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音室》——藝術的氣韻 曆史的回音

藝術作品以及圍繞着它們而産生的想法,确确實實都于曆史的這一瞬間發生了交織。

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亦被稱為同溫層效應、資訊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在媒體上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上,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并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令到處于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

牛津大學藝術史系榮休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柯律格的新書來源于“OCAT研究中心年度講座”,本書以中國美術結合曆史時代展現東西方的藝術認知,以“謝赫六法”中“氣韻生動”起始,打破中西方藝術觀念中的藩籬與固有模式,為發現藝術曆史的多元化和可能性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

南齊謝赫提出“六法”,即中國畫的六項準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随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這不僅是中國繪畫的準則,也是世界對繪畫藝術的共識。而“氣韻生動”作為其核心,在語言翻譯中不僅體現出藝術的理念,也可以看到中國藝術的曆史發展。

謝赫六法的首個譯本出自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退休官員、哥倫比亞大學漢學教授夏德,他于1897年用母語德語出版了《中國繪畫史的本土來源:從早期到14世紀》。将“氣韻生動”理解為“呼應生命的精神表達”,而這一理解要早于業内公認的由岡倉天心提出的“經由萬物韻律傳達的生命法則”。

柯律格在書中指出:

“當最初的思考或意見在作者之間來回傳遞時,它們被誇大為确定的事實,一位作者的斷言構成後來另一位作者進一步猜測的基礎。”

很長一段時間裡被中國本土藝術評論者遺忘的美學概念終于獲得了重視,通過書中的研究考證看到中國的繪畫藝術的變遷。

1928年立體派的出現,歐洲畫派又如何受到國畫風格的影響,從東方主義到西方态度,讓人思考康有為的藝術生活哲思,看到塞尚作品中主觀的西方與客觀的東方。

...

...

從陳師曾《讀畫圖》體會“畫中畫”保守而獨特風格中的背景故事。錢鐘書在讀到翟理斯翻譯的“氣韻生動”時的“悠謬如夢寐醉呓”,理解馬古利斯說的“中國藝術表現出更多的精神洞察力”。

柯律格教授的這部著作從藝術,繪畫,翻譯,曆史多個維度,打破全球藝術史存在的閉環,帶來全新的視角,帶來關于全球藝術的深度思考。

藝術的氣韻,曆史的回音,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在時間的長河裡。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