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19)如何做到持續改變,你需要知道這些技能

想多健身、想多閱讀、想多練習寫作、想多學門語言、想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悲慘的是熱情隻能持續三天,衆多計劃的歸宿多半是中途擱淺?

這是多少人的心痛?

如何想到又做到?有沒有切實可行的技巧?

我讀了這本《如何做到又想到》,作者肖恩•揚,行為科學領域新一代權威人士。被稱為 “做什麼都成功”的多面手。炒股成股神,玩樂隊差點加入林肯公園,賣保險成了銷售冠軍。

為NASA的宇航員設計訓練程序,為斯坦福商學院的學生教授MBA課程,還為南亞鄉村地區建立了一個提供健康服務的非營利性組織,幫助了超過15萬人。

做什麼都能心想事成的肖恩•揚博士,是如何找到“想到”與“做到”之間的捷徑呢?

全書的主要内容是實現“持久改變”的七大武器。全書用科學的數據和大量的實踐經驗,指出了過去的勵志書籍中常見的一些理論陷阱,并給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

本書豆瓣評分隻有7.5分,初看時也覺得全書更像是成功勵志學方法論的合集與整理,觀點确實不是很有新意。

但是當我看完最後一章,看到針對具體行為分類,如何組合應用七大武器時,忽然明白這本書不僅僅是方法論的集合,而是将各方法擇優組合,并練習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肖恩•揚博士正是将這些方法的精髓領悟到透徹和純熟的程度,所以做什麼都能成功。

重要的是按照作者的理論,生活中的大部分行為都能找到可實踐、可操作的方法與技巧。

全書最核心的精髓是“持續改變的奧秘,靠的不是強大的意志力,而是采用了正确的方法”。作者所說的正确方法就是兩步。

第一步是:确認你想改變的行為是A類、B類、C類

A類行為(自動行為)

指人們出于無意識做出的事情。比如:咬指甲、不自覺吃甜食、不自覺摳鼻孔等等。

B類行為(沖動行為)

内心受到強烈驅使或在憤怒的狀态下所做的事,比如煙瘾、網瘾等等

C類行為(常見行為)

指人們反複做的事情,至少在做的的時候,有部分時間是有意識的。(人類日常生活中經常試圖改變的行為,大部分是常見行為)

第二步是:運用改變這類行為所需的武器(七種心理武器):

階梯模型:将目标與實施步驟都設置為小的易于操作的步驟。

社交磁力:加入能促進成長的社群。

要事為先:了解要完成的那件事情的重要性

極度容易:将事情變得容易。

行為在前:先改變行為,思想才會随之改變。

緻命吸引:讓事情變得絕對有吸引力。

反複銘刻:在固定時間做相同程序事情,使得行為強化和記憶

鑒于這些理論與其他書籍理論相差不大,在此不一一贅述。

最後一章書的内容是如何将這七種心理武器,用到實際中,使具體的行為發生持久地改變。

其中有個工程師開發了一款自認為很實用的應用程序,但是沒有人用,請求肖恩·揚博士指導如何用七種武器,幫助他讓用戶使用這款程序。

肖恩·揚博士判斷了這是常見行為,并給出了“階梯模型、社交磁力、要事為先、極度容易、行為在前、緻命吸引、反複銘刻”等武器。并說了這些武器具體可以怎麼用。

這部分特别啟發我,平時想改變的行為,不知如何着手的時候,是不是都可以朝着七個武器尋找方向嗎?

我以一個我想要改變的行為為例,來說說具體如何使用這七種模型(不一定要每一個模型都用,有側重)

我是理科的老師,講課不夠生動,不夠吸引學生,我想改變這個行為。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很嚴謹認真的老師,課堂不生動是因為外界吸引力太大,使得學生對對知識無多大熱情。因此我常常抱怨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意志不堅定等等。

我常常在課堂上闆着臉強調,這個知識如何如何重要,要如何認真學,可是收效甚微。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要改變工作方式與态度的是我。

那麼我如何應用“七種心理模型”使得我的課堂更生動呢?

1.應用“極度容易”模型與“階梯模型”

備課要以知識簡潔易懂為标準。

大腦總是不斷尋找讓任務變得容易做的方法,能不動腦就不動腦,所以學生在面對有難度的題,大腦進入自動化駕駛狀态回避困難是很容易理解的。

因此備課時,我不能僅僅滿足于把知識點備清楚,而是要将知識點細化成學生容易理解的小步驟,搭好一步步的台階,讓學生接受起來容易,那麼配合的意願就強烈了。

反思以前總是将困難扔在學生面前,還抱怨他們缺少克服困難的意志。

“極度容易”模型,指出我備課的方向:題目設計有梯度,想辦法将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這是硬杠杠。

 2.應用“緻命吸引”模型

我以前有個觀點是,理科知識是嚴肅的,沒辦法做到妙趣橫生是很自然的事情,需要改變的是學生,是他們需要更多的意志力。

但我現在明白,當知識對學生不構成吸引力時,學生光靠零星的意志和的動力,是很難取得進步的。

這樣說來讓課堂生動有趣,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之炭,為必須之物。

讓自己的題目設計有趣,課堂上表情生動,聲音抑揚頓挫,是作為優秀教師的必備技巧。

同時對于思考課堂的獎勵方式,也要費心思挖掘哪些是對學生有緻命吸引力的,并認真執行。

3.應用“社交磁力”

讓同程度的學生建立社群,根據各自的程度,列出社群的目标,相互鼓勵、打卡、督促等等。

4.應用“行為在前”

哄着學生的大腦,做一些學生易上手的題的時候,當學生取得進步時,大加贊揚與鼓勵。

讓學生相信經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取得進步的。

5.應用 “大腦銘刻”

學生做題易出現算錯、看錯等粗心問題,訓練學生用"指讀、劃重點、回頭看”這樣固定的程序動作,将這些步驟列為清單,減少學生粗心的方法,并将這套程序銘刻在學生的大腦中。

6.應用“要事為先”

想辦法提升學生的主動性,想辦法讓學生感到知識的重要,而不是我認為知識的重要,學生的行動力就強了。

總之通過這七種模型的組合,分清楚想改變的行為屬于哪一類,再沿着這些模型去找方法,想到的事,就可以逐漸做到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