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不吃天堂草》,一本少兒不宜閱讀的書(一)
偶然在孩子的語文試卷上看到一篇短文,标題是《明子出師》。是講一個木匠師傅和他的徒弟明子的故事。
木匠師傅提出的出師條件是:在黑暗中連砍木墩三斧頭,木墩上隻能有一條印痕。可以看出,徒弟要想出師,必須滿足三點:一是在黑暗中,二是連砍三斧頭,三是隻能有一條印痕。如果徒弟在黑暗中三斧頭都砍在一個地方,技術就高,就可以出師。如果有任一斧頭沒有把握好,三條印痕就不能重合,技術就不過關,就不可以出師。結果明子出師了。那麼明子是憑着高超的技術出師的嗎?
用木匠師傅的話說,明子的“高超技術”是這樣的:明子隻砍了一斧頭,然後借助黑暗的掩護,在木墩上用斧背敲了二下,以制造砍了三斧頭的假相。明子這樣做,如果說他和師傅因為相處久了,彼此心領神會,那也可以認為不是在欺騙師傅,那麼,他至少欺騙了其他的衆多裁判,那就是讀者。
原來,木匠師傅并不是在考核徒弟的手藝,而是在明子出師的時候,用“他半輩子的人生經驗”給明子上最後一堂課:出師之後應該怎樣在這個世界上活。他認為明子在這次出師考核中充分表現出對師傅的“人生真谛”的深刻領悟,就放心地讓明子出師了。木匠師傅在作品中是一個不好也不壞的人物,他把不誠實當作“人生經驗”傳授給徒弟,也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在讀者看來,明子能夠出師,不是靠過硬的技術,而是靠欺騙手段,這讓讀者感覺到很不舒服。
在明子砍完三斧頭之後,木匠師傅點亮了蠟燭。這時木匠師傅曾經對明子坦言道:手藝再絕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裡把三斧頭砍在同一道印痕裡。原來這是個死題,是任何人無法辦到的事情。永動機是違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沒有人去嘗試制造永動機。如果有一個人說他制造出了永動機,那他必定是個騙子。
因此,明子出師,是騙子出師;放明子踏入社會,就是放騙子踏入社會;允許明子出師,并對明子行為給以高的評價,就是在鼓勵行騙,贊賞行騙。在越來越重視誠信教育的當下,在誠信已經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拿這樣的文章給孩子閱讀,不是很蹊跷嗎?
也許有人說,明子不是欺騙,那是變通。
“變通“是因變化而通達,是在難以克服的困難面前,擺脫僵化思維的約束,通過改變方向方式,使用積極的手段達到預期的目标。如果說亞曆山大砍開高爾丁死結算不上真正的變通的話,那麼愛迪生為了制造實用的電燈,用不同的材料做燈絲就是變通,《王獻之傳》中王獻之筆誤作牛就是變通。
變通是把刻錯的字挖掉,重新刻一個字粘在雕闆上,變通是談判桌前為達成互利雙赢而做的妥協退讓。
但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就不是變通,它是以謀取經濟利益為唯一目的的投機取巧,有悖于努力為市場提供優質服務的商業理念。它鼓勵商場上的絞殺,是工匠精神的天敵。
把牙膏瓶口增加一毫米以擴大牙膏的銷量也不是變通,它是對消費者的欺騙,是對消費者智商的羞辱。
《明子出師》是《山羊不吃天堂草》的節選。無論是從情節相對完整的《明子出師》看,還是從《山羊不吃天堂草》全篇看,明子都是作者着力刻畫的正面形象。草船借箭和醜小鴨變白天鵝的故事,是文學構思難以逾越的經典。因此,作者構思明子出師這一情節可謂煞費苦心,他把欺騙拿來加以包裝,加以兜售應該是無意為之,而是他邏輯思維不夠缜密所緻。如此為追求故事情節的戲劇性而對自己的邏輯錯誤渾然不覺,如此違背文學創作的嚴肅性的創作态度,是讓人無法理解的。
- 上一篇 玫瑰和小草
- 下一篇 往事如煙19-大院旁的莊稼地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