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剁手了嗎?|讀《經濟學原理》微觀分冊

...

剁手


那一天,人們想起了被618支配的恐懼。                                                      ——莫浪愁

看着食堂窗口僅剩的紅油粉絲包,心底忽然升起一股蒼涼悲壯感。

“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總要有人買下吃的。”

望着塑料袋中的紅油粉絲包,拎着搖晃的塑料袋,懷着忐忑的心情,邁着沉重的步伐走回寝室,口罩下擠出苦笑的臉和剛出來買早飯的同學打招呼。

決戰時刻。

在宿舍台燈的微光映照下,包子裡的紅油與燈光的黃光交相輝映,竟泛起一種奇異的色彩。

顫抖地剝開塑料袋,心一橫。

“咬下去了!”

“不要咀嚼!”

“不要咀嚼!”

“不要咀嚼!”

大腦發出了警告,而後我便直接咽了下去。

不過,稍等,味道好像還不錯?

沒錯,以上就是讀曼昆《經濟學原理》的切身感受。

這種“起初以為很難啃,但真的吃下一口後,發現還不錯”的感覺。

我将其命名為食堂(楓林)包子效應。

這本書完美的印證了這個效應(雖然我還是沒有讀完)。

接下來,我将為各位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包子本書啃起來的味道如何。



一、可甜可鹽的經濟學家

在 某 種 程 度 上 他 應 該是 數 學 家、 曆 史 學 家。 政 治 家 和 哲 學 家。 他 必 須 了 解 符 号 并 用 文 字 表 達 出 來。 他 必 須 根 據 一 般 性 來 深 入思 考 特 殊 性, 并 在 思 緒 奔 放 的 同 時 觸 及 抽 象 與 具 體。 他 必 須 根 據 過 去、 為 着 未 來 而 研 究 現 在。 他 必 須 考 慮 到 人 性 或 人 的 制 度 的 每 一 部 分。 他 必 須 同 時 保 持 果 斷 而 客 觀 的 情 緒; 像 藝 術 家 一 樣 冷 漠 而 不 流 俗, 但 有 時 又 要 像 政 治 家 一 樣 腳 踏 實 地。

——《經濟學原理》微觀分冊

作為一門科學,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而且,傳統來講,它被分為兩個領域: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決策以及如何交易,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象。

二者的關系類似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臨床研究患者個體的疾病,促進個體的健康,預防則研究整個人群的疾病與健康狀态,以促進社會整體人群的健康。

那麼經濟學家如何做研究呢?

就像物理學家在實驗室研究小球、粒子等等來檢驗他們的理論一樣,化學家在實驗室研究試劑,微生物學家在實驗室研究細菌病毒。但經濟學家卻不能僅僅為了得到有用的數據來控制一國的貨币供給——今天給大家多發些鈔票,明天給大家少發些鈔票。

所以經濟學家把曆史提供的各種事件作為實驗對象的替代品。

比如,中東石油危機,再比如,本次新冠疫情。

就像醫學解剖課用塑料人體模型(當然也有真實人體模型)來了解人體的功能,經濟學家也用圖形和方程式——經濟模型了解世界。

比如,用循環流向圖解釋經濟是如何組織起來的。


...

循環流向圖

但有時,經濟學家不僅要解釋一些經濟事件的原因,人們更希望他們能提出一些改善經濟的建議,所以他們有時還是決策者。

所以,經濟學家有時是曆史學家,有時是數學家,有時又是政治家,時而味道溫潤悠長,時而味道辛辣上頭。

讓我們再品味一位上頭的經濟學家的文字。

經 濟 學 家 和 政 治 哲 學 家 的 思 想, 無 論 是 對 還 是 錯, 總 比 一 般 人 的 認 識 更 有 力。 實 際 上, 這 個 世 界 是 由 少 數 人 統 治 的。 那 些 相 信 自 己 在 智 力 上 不 受 影 響 的 實 幹 家 往 往 是 那 些 已 經 過 世 的 經 濟 學 家 的 奴 隸。 那 些 當 權 狂 人 聽 信 的 流 言 其 實 隻 是 幾 年 前 一 些 末 流 文 人 狂 妄 思 想 的 結 晶 而 已。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雖然這些話是在1935年寫的,但現在仍然正确,而且所謂的末流文人往往就是指宏觀經濟學之父——凱恩斯本人。

二、冷冷的理性人


談到研究企業與家庭決策的微觀經濟學,就不得不說經濟學中一個經典的假設——理性人假設。

經濟學假設的理性人,就是能夠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資源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利潤或社會效益的個人、企業、社會團體和政府機構。

《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認為理性人有兩個特質:一是自利,二是理性。

當然,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需要假設,既然是假設,就有對假設的批判。

有來自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批判,他認為經濟利益隻是人類需求的一部分,并非全部。

也有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的批判,他認為人不可能達到完全理性,人始終都是有限理性的,決策過程中人們遵循的原則不是最優,而是滿意。

這裡,我想從康德的角度來批判一下這個假設。

康德說人有三種禀賦:動物性、人性、人格性。

人首先是一種動物,存在動物本能,但由于具有了理性,所以具有了人性。由此可見理性的重要性,但僅是到此為止嗎?

康德說,當然不是。

人還擁有人格性的禀賦,因為除了遵從自然律,遵從把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這種理性,人類還擁有一種“任性”的自由意志,那便是我們常常提到的——道德。

因此,人才能稱之為人。

所以,身為冒着熱氣的人類,今天你剁手了嗎?

...

經濟學原理(微觀分冊)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