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而生,“我”與光的雙向奔赴——《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之遺傳學時代的失明植物

一、自然現象:在陰暗條件下的豆芽長得又黃又細又高,在陽光下的豆芽長得又短又粗又綠。


...

(圖片來自網絡)

二、實驗猜想:植物是否出現失明?失明突變體是怎樣的?

三、實驗人員:荷蘭瓦赫甯根大學的馬爾滕·科爾恩内夫

四、實驗對象:拟南芥 


...

(圖片來自網絡)

五、實驗步驟:

(一)用已知可誘導DNA産生突變的化學藥劑處理一批拟南芥種子;

(二)将處理過的拟南芥幼苗種在各種顔色的光下,尋找比别的幼苗長得高的幼苗。

六、實驗結論

(一)拟南芥幼苗在不同顔色光、不同強度光的環境下都出現長得高和長得矮的現象;

(二)拟南芥的失明受體内的光受體影響。隻對某一特殊顔色的光失明的突變體而言,其體内專門吸收該顔色光的光受體存在缺陷。如,沒有光敏色素的植株在紅光下如同在黑暗中生長;

(三)光對于植物不僅是信号,還是食物。植物用光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糖類。

七、拓展延伸

(一)拟南芥曾是我國“植物航天員”之一:2016年9月15日,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号成功發射,上面搭載了兩位“植物航天員”——水稻和拟南芥。能和我們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一起進入太空,用于科學研究,足以可見拟南芥在植物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知乎平台上有一個名為“BioArt植物”的科普賬号寫了一篇《拟南芥的“奮鬥史”》,裡面提到:“經過長達四十年的忍辱負重,拟南芥這樣一種不起眼的小草,終于走上了國際舞台,成為炙手可熱的‘學術明星’,而它也一定還會在科學研究的舞台上繼續發光發熱。作為一把‘萬能鑰匙’,拟南芥也必将為我們打開更多通往生命奧秘的大門,帶我們領略神奇而又美妙的生命世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百度搜索詳讀。

那為什麼選了拟南芥呢?拟南芥是一種十字花科植物,被稱為“生物界的網紅”或者“植物果蠅”,廣泛用于植物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已成為一種典型的模式植物,其原因主要基于該植物具有生長周期短(從播種到收獲種子一般隻需要6周左右)、基因數量少(僅有10條)、自花授粉、個體小易于培養等特性。在植物遺傳研究中有領銜地位,拟南芥生長的地理範圍廣,種類多樣,非常有利于研究植物适應環境的問題。

(二)固着的植物必須努力搜尋并捕捉光:因為植物是固着于一處,而光又是必不可少的能量來源,所以每當植物感到自己處于陰影中,就會加速生長以擺脫陰影。如果把它比拟到人類身上,當你處于低谷時,更不能氣餒或自暴自棄,而要奮力沖破重重束縛,要知道,你和光明希望始終都是雙向奔赴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