人文學者(香港大學第一位終身教授)、新竹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等。2015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此獎項是專為支持傑出人文學者駐校教學、研究和創作而設,龍應台是獲得此殊榮的第一人)。作為教授的她是成功的!

        她不光有廣博的學識足以藝壓學術界,她更以滿腔豪壯的氣魄叱咤政壇!

        她曾經兩度為官。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任職期間推動台灣本土文化的發展,并制訂實施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三年期滿,她毅然辭官,為的是要回歸一個作家的本色。2012年5月,龍應台再次受邀成為第一任台灣地區“文化部部長”。在任期間,她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她就像一個勤懇的農夫,深深地耕種台灣文化的土壤,為台灣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三年期滿她又一次辭職卸任,為的是要陪伴高齡的老母親走完最後一裡路。 作為執政者的龍應台雖然頂着重重壓力,面對衆多的質疑和責難,但她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在其位謀其政,盡到了一個“為官者”的責任!

        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針砭時事,鞭辟入裡,她的《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等散文集都體現的淋漓盡緻。她的文學思想不僅在海峽兩岸及海外華人界産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在歐洲也頗受注目。她曾經榮登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作為作家的她,無疑是耀眼奪目的!

      《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三部書被譽為她的“人生三書”,從蹒跚學步到成長叛逆再到漸入暮年,龍應台用細膩溫婉的筆觸寫盡了人生每一個階段的繁華落寞,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作為母親的她和作為女兒的她是如何扮演人生的這兩種角色的。

      二、讀其文

      《目送》這部散文集寫于2004年,這一年,父親離世讓她覺得“有如暗夜行山路”,此時五十多歲的她是第一次上“生死大課”,她是一個“外省人”, 是從大陸到台灣的移民,除了自己的父母和哥哥,再沒有任何其它家族親人,所以在這之前她從未經曆過親人的死亡,父親的逝去才讓她開始獨自去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脫的生老病死。 “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父親的過世、母親的失憶,兒子的長大,這一切都使她開始理解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

        文章語言樸實無華,沒有一絲的矯飾,作者将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易讀可感,仿佛我們身處其中,讓我們無比清晰地看到生活的本真。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沒有歇斯底裡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隐隐的悔恨和哀傷。

      《目送》收錄了作者近年來寫的七十二篇散文,作者在序中寫到:“整本書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整本書以“目送”為題,我覺得有三層含義:一、父母漸漸老去,我們無法阻擋時間的腳步,隻能目送着他們漸行漸遠,直至永遠離開;二、孩子慢慢長大,我們還來不及溫情相擁,他們已經羽翼漸豐,開始迫切想要掙脫我們的懷抱,毫不回頭,直至完全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三、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的人、經曆很多的事,那些走過的路,經曆過的事最終都會成為我們的過往和回憶,大浪淘沙般,有的會留在回憶裡,有的就再也回不來,我們在目送着别人的離開,也在别人的目送中漸漸走遠,走向時光的最深處。

        作為父母,孩子将是你的生命的延續,他剛來到這個世界時無比依賴你,那時你是他的天,是他的全部;到了後來,他漸漸地長大,慢慢地開始疏遠你,“他有一個世界,是你永遠也進不去的”;再到後來,有一天你已經老得滿臉褶子走不動路了,身體也一天天衰退,這時他就是你的天,你的全部,這就是生命的輪回。

        于是,我們也都慢慢明白:“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必追”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孩子終歸是要長大,孩子終歸是要遠離父母的呵護,去享受他們自己的藍天。作為父母,何不學會放手?何必執著?何必痛苦?何必糾結?

        “不必追”也是對生命的消逝的一種尊重。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老人離世,不要說遺憾,不要說痛苦,不要說自責。人老了,終究是要離開的,這是生命正常的運行軌迹。誰也改變不了,誰也超越不了。一如對生者的道安,對逝者同樣應有“揮手自茲去”的淡然。

        “不必追”是一種高度覺醒的理性。于孩子的成長而言,父母何必糾纏不休呢?何必在乎他們是否還象兒時那樣不停回頭呢?何必一定要把自己的所謂經驗、所謂呵護、所謂叮囑一遍遍地交待個沒完呢?于老人的離世而言,人死即如風過雲散,歸于塵土,無知無覺,活着的親人何必再言其生之如何、情之如何?

        “不必追”又是一種近乎手足無措的感性。當緣份注定要漸行漸遠時,必定是想追又追不上,想留又留不住,想說又無語,内心的所有感情隻能彙成一個毫無作為的表情。這其間,究竟是背影的堅定還是目送者的猶豫?是離開者的忘卻還是目送者的留戀,又如何能分得清?

        “不必追”是離開者用默默的背影訴說的,也是目送的眼光應該讀懂的。“不必追”是基于告别的一種理性,也是基于放手的一種理性。“不必追”是一種抉擇上的果斷,也是一種情感上的珍藏。親情之間是一種漸行漸遠的緣份,是你想挽留又無可挽留的一段情緣。既然如此,我們何不珍惜當下的幸福,坦然接受必然的離别?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隻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别。龍應台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三、讀其境

        龍應台的書,值得我們反複咀嚼,初讀她的文字,腦海中會浮現一幅幅畫面,有春暖花開、蟲鳴鳥啼、閑雲野鶴、夕陽西下,也有硝煙彌漫、血雨腥風;再讀她的文字,細細品味,你會有幡然醒悟的頓足,為她的高境界,大格局所折服,我的腦中沉澱了三個關鍵詞:孝順、尊重、悲憫。

        1、孝順父母

        何為孝順?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孝順父母呢?孝順父母,可能我們認為給他們買吃的,買穿的,生病了帶他們去醫院,給他們一些錢,或者有錢的子女認為給父母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慰藉。

        從作者的身上,我明白了孝順的深刻含義:孝順父母首先是舍得花時間去陪伴他們。我們可能會舍得把時間花在工作上,花在應酬上,花在聚會會,花在陪孩子上,花在旅遊上,甚至是花在玩手機上,但不一定會舍得花時間去陪伴父母。在《雨兒》一文中,作者寫到,她會每天打一通電話,不管在世界上哪個角落;總會在萬忙中抽時間去探望母親,花上一整天的時間陪伴母親;女傭帶母親來時,她會調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帶母親到外面走走……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記經常給父母一句體貼的問候,盡自己所能悉心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适當地犧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時間陪伴他們。而陪伴是什麼?作者告訴了我們答案——注視!“你,你們,什麼時候,曾經專注地凝視過他?”“你們從他身邊走過,陪他吃一頓飯,扶着他坐下,跟他說‘再見’的每一次當下,曾經認真地注視過他嗎?”注視是一種認真的關心,是跟父母心靈的交流,對父母一切的愛都包含在這深情的凝望中!我們,做到了嗎?

        其次對父母要有耐心,不給父母甩臉色。《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隻有和顔悅色的面色最難能可貴。最難, 難在何處?難在沒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沒有一個謙和的态度。凡事都可以勉強,惟有面色不大容易僞裝,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父親老了,病了,女兒龍應台每個禮拜都會去醫院看他,推着父親散步,當排洩物淋滿父親的褲腿時,女兒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也會在浴室親自為父親洗濯被排洩物沾污的身體,然後又穿着沾有糞便的衣服匆匆奔向機場,趕回台北上班。無論在外面如何的輝煌耀眼,在父親這裡,她永遠是女兒,一個努力盡孝的女兒。

        第三、孝順它包含了孝敬和順意兩層意思,孝敬容易做到,而順意卻很難。順意也就是要尊重父母,不要幹涉他們的生活,更不要代替他們做決定,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在《繳械》一文中作者寫道,八十歲的父親還每天開着車出去買菜,看朋友,幫兒子跑腿,到郵局領包裹。興緻勃勃地要開車帶母親環島,去台北看女兒。結果是經常撞上前面的摩托車、路邊的電線杆。他們兄妹不斷地給父親交罰款,修車,直到又一次,坐在父親車上的母親被扭斷了手臂,父親才像做錯了壞事的孩子一樣把車鑰匙和行車執照交給了他的女兒。讀到這裡的時候,我真的是萬分驚詫,他們兄妹幾個還真是心寬诶,一個八十歲的老人還能放心讓他開車出去,太可怕了。換做是我們,絕對在二十年前就會制止這件事的發生,勸阻不成,也絕對是采取強制手段,還能讓一個80歲的老人開車出去?受不了那份牽腸挂肚的煎熬,龍應台就放心嗎?絕對不會放心,一個那麼柔腸繞指的女人,每天忙得焦頭爛額,還要操心開車出去的父親能否平安無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強行沒收了父親的車鑰匙,可是她并沒有這樣做。在父親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裡,作為醫生的龍應台哥哥說:“回想起來,他的急遽退化,是從我們不讓他開車之後開始的。”多麼痛徹心扉的領悟!父母一開始進入到六十多歲,我們常常會這樣勸慰他們“衣服穿厚點,一冷了就趕快加衣服,不要再想着自己還年輕。”“都六七十歲的人了,還跟那些年輕人比,人家多少歲,你多少歲?”“不要再跟年輕時一樣拼命的做,身體吃不消的。”…….聽聽這些話,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提醒自己的父母,你們已經老了,身體漸漸衰退了,精力也下降了,然後他們就在我們不斷的提醒聲中急速地老去,快到我們猝不及防,無法阻擋!想想我們在父母老去的歲月裡充當的是什麼角色了?不是防老,而是催老!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講的是教授讓八十歲的老母親洗碗,他的學生很不理解,而他是這樣說的:“做母親的沒有不想為孩子做點什麼的,即使她老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助。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兒子需要她,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孝敬父母,除了幫助父母外,還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愛你。”

        愛,是生命最大的動力。給父母一個機會讓他們愛你,這是我們對父母的愛!而最深的愛是什麼?就是尊重你愛的人!所以,不要再假借愛的名義,綁架他們,對孩子如此,對父母依然如是!

        2、尊重孩子

        在我們中國傳統的觀念裡,往往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我們常常會這樣說:“你趕快給我回來!”“你給我好好學習!”“你看你才給我考了多少分?”潛台詞就是:我花了時間養你,我花了錢給你交學費,你就得好好給我學習,好好聽我的話。孩子俨然成了我們的附屬品,因此他們沒有自由,沒有權利,那我們又充當了什麼角色呢?奴隸主!剝削階級!

        龍應台跟自己18歲的兒子通信,談生活瑣事,談政治,談人生,談性,談吸毒,聊網遊,兒子可以毫不避諱地在她面前抽煙,完全真實地跟她袒露自己的内心,這是怎樣的一種母子關系呢?如朋友般自如,如兄妹般坦然,我們都向往這種美好的親子關系,但可能我們永遠沒有!

        我們看看龍應台是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的。她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這樣寫到:中國的朋友看見你在我面前點煙,會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意思是:他他他,怎麼會在母親面前抽煙?你你你,又怎麼會容許兒子在你面前抽煙?我的兒子21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我有什麼權力或權威來約束他呢?

        請記住,你面前坐着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獨立的個人,他是“别人”。不要把他隻(她)當成你的孩子,而是當成——其他人,這,真不容易!

        如果你把孩子當成别人,那麼你絕不會對别人做的事也就不要對孩子做!如果你把孩子當成别人,你就不會幹涉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也不會替他決定上什麼學校,選擇什麼專業;同樣就不會幫他決定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選擇什麼樣的伴侶。當然,我們并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需要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思考更多的問題,以便在他(她)迷茫困惑的時候能夠給他以辨析指引,在他(她)跌落摔倒的時候能夠給他一個有力的依靠!

        3、悲憫的情懷

      《目送》這本散文集不光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美好而又無奈憂傷的親情,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敏感細膩,憂國憂民的龍應台!特别在她的第二部分體現的尤為明顯,無論生活在車水馬龍的香港大都市裡,還是寄住在一個彈丸之地的孤島上的生活,還是在旅行在東南亞的窮鄉僻壤中,龍應台走過之路,目之所及,都會在她心中泛起漣漪,激起浪花,正如她在文中兩次引用王陽明先生的話:“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她何嘗是在“心外”,而是如此地“明白”!

        聽到杜鵑啼叫,她聽出了“苦啊苦啊苦啊”的凄苦哀叫,讓她心悸難過,滿腔難受;因風而來的香氣讓忙碌的龍應台站起身來追蹤調查,追蹤出了一批城市原住民的名字;認識馬陸讓作者無比感慨:無數隻的腳,無窮盡的奮鬥,一生的努力,隻能走一點點路,心軟了;專家拯救白鳍豚,作者感慨“郁郁以終,謂之大寂寞可也”;在紐約生活的時候,他們和浣熊一家共同生活了四年,盡管貪吃的浣熊每天晚上都會來他們家廚房翻箱倒櫃,搜刮一空;在廣州老城的巷子裡,修鞋的老人,往手镯镂空的洞裡填進假鑽的男孩,都能讓龍應台長久地駐足凝望,對普通勞動者所有的敬重和感激都化為一聲簡單的“謝謝”!看書時一個“黃獨”躍入眼簾,便又讓她停下思索,于是在杜甫的詩歌裡,我們再一次憐憫起這個心懷天下的落魄知識分子晚年的潦倒凄涼;來到老撾的古城琅勃拉邦,作者列出了一連串讓我們觸目驚心的數字:在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三年的十年之間,美國的轟炸機飛來這裡五十八萬趟,丢下了兩百萬公噸的火藥,八千萬個集束彈,緻使在沒有戰争的三十年裡,五千七百個人被炸死,五千六百個人被炸傷殘廢。“要掃除阿富汗五分之一國土的地雷,需要的時間是四千三百年。”…….

        從動物、植物到人類,從現實到曆史,從和平到戰争,龍應台無不懷着一顆悲憫之心: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富有靈性,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野心和仇恨殃及了多少無辜的生命,文明和野蠻之間的中隔線是那麼脆弱,一扯即斷。因為懷有一顆悲憫之心,讓她珍惜一切生靈;因為懷有一顆悲憫之心,讓她對人類的不幸和苦難無法做到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因為心懷悲憫,所以滿目瘡痍才會讓她痛徹心扉!作為作家、文化人、公共知識分子,她為文化的傳承及文化事業的發展做着自己應有的貢獻;作為社會的一員,她滿含深情地關注最底層人物,關注社會,關注人性,這是一種博大的情懷,這是一份厚重的使命感!

        龍應台說: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尋常的人兒依舊。祝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尋常的日子裡獲得尋常的幸福!

   

...

圖片來源于網絡

                         

                                    寫于2017年2月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