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皮日休:一邊泡茶一邊作詩的茶癡

茶的一生,亦如人之一生。

于平淡曲折之間,醞釀出芬芳與甘甜。

茶味雖淡,但曆久彌新。就像有些人,雖出身寒微,仍然心系蒼生,想要在人生的泥潭培育出絢爛的花朵,比如晚唐詩人皮日休。

他被譽為中國“八大茶癡”之一,他一生在政治裹挾中艱難前進,亦在優雅茶香中尋求生命真谛。


...

01

早年廣交茶友、茶農

命中注定,皮日休的一生都将與茶息息相關。

皮日休是湖北天門人,與茶聖陸羽為同鄉。


...

家鄉人大多以種茶為生,修剪整齊的茶園漂浮在煙霭流岚中,構成皮日休心中故鄉的模樣。

出身寒微的皮日休,更能理解底層民衆種茶的艱難。

早年他經常遊走于襄州、谷城等地,廣泛結交茶友、茶農。

這段無目的茶園漫遊之旅,是少年認識世界的重要窗口,亦是日後詩文創作的底色和根基。

在日益頹靡的晚唐詩壇,皮日休寫過大量深切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贊譽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02

中進士後,一邊泡茶一邊作詩

皮日休少年便有才名,詩詞歌賦信手拈來。

但因為人耿介忠厚,不懂迂回圓滑,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才以較低名次上榜。


...

政治旋渦具有排他性,對于缺乏權勢庇佑的皮日休,卑微官職是命運早已為他準備好的。

好在親密詩友陸龜蒙的出現,又燃起了皮日休的創作靈感。

兩人一邊泡茶一邊作詩,皮日休揮就十首《茶中雜詠》,陸龜蒙也随之唱和。

《茶中雜詠》通過對茶園、茶人、茶具、煮茶、茶社等的細緻刻畫,生動展現了唐代繁複而精緻的茶文化,亦處處流露對底層茶農艱辛生活的憐憫。

《茶中雜詠》不僅是一部簡明的中國茶史,亦是皮日休深度剖析唐代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他心系廣大茶農,借文字觸達廣闊天地,贊美底層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諷刺了官府對茶農的壓榨與剝削。

這一次,茶徹底擺脫了上流社會附庸的身份,而成為平民證明自己存在的重要飲品。

皮日休也被茶農尊稱為“茶癡”。

03

晚年登廟,追求禅茶一味

晚唐時局動蕩,唐王朝勢力削減,地方勢力蠢蠢欲動。

晚年的皮日休,在官場愈加看不到前途,他開始考慮歸隐。


...


他多次登臨霍山古佛堂,創作了《霍山賦》,贊揚禅茶一味的傳統。

霍山是隐士文化的腹地,皮日休渴望讓心靈在此得到解脫,遠離喧嚣。

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槃境界。

品茶悟道之間,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

但是皮日休最終放棄了歸隐,而是選擇了參加黃巢起義軍。

參加起義軍之後便也不再創作詩文。

起義軍敗亡後,皮日休不知所蹤。


...


皮日休的一生,以茶入詩,是浸透茶香與墨香的一生。

甘甜的茶水亦滋養了這個出身寒微的平民子弟。

茶與人一生相伴,已是最美的結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