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靈樞經·本輸第二·15(15/17,全譯,定稿)

黃帝内經·靈樞經
本輸第二
15/17


原文: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項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内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譯文:

胸骨上緣凹陷處的正中央,如同缺少土石、導緻地表向下凹陷的盆地,任脈的氣血沿其縱向對稱軸線循行。

任脈在頸區的重要俞穴,為天突穴。

天突穴位于頸前區(脖子的腹面),胸骨上窩中央,前(腹面)正中線上。

天突穴取穴方法:仰卧,由喉結直下可摸到一凹窩,中央處即是。

任脈兩側的第1列跳動脈搏,在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上。

足陽明胃經在頸部的重要俞穴,為人迎穴。

人迎穴位于頸部,橫平于喉結,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人迎穴的取穴方法:正坐,從喉結往外測量2橫指,可感胸鎖乳突肌前緣動脈搏動處即是。

任脈兩側的第2列跳動脈搏,在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路線上。

手陽明大腸經在頸部的重要俞穴,為扶突穴。

扶突穴位于胸鎖乳突區,橫平于喉結,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中間。

扶突穴的取穴方法:頭微側,手指置平于喉結的胸鎖乳突肌肌腹中點,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

任脈兩側的第3列跳動脈搏,在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路線上。

手太陽小腸經在頸部的重要俞穴,為側頸部天窗穴。

天窗穴位于頸部,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天窗穴的取穴方法:仰頭,從耳下向喉嚨中央走行的繃緊的肌肉後緣、與喉結相平處即是。

任脈兩側的第4列跳動脈搏,在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上。

足少陽膽經在頸部的重要俞穴,為側頸部天容穴。

天容穴歸屬于手太陽小腸經之正經。但足少陽膽經有支脈從眼部下行到足陽明胃經上、下颌角前方的大迎穴,再向上到達顴骨部足陽明胃經的巨髎穴,又繼續沿足陽明胃經下行到頰車穴(大迎穴與下颌角之間),再次彙入手太陽小腸經,并繼續沿手太陽小腸經,下行到頸部、天窗穴之斜前上方的天容穴(以鼻尖所指方向為前、反之為後)。

天容穴位于頸部,下颌角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天容穴的取穴方法:耳垂下方的下颌角後方凹陷處即是。

任脈兩側的第5列跳動脈搏,在手少陽三焦經的循行路線上。

手少陽三焦經在頸部的重要俞穴,為側頸部之天牖穴。

天牖穴位于肩胛區向上對應的頸項面,橫平下颌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凹陷中。

天牖穴的取穴方法:找到下颌角,胸鎖乳突肌後緣,橫平于下颌角的凹陷處即是。

任脈兩側的第6列跳動脈搏,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上。

足太陽膀胱經在頸部的重要俞穴,為後頸部的天柱穴。

天柱穴位于頸後區,橫平于第2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天柱穴的取穴方法;正坐,觸摸頸後兩條大筋,在其外側,後發際邊緣,可觸及一凹陷處即是。

任脈側邊的第7列跳動脈搏,隻有一列,在後頸區縱向對稱軸上,是督脈的循行路線。

督脈在頸部的重要俞穴,為後頸部的風府穴。

風府穴位于頸後區,枕骨外隆突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風府穴的取穴方法:沿脊柱向上,入後發際線上1橫指處即是。

在腋區跳動的脈搏,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路線。

手太陰肺經在腋區的重要俞穴,為天府穴。

天府穴位于手上臂桡側緣,腋前縫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桡側緣處。

天府穴的取穴方法: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桡側緣即是。

在側胸部當腋下3寸處,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循行之處。

手厥陰心包經在腋區的重要俞穴,為天池穴。

天池穴在胸部,與側邊腋區相交之處,即第4肋骨間隙,前正中線旁開5寸處。

天池穴的取穴方法:仰卧,自乳頭沿水平線向外側旁開1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

(未完待續)


上一篇:黃帝内經·靈樞經·本輸第二·14(14/17,全譯,定稿)

下一篇:黃帝内經·靈樞經·本輸第二·16(16/17,全譯,定稿)


推薦篇:猴子森林25:如此腦回路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