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需要獻身
探索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讓載饑載渴的人們得到了希望的慰藉;探索是一杯美酒,讓嗜酒如命的人們品嘗之後,如癡如醉,回味無窮;然而,有時探索是龍潭虎穴,讓身臨其境的人們,有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危機感。是的,有時現實總是如此地殘酷,因為勇敢的人們在探索中,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在那個“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時代裡,卻孕育了一個光彩熠熠的詩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探索着自己的理想,即使慘死也不後悔,他發出這樣的豪言壯語“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探索着自己做人的原則,他決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堅決的說道“甯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态也”;他探索着自己做事的毅力,即使面臨再大的挫折與坎坷,他也會如泰山般巋然不動,他嚴肅地告誡自己“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時光飛逝,光陰如梭,當初那個壯志未酬的詩人,為了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縱身一躍跳進了波濤滾滾的深淵,雖然他屍骨未存,但他仿佛在無形中變成了一把利劍,撐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精神的脊梁。
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屈原,偉大的詩人,傑出的民族精英,你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将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光。
為探索而獻身,并非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毫無疑問,它是全人類普遍遵循的共性。
這是受“天圓地方”,受“地心說”普遍奴役的歐洲,雖然有一個叫哥白尼的人,大膽地提出了“日心說”,但他到臨死前,也沒有将自己的真知灼見公諸于世。似乎人類還将繼續在蒙昧無知的深淵中痛苦掙紮,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名叫布魯諾的科學家,不顧教會的權威,在大衆面前,公然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結果可想而知,他最終身陷囹圄,也許他曾遭受過毒打,也許他曾遭受過審訊,為的是讓他回頭是岸,痛改前非。但無論他遭受了怎樣非人般的虐待,他依舊堅貞不屈。
教會對他無可奈何,一氣之下,把他送到了羅馬的鮮花廣場。在那兒,他被捆綁着,他的下方堆着高高的枯柴。不知何時,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光沖天,慢慢地他的軀體在發熱,他的靈魂在焦灼地消散。或許他痛苦難忍,但他沒有發出卑躬屈膝的求救聲。
就這樣,一位科學的先驅,無辜地消失在了火海中。他留給後人的不是一堆白骨,而是生生不息的科學探索精神。這種精神猶如一隻無形的手,時刻把人類社會這輛列車向前推進,給人類帶來美好的福音。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軌迹中,時間淘汰了一代又一代的芸芸衆生,所謂“昔時人已沒”。但那些為探索而獻身的人們,将永遠被镌刻在曆史的美好記憶中,他們定會正真地永垂不朽。
- 上一篇 上當(38)
- 下一篇 随筆:雨打芭蕉閑聽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