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催熟引發的連鎖反應——《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之未有解釋的現象
植物沒有眼睛卻有“視覺”能對光作出反應,那麼沒有鼻子的植物是否有“嗅覺”能對氣味作出反應?能作出什麼反應呢?
一、現象:我買的牛油果放在桌上好幾天了還是綠綠的、硬硬的,昨晚我放了一支香蕉在裝牛油果的袋子裡,今天發現牛油果竟然有一點軟了,明天再摸摸看,是不是更軟了可以吃了呢?
二、猜想:作為一個化學專業的人,我當然知道這是因為香蕉産生的乙烯有催熟功能,但是香蕉釋放的乙烯是怎麼影響牛油果使它成熟呢?
三、實驗:
(一)20世紀初,佛羅裡達的農民在用煤油燈加熱的棚屋中催熟柑橘。他們認為是熱量引發水果成熟。
(二)他們在柑橘旁邊放上電熱器,卻發現水果無動于衷沒有成熟的迹象。
(三)換成煤油燈之後有所改觀。1924年,洛杉矶科學家證實了煤油煙中含有少量乙烯,可以催熟水果。
(四)20世紀30年代,劍橋大學的理查德·蓋因分析了成熟蘋果周圍近處的空氣成分,發現裡面含有乙烯。
四、結論:
(一)所有果實都會釋放乙烯。
(二)乙烯是葉片衰老的主要調控因子,在正在成熟的果實中也會大量産生。
(三)成熟果實産生的乙烯不僅保證個體的均勻成熟,還能誘發臨近果實成熟釋放更多乙烯,引發一場由乙烯誘導的成熟連鎖反應。動物食用成熟果實後的新陳代謝,對果實種子的傳播具有積極作用。
五、拓展思考:乙烯的催熟連鎖反應讓我想到了羊群效應(從衆心理或羊群行為)。一個個體的率先垂範引起一衆群體的前仆後繼,不能不說為首的果或羊是成功的,但這是人的視角。對于植物來說,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會有這麼多追随者呢?他們可能還是比較單純地為了保存和傳播好自己的種子吧,我不願意把他們想的和人類一樣複雜。在人類社會中,第一個成熟釋放出乙烯的果實就好比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後來人見識到了第一個人的成功就會紛紛效仿,正如當初改革開放剛興起的下海潮、創業潮、經商潮一般,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每個人自身的“乙烯”含量不一而論,不知道植物的果實是不是也會因果而異?植物是被動地等待動物傳播他的種子,所以有剛好成熟被動物相中而帶去異地播下的果實種子,也會有因為遲遲沒等來動物而導緻乙烯過量、原地腐爛的果實。植物和人一樣都有各自不同的境遇。但無論怎麼說,即使沒有“嗅到”臨近果實釋放的略帶香甜味的乙烯,正常的果實自己也是在順其自然地成熟,也會從體内釋放乙烯。所以,人啊,你也可以不必盲從,不必慌忙,就照自己的節奏一如既往地努力成長,剩下的交給時間和機遇吧。
2024年2月2日23:05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