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驗證+結論+猜想)×N——《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之奇妙的光周期現象

上篇通過實驗驗證并提出的光周期現象引來科學家的猜測,我們先來看一看本篇的四個猜測及其驗證:

猜想一:植物測量的是白晝的長度還是黑夜的長度?


...

結論一:植物測量的不是白晝的長度,而是連續的黑暗時期的長度。


...

猜想二:植物看見的又是什麼顔色的光呢?


結論二:植物能夠區分顔色,它們靠藍光知道向哪個方向彎曲,靠紅光測量夜晚的長度。


猜想三:紅光能使植物能測量夜晚的長度,什麼顔色的光可以消除這種紅光效應呢?


...

(圖片來自網絡)

結論三:遠紅光可以消除紅光對植物的效應。在自然界中,任何植物在白晝将盡的時候看到的最後一道光是遠紅光,意味着植物該“休息”了。早晨,植物看到紅光便又醒來。紅光效應和遠紅光效應都由植物中的單獨一種光受體引發,被稱之為“光敏色素”。


猜想四:植物究竟是用什麼部位看到紅光和遠紅光以調控開花的呢?


...

結論四:負責光周期現象的“眼睛”不在植物莖尖,而是葉子,任何一片葉子都足以調控整株植物的開花時間。

一個猜測一個實驗驗證得出一個結論,又會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下一輪的猜測-實驗-結論,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盡的。科學利用植物的某些生長特點,可以使我們的四季都有花開和花香,裝飾了人類的生活,增加了可供人類觀賞的趣味。但是不禁令人思考,發現植物的特點,然後去改造它們,隻是為了給人類獲得更多便利嗎?植物是不是也應該有它自由生長的權利?不能因為植物相對于動物或人類“手無縛雞之力”,就被任意改造,怎麼去平衡植物的自由生長和人類的改造需要?這個問題又讓我聯想到我的研究生時代,如果一個對學術真正肯鑽研甚至近乎狂熱的人來說,科學的探索是一環接一環,不會輕易停止的,正是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才使得科學進步飛速,但是像我這樣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第一輪後就開始停下來,從另一些角度去發散思考,我就知道我可能不适合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國外所有的學科深造到最後都會被授予“doctor of philosophy”,那麼科學的盡頭是不是也是在回答那個終極問題:我們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