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大學》第十章

讀書筆記:《大學》第十章

『1』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沒有的。因此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即便不離開自己的家,也能學好如何治理國家。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于善待民衆。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康诰》說:“愛人民要像愛護嬰兒一樣。”内心真有這種仁愛的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标,也相差不遠。沒有先學會養孩子,再出嫁的啊!

『3』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偾事,一人定國。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的民衆就會犯上作亂,它們的聯系就是這樣。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4』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纣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堯舜用仁愛治理天下,老百姓就學會了仁愛;桀纣用兇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效仿兇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嗜好和所作所為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不這樣做,而後才要求别人也不這樣做。自己心中盤算而不推己及人,要别人按自己的吩咐去做,沒有這樣的事。

『5』故治國在齊其家。

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6』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

『7』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

『8』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周圍國家的表率。”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們效仿,人們才會去效仿他。

『9』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本章意義重大,闡明治國必先齊其家。

讓人納悶的是,如此淺顯的道理,在我們的幹部隊伍建設中,為什麼不使用呢?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