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令我神魂颠倒(一)

《瓦爾登湖 Walden》

出版/發行: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8年5月第1版,2018年10月第3次印刷

譯者:亦言

部分對比閱讀徐遲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前言 / 夏菲爾德

《瓦爾登湖》,我閱讀全文用時8小時,其中檢視閱讀30分鐘,全文通讀7.5小時。而做筆記,我用了幾乎整整五天。

這本書把我迷得神魂颠倒。我早上五點多起床,做飯之前至少摘抄一小時,白天摘錄若幹次若幹小時,夜裡還要寫上倆小時。

我是有些年紀,記憶力差一些了,若還是年輕時,整本書都要爛熟于心的。瓦爾登湖實在把我迷得不輕。

...

也正是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刻體會到了譯本的重要性。

...

圖片右邊的徐遲譯本,我2007年就買了,多年來試着讀過三四次,但這個譯本有的地方翻譯生硬、美感不足,閱讀的快感總是被打斷,我始終無法通讀;而左邊這本,雖然有一些瑕疵,但總體來說“語言生動、明白曉暢”,更适合大衆閱讀。我兩個半天,不到八小時就讀完了,特别喜歡,“文字優美、意境深遠”。我計劃再讀一遍,然後找兩三個其它的譯本來讀。

當然,徐遲譯本也有很多地方是很美的!比如在《孤獨(Solitude)》這篇中,原文 The bullfrogs trump to usher in the night, and the note of the whip-poor-will is borne on the rippling wind from over the water……友誼出版公司這本翻譯為“黑夜在牛蛙的呼喚聲中緩緩降臨,夜鷹的歌聲乘着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徐徐飄蕩而來”,而徐遲譯本則譯為“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鷹的樂音乘着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怎麼樣,是不是各有各的美?

...

一. 關于作者、作品

亨利·戴維·梭羅(Honry Dovid Thoreau,1817-1862),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廢奴主義及自然主義者,被譽為“美國自然文學之義”。其極具影響力的代表作《瓦爾登湖》,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散文名著,與《沙鄉年鑒》《寂靜的春天》《夏季走過山間》并稱為“自然美文四部曲”。

梭羅經曆獨特,興趣廣泛,從哈佛大學畢業後,返鄉教書。制造過鉛筆,當過土地勘測員,後轉而寫作;擅長遊泳、賽跑、溜冰、劃船。

28歲時,梭羅借了一柄斧頭,孤身一人走進瓦爾登湖邊的山林,搭起小木,開荒種地,寫作看書,獨居兩年零兩個月,此後曆時七年數易其稿,将這段獨居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思,寫成自傳體散文集《瓦爾登湖》,1854年正式出版。19世紀90年代起,梭羅提倡的“生活簡樸,精神崇高”的自然生活方式,逐漸為世人接受效仿。

梭羅逝世時年僅45歲,其一生創作的二十多部散文作品,深刻影響了托爾斯泰、葉芝、海明威、普斯特等文學大師。

梭羅曾協助愛默生編輯評論季刊《日晷》。寫有許多政論,反對美國與墨西哥的戰争,一生支持廢奴運動。他到處演講倡導廢奴,并抨擊逃亡奴隸法。其思想深受愛默生影響,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

延伸一:愛默生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生于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是确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處女作《論自然》。他文學上的貢獻主要在散文和詩歌方面。

1835年9月,愛默生和其他志趣相投的知識分子創立了“超驗俱樂部”,經常和他的朋友梭羅、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 美國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者,也是美國文學史上首位寫作短篇小說的作家,被稱為美國19世紀最偉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紅字》等)等人舉行小型聚會,探讨神學、哲學和社會學問題,愛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超驗主義的領袖。

愛默生與梭羅的友好關系,因梭羅出版第一本書《河上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ek Rivers)時,愛默生給了粗劣意見後而破裂了。雖然稍後二人調和了一些分歧,但梭羅在私下仍譴責愛默生逐漸偏離了他最初的人生觀,而愛默生開始将梭羅看成是一個厭世者。愛默生對梭羅于19世紀時的頌詞給了負面評價。

延伸二:“自然美文四部曲”其它三部

《沙鄉年鑒》,又名《沙郡年論》(A Sand County) Almanac),作者是美團的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oopold,1887-1948)。他是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生态倫理之父”。《沙鄉年鑒》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類關系的著作,被譽為是土地倫理學開山之作。首次出版于1949年。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Corson,1907-1964,美國每洋生物學家,其作品《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了美國以至于全世界的環境保護事業)創作的科普讀物,首次出版于1962年,在這本書中,卡遜以生動而嚴肅的筆觸,描寫因過度使用化學藥品和肥料而導緻環境污染、生态破壞,最終給人類帶來不堪重負的災難,闡述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用生态學的原理分析了這些化學殺蟲劑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态系統帶來的危害,指出人類用自己制造的毒藥來提高農業産量,無異于飲鸩止渴,人類應該走“另外的路”。

《夏季走過山間》(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a),1869年出夏天,作者約翰·缪爾(John Muir,1838~1914,早期環保運動的領袖。他幫助保護了the Yosemite Valley等荒原,并創建了美國最重要的環保組織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即山嶽協會)在内達華山間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考察,所記下的日記就成了這本不朽的文學名著。缪爾在四個月的行程中,除了參與牧羊之外,考察了山脈、礦石、冰川痕迹、氣候、植物、動物等,所獲得的成果不業于任何一支考察隊。缪爾在文字中更是表現出了大師級的風采,在他的描寫對象中,不管是冷杉、雲彩、石頭還是溪水,在每一天的筆下都絕不相同,他表現出精确的觀察能力和豐富的運筆能力,文采飛揚,毫不枯燥。

二. 美國中學語文課本中所列的閱讀引導

第二篇《住處與目的篇》(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

首先,要了解梭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快速觀代化的時期。

第二,要了解梭羅的觀點,人類需要簡化自己的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第三,梭羅的寫作風格和寫作目的與一般作者有所不同,此處是重點。

梭羅的寫作風格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段落組織方式:描述人們的生活方式--提出一個問題--思考--結論,繼續描述人們的生活方式--提出一個問題--思考--結論,再繼續描述人們的生活方式-一提出一個問題-一思考一一結論。由此重複循環,直至達到高潮(思維的頂點)。

梭羅的寫作目的是讓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思考,感受當下。也就是說,他提出的那些問題,是需要人們在人生中慢慢思考的,不是讀一下就過去了(而大多關于人生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确定的答案)。出于讓讀者思考的目的,文中還使用了大量的雙關,甚至一個詞的多個不同意思。比如第一篇的英文名稱為Economy, 其意思有多個。文中既有作者的林中生活收入-支出經濟帳目,也涵蓋了作者提倡的簡樸的生活态度,更是在開頭就開始講述人生的經濟學意義,人生的富足在于精神還是物質。

結語:在梭羅的時代,由于社會的快速變化,其主要講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問題。因此讀書時,先由每篇散文的标題入手,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包括人生和自然兩個方面的内容。然後,在心靈甯靜的時候,深入思考,感受甯靜,感受自己的心,尋找我們自己的瓦爾登湖。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