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農業文明的誕生》閱讀伴随思考(上半部分:曆史)

第一遍閱讀


問題1: 推動西方運用 ”無限“發展”無限“的因 和過程中最終解決的解,究竟是什麼?


事實上從開頭的這幾頁(幾十頁)來看,作者依舊是以經濟學觀點在看文明和文化發展問題。

從量化經濟成果的某一緯度來說,是可以清晰定義和明确描述的。

量變的過程和質變的确定性,來自氣候,“大自然的饋贈”包括植物和動物,還有農業技術的傳播-聽起來是生産方式的效率提升往往發生在天然資源更好,開發自然更早的地域,并随着連體大陸的道路,從效率的高維向地維傳播。 

有一句話吸引到了我:“曆史、就是懶惰、貪婪、又充滿恐懼的人類,在尋求讓生活更容易、安全、有效的方式時創造的,而人類對此毫無意識。”

以固有數據維度的數據來回看曆史的看法,排除偶然性,也就排除了文化的作用,人類的進程中的彷徨,而往往這一要素和人類發展中的戰争息息相關,以這個維度去看,

曆史唯物的經濟學叙述很少描述戰争,或者一帶而過,也符合本身叙述的原理框架,唯物純數理維度的分析并不是僞科學,而是人為的隐去了。

而随着經濟維度和生産力維度的快速叠代和極速發展, 高度數字化集中的信息渠道和分發方式,使得圈子更小,而戰争的彷徨和隐晦,也成為了一小部分人的彷徨和隐晦。

從這個維度上大膽預測,戰争維度的發展,将随着信息程度的發展而逐步縮小,最終成為智能自身的戰争。


回到農業文明來看,很有意思的一段叙述來自于,“直到工業革命到來之前,農業文明社會的發展軌迹始終遵循着“上升、沖頂、衰落”的循環規律,社會沒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就會達到一個峰值,

同時觸及難以逾越的天花闆,之後不可避免的衰落,後退,再上升,觸頂,衰落,如此循環往複。

生産精度較低,體系化消耗較少的遊牧民族對于精細化程度不斷積累的傳統農業封建文明的挑戰,直覺告訴我這個命題其實裡面蘊含的東西可能會很深,接下來可能需要查閱一些曆史資料去深挖裡面的精細。

這可能是文明内部,輕量化機動效率方式對于重積累的精細化效率方式的沖突的縮影。 

回到剛才的随着生産力發展,信息化程度伴随着圈子更小的命題,往往信息化集中程度也伴随着封建政權集中程度的演變,那封建政權所有者是否會遇到信息難題,無法理解有效信息從而對龐大有效信息無法有效利用,導緻的冗餘,彷徨,并最終引起内部的戰争呢?

這又是一件跟效率相關的有意思的問題,仿佛是發展過程中某個周期的岔路的縮影。究竟挑戰有多大,這一命題也許有人探索過,也是一個有意思的,值得去閱讀探索的命題。

“當信息爆量對信息化效率的沖擊影響“内部戰争”“。

在有限的處理能力内如何處理無限的信息膨脹,基于空的哲學家們,仿佛對于無限有着理想的追求和進一步的解決方案,而這一基于當時的生産力和生産效率的近乎烏托邦的探讨,卻成為了目前看來,在那個時代乃至現在時代中

最有效的針對“信息化爆炸”的有效解。

也就是用“無”來和諧“多”,将增長看為“增長”來忽略“物”的有形,以生産方式的變革先行來保障生産力的提升,也許是這一思想先進的部分。 

從某種意義來看,哲學家也是預言家,而且往往,較為準确。

而曆史學則嘗試将無和有進行某種彌合,既然是彌合,也就是無法契合,有助于更精細的思考的交流,也助于更小維度“預測”的精确産生。  


大航海時代蘊藏着多少曆史和改變,這一時期的文化和技術和理論科學的發展究竟是如何發生,如何應用,如何?這應該是某種對于“我”的盲區,也是中國沒有經曆過的,文明的盲區。 

對于文中提到的社會機制”機會平等“的創新,我總覺得是一種發展的某種結果的固有認知方式的诠釋,而并不是發展的原因,而原因究竟是什麼,這裡是迷失掉的,在很多的,至少在我的認知中,它也是迷失掉的。

曆史不會迷失,曆史隻會被隐藏,而miss的這部分,也許是下一階段預言的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