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服飾賞析---滿漢共治(一)
滿漢共治
清朝社會政治背景---分析滿漢文化以及生産力之間的差距,清政權入關後,如何實行滿漢服飾文化之間的融合。
壹、滿漢服飾文化差異
(1)滿族服飾文化特征
滿族是女真族的後裔,長期生活在東北黑山白水之間,以遊牧生活為主。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為光皮和毛皮兩種,具有顯著的遊牧民族特征,與漢族的服飾有極大的差異。清王朝入關之初,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廢除明朝的服飾制度,于是八旗服飾也随之沖進關内,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廣大的中原地區。
(2)漢族服飾文化特征
漢族的服飾文化始于商周,一脈相承, 具有極其深厚的服飾文化積澱。滿族入關之 初,堅持服飾舊制,因而激化的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
貳、清初民族矛盾
1644年滿族入關之初,順治王朝實行了殘酷的鎮壓政策,以“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的強硬措施推行剃發、梳辮。激起了漢族人民的堅決抵抗。清初,頒發的剃頭令,頭頂隻留發一錢大,稱之為金錢鼠尾,大于一錢的要處死。(我們通常看到的辮發是清末時期的剃半光頭)。漢人講究的是“發之肌膚受之父母”對于金錢鼠尾是絕不可接受的。
叁、入關政策調整
康熙皇帝作為滿清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看到單憑野蠻落後的方式去統治中原,不但不利于社會的穩定,更是破壞了漢族已經達到的比較先進的生産關系。為了緩和滿族和漢族之間的激烈矛盾,下令停止圈地,免除三饷加派等,後逐漸的形成了後世廣為流傳的“十從十不從”,其中多條與服飾有關。主要内容有: 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号從而官号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所謂從就是随滿俗,不從就是保留漢俗。
清乾隆年間,皇帝實行了--乾隆改制,從乾隆年間所定冠服制度及清帝服飾的演變來看, 開始大量沿用了明代的舊制。如作為皇帝禮服的重要标志十二章,就是按照明代帝服規定的,隻是把位置改變了一下。乾隆帝把這種沿襲解釋成為遵循古禮,但這種古禮并不是滿族的祖制。其中也包括清代官服。明代官府中的文官繡禽、武官繡獸的基本規制也都得以完全的保留。
從故宮典藏的郎世甯所繪制的《弘曆觀畫圖》看, 乾隆皇帝身穿漢服扮演普賢菩薩的形象。在康乾盛世期間,不但乾隆,雍正皇帝也留下了多幅漢服圖。雖也有附庸風雅之嫌,但足以說明 到了清中期漢文化對于滿清統治者的影響至深。
肆、服飾制度定制
清中期之後,服飾制度已經基本定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皇帝的朝服上沿用了從商周以來一直有的十二章紋。
(2)官服上沿用了明代官服“文官繡禽、武官繡獸”的服制。
(3)根據“十從十不從”的規定,滿族的女子穿旗裝,而漢族的女子還是可以穿漢裝。
(1)皇帝的朝服上沿用了漢從商周以來一直有的十二章紋。
(2)官服上沿用了明代官服“文官繡禽、武官繡獸”的服制。
根據“十從十不從”的規 定,滿族的女子穿旗裝,而漢族的女子還是可以穿漢裝。
- 上一篇 中國曆代服飾賞析---大明芳華(六)
- 下一篇 順其自然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