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的第八十一天

...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有一天對曾參說:“曾參啊,我思考事情,始終有一個核心思想貫穿着。”

曾子回答說:“是的,我知道。”

聽完曾子的回答,孔子就出去了。

孔子出去以後,其他的學生就問曾子,夫子說的“一以貫之”是指什麼?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  是指做事,告訴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秉公辦理,要盡心盡力,要忠心。

“恕” 是指做人,告訴我們待人要懂得理解和尊重,要以誠相待。

其實從第一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話是意猶未盡的,但是曾子卻沒有詢問,而是回答說“我知道了。”孔子便沒再說什麼,出門去了。

所以後面其他學生問曾子,夫子說的思考事情的核心是指什麼的時候,曾子是按照他個人對夫子的理解來進行回答的,那這是不是孔子自己的真實想法呢?不一定,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

我們知道孔子的一生也是起起伏伏的,在魯國不得志,然後周遊列國。在周遊列國的時候也并不總是被待若上賓的,依然有落魄潦倒的時候,甚至還被人說成是喪家之犬。

但是我們會發現,孔子從來都沒有抱怨過環境的惡劣或者不如意,當官不成,那就去講學,總有自己的事可做。孔子有兩句話很出名:“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我個人覺得孔子思考事情的核心是從自己出發,不管什麼事,從自身去考慮,看看自己能做什麼,其實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成長型思維。

與之相對的是固定型思維,這類人在遇到問題時總是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我無能為力,責怪環境不好,責備身邊人不好,反正問題都是出在别人那裡,不是我的問題,我能怎麼樣呢?

而孔子呢,是一個典型的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他總是很積極、很樂觀的面對生活、面對問題,然後思考自己需要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

希望我們都能去學習用成長型思維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因為逃避與恐懼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有可能讓問題惡化,帶來更加不願意接受的後果。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在問題剛剛出現的時候,就積極地去面對,也能讓損失降到最低。

學習《論語》的第八十一天!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