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牛詩人,24歲封将軍,26歲辭官歸隐,一首山水詞風靡中外

大唐最牛詩人,24歲封将軍,26歲辭官歸隐,一首山水詞風靡中外

張志和的《漁歌子》是中國文學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隐逸詞。

詞的名氣很大,詞人的名氣有點小,似乎他隻寫了這一首詞,然後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其實,張志和的人生經曆,或許會讓很多人震驚:

他24歲就因為戰功卓越被封為将軍,兩年後他又辭官歸隐,并寫下了《漁歌子》這樣風靡中外的千古名篇。

能文能武,在詩詞曆史上産生如此大的影響力,除了張志和,恐怕再找不到第二個人了,堪稱“大唐最牛詩人”。

說起來,張志和也算是名門之後,有過讓寒門士子羨慕不已的風光歲月。

他父親張朝遊是唐玄宗一朝的翰林,他的舅舅是李泌,三朝元老,卻又如“山中宰相”一般進退自如。

唐代道教發達,張朝遊清真好道。他共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張霞齡,次子張鶴齡,三子張龜齡。隻看這三個名字,便是一派仙風道骨的期許。

龜齡自小聰明伶俐,3歲便能讀書,6歲就可以做文章。

開元二十七年,7歲的龜齡跟随父親在翰林院遊玩,或許是這位小正太實在模樣周正,性格讨喜,一時玩性大起的宋學士拿文章考他。

哪裡知道,童音稚嫩的龜齡一字一句,過目成誦,分毫不差,被傳為佳話。

唐玄宗聽說此事後,大為驚訝,決定親自考試他。

而7歲的奶娃娃張龜齡,面對着萬人之上的帝王,舉止有度,對答如流。

就這樣,張龜齡被賜優養翰林院。

天寶六年,不過15歲的張龜齡就因為在道術方面的特長,被彼時的太子李亨看重賞識,增補京兆戶籍,遊曆太學。

天寶十年,未及弱冠,張龜齡太學結業,太子李亨為張龜齡親賜禦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

755年,“安史之亂”突然爆發,盛唐的氣脈就此截斷。

756年,唐玄宗前往蜀地避難,太子李亨到靈武繼位,也就是唐肅宗。

24歲的張志和與其舅舅李泌時常獻計于肅宗,征調回纥兵,大敗安祿山于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戰略性的勝利。擢授張志和為左金吾衛大将軍,享正三品待遇。

正當年輕的張志和風光無限之際,命運的轉折突如其來。

在攻打回纥一事上,肅宗答應回纥苛刻的條件以停戰求和,但張志和力勸肅宗收回成命,雙方意見相左,本來共患難的君臣逐漸疏遠。後來肅宗将張志和調離身邊,貶為南浦尉。

突遭貶官也罷了,緊接着,這一年他的父親去世了,第二年母親也去世了。

張志和對于重返朝廷徹底失去了興趣,索性以親喪的名義還鄉,自号煙波釣徒,一生再未做官。

隐逸之後,皇帝不僅不怪罪,還賜奴婢各一,一男一女,男的名漁童,女的名樵青。志和閑來無事,就讓漁童奉釣,樵青煎茶,倒也各得其所。

顔真卿為湖州刺史時,看到張志和的舊船四處漏水,便打造了一艘新船相贈。兩人來往頻繁,經常泛舟于煙波間。

大曆八年(公元773年),張志和與顔真卿共遊西塞山,作《漁歌子》五首,流傳千古的這一首為其首章: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善于描繪山水,此詞正得其神理風緻:

白鹭成群地在西塞山前飛翔,鳜魚在桃花流水中遊動。

舴艋舟上坐着碧蓑青笠的漁夫,悠然自得地垂釣着。

如此清遠秀逸的景緻,如此空靈微妙的詩心,怎能不令人陶然物外,深契真意而忘卻了風雨,忘卻了回家?

“不須歸”三字,将作者真率灑脫的心境表現得既含蓄又深情。

據說,這首詞流傳開來以後,唐憲宗非常喜愛,下令“圖其真(畫像)、求其歌,不能緻”。

董其昌雲:“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曆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

張志和對後人的影響也特别深遠。

蘇東坡貶黃州時曾遊西塞山、散花洲。東坡把此詞擴充為《鹧鸪天》: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朝廷尚覓漁歌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事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

後來又隐括成《浣溪沙》歌之:

“西塞山前白鹭飛,散花洲外風帆微,桃花流水鳜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的詞,令才華蓋世的東坡居士如此傾倒,足證其作品之高了。

值得一提的是,張志和的《漁歌子》在當時很快就傳到了日本。日本的嵯峨天皇非常喜歡,親自開宴,與群臣一起唱和,成為一時的盛景。

在此之前,日本人學的是漢詩,《漁歌子》讓他們認識到了一種新文體,不妨稱之為“漢詞”,于是,張志和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日本詞學之祖”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