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AI未來進行式》
【基本介紹】
《AI未來進行式》,作者李開複、陳楸帆,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28.1萬字。
李開複(1961- ),1988年獲卡内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開發出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别系統”;1998年加盟微軟公司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長,2000年升任微軟公司副總裁;2005年加盟Google任中國區總裁;2009年離職,在北京創立技術型的風險投資機構----創新工場,并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2003年進入AI大模型領域,帶隊創辦新公司“零一萬物”并任CEO。
陳楸帆,從谷歌離職後轉身成為科幻小說作家,并多次獲得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等殊榮。
2018年,李開複出版了《AI·未來》一書,詳細闡明了在數字時代,激增的海量數據将如何推動AI的生态循環,美國和中國将如何共同引領全球AI革命——美國主導AI領域的學術研究,而中國則會憑借龐大的人口基數及海量數據,探索出更多的AI落地場景。
2022年,李開複和陳楸帆合著《AI未來進行式》。這本書試圖将虛構的叙事與非虛構的科技評論完美結合,展現20年後也就是2042年被AI技術深刻改變的人類社會圖景。李開複坦言,他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用一種坦率、客觀、建設性的方式,描繪在時光隧道的另一頭可能發生的AI的“真實故事”。
在寫作過程中,李開複先描繪一幅“技術藍圖”;随後陳楸帆設計、搭建與技術分析相關的虛構人物、場景和情節;最後李開複對故事中的科技内容進行主題化的技術性解讀,并對該章主題技術所引發的人類社會變革加以深度探讨,提出他的見解。
陳楸帆說,”對于我來說,科幻小說的最大價值并不是給出答案,而是提出問題”。在本書中,作者不僅提出了好問題,而且也盡可能地給予了較為科學、合理的回答,因為書中的設想不僅構建在對當時最新AI技術分析的基礎上,而且以合乎邏輯的方式推演它在20年後将會達到什麼樣的水平。
全書共有10章,講了10個故事。前7個故事選取了7個技術日新月異的具體行業,描繪了與之相對應的未來AI應用場景,後3個故事則側重于AI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例如傳統行業面臨的失業潮、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被創造出來從而導緻的社會地位不平等加劇、保護個人隐私與享受技術便利之間的取舍等,以及這些社會問題中所隐含的人性“拉鋸戰”。
全書目錄如下:
第1章 一葉知命。解讀了什麼是深度學習,它在互聯網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深度學習帶來的問題。
第2章 假面神祇。解讀了什麼是計算機視覺技術,其應用及基礎等。
第3章 雙雀。解讀了自然語言處理NLP,NLP應用平台,NLP是否可以通過圖靈測試或成為通用人工智能。
第4章 無接觸之戀。解讀了數字醫療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機器人技術的商業市場和消費級市場、AI時代的數字化工作等。
第5章 偶像之死。解讀了什麼是元宇宙、XR技術及其挑戰、XR技術普及背後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等。
第6章 神聖車手。解讀了L5自動駕駛将帶來的影響,以及阻礙L5自動駕駛的非技術性難題,包括職業淘汰、倫理道德、法律問責、公衆輿論等。
第7章 人類刹車計劃,解讀了量子計算在安全領域的應用、自主武器的利弊、如何解決自主武器帶來的危機等。
第8章 職業救星。解讀了AI将如何取代人類員工,從事哪些工作的人不容易被AI取代,如何化解AI時代的人類工作危機,迎接AI新經濟以及制定全新的社會契約等。
第9章 幸福島。解讀了AI數據的去中心化vs中心化,與隐私保護有關的監管機制和技術方法等。
第10章 豐饒之夢。解讀了可再生能源革命、材料革命、生産力革命,稀缺時代與後稀缺時代的經濟模式,豐饒時代的貨币制度及挑戰等,作者還試圖回答“豐饒時代之後,會有奇點時代嗎?”、“AI的故事會迎來一個圓滿的結局嗎?”。
【撷取摘要】
1.
《一葉知命》展示了象頭神保險公司所使用的深度學習技術的力量。公司會通過用戶界面上的“金色小象”,時不時地向用戶推送美妝、服飾、餐飲方面的打折信息、優惠券,以及投資建議。每當納亞娜根據“金色小象”的推薦購買商品、閱讀财務資訊、進行網絡交友時,象頭神保險公司都會收集到相應的數據,然後利用這些數據來優化自身的AI系統,向更加智能的方向發展。
深度學習是一種能夠基于海量數據完成自主學習的軟件技術。這項技術在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近幾年,在大數據和大算力的條件逐步成熟的情況下,深度學習才得以發揮出排山倒海的威力。如果把算力比作AI的引擎,那麼數據就是AI的燃料。2022年智能手機所擁有的算力,已相當于196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把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時所用電腦算力的數百萬倍。而2020年的互聯網數據量幾乎是1995年時的1萬億倍。
深度學習的強大之處就在于它可以在所有信息的特征中找到微妙的組合,對組合特征中豐富的有價值的信息做更深層的洞察,而這個過程是人類無法理解、無法做到的。
在互聯網之外,深度學習觸手可及的下一個行業是金融業。比如故事《一葉知命》所描述的保險公司,因為它具備同互聯網公司相似的便利條件:擁有單一領域(保險業)海量的高質量數據,而且這些數據都與業務指标緊密相連。
2.
機器“電腦”和人類“大腦”的“思考”模式截然不同,提升機器“智能”的最佳途徑是開發通用計算方法,如深度學習、GPT-3。在數據持續增加和算力持續升級的基礎上,這些通過計算方法會使機器逐漸變得更“智能”。
深度學習最終是否能成為通過人工智能,在各個方面都足以與人數智能相提并論?這也被稱為奇點。作者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在2042年發生。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有許多尚未解決的極具挑戰性的難題,比如如何賦予AI創造力、戰略思維、推理能力、反事實思考能力、情感以及意識。這些難題至少需要十幾項類似于深度學習這種量級的技術突破。而在2042年之前,出現十幾項這種量級的技術突破的概率極低。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開發适合AI的、實用的應用程序上,并尋求人類與AI的良性共生,而不是糾結于基于深度學習的AI能否成為或者何時成為通用人工智能的問題。作者還建議大家不要把人工智能視為AI發展的終極目标,“人類對人工智能的過度癡迷和追求的背後,實際上隐藏着這樣一種觀點:隻有人類才是智能的黃金标杆----這是人類的一種自戀傾向”。
3.
AI在教育領域最需要挖掘的潛能,就是為未來的孩子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就像《雙雀》故事中所描述的,每個孩子都可以有一個亦師亦友的“AI夥伴”。
在AI賦能的學校和課堂,人類教師将主要承擔兩個重要角色。一是做學生的個性化人生導師。二是對AI導師、AI夥伴的工作進行前瞻性的規劃及指導,成為學生成長之路上的燈塔。
就像《雙雀》故事中的孤兒院院長金媽媽,當她發現雙胞胎兄弟金雀、銀雀彼此之間漸行漸遠時,就請煊修改兩人的AI夥伴阿托曼、索拉裡斯的底層代碼,搭建了一個隐秘的通信協議,讓兩個AI夥伴保持聯系,最終使金雀、銀雀重新走到了一起。
4.
元宇宙的概念起源于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于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雪崩》。
随着VR、AR、MR、AI、5G、雲計算等技術成熟度提升,元宇宙有望逐步從概念走向現實,其中以XR硬件為代表的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能夠提供栩栩如生的虛假内容,提升虛假内容的沉浸感和交互體驗,被稱為“元宇宙的入口”。
2021年基于AI技術、對XR(VR/AR/MR)的開發和使用,人們迅速熟悉了“元宇宙”概念。這也讓馬克·紮克伯格将公司名稱從Facebook改為Meta,并親自說明,“元宇宙為下一個前沿領域,就像我們剛起步時的社交網絡一樣”,同時,騰訊公司也宣布正式布局元宇宙。
作者預測,到2042年,計算機視覺技術将能夠實現把真實場景中的對象一 一分解,幫助MR理解真實環境中的所有物體,再遵循自然規律在場景中添加任何虛拟對象,這樣,整個場景便不會有任何違和感。就像《偶像之死》中,博嗣能夠自然地出現在愛子家的廚房、健身房,東京街頭,甚至還能與愛子對視,讓她害羞、臉紅。
如今的用戶一般是通過手柄來操控自己的XR體驗。未來,眼球追蹤、運動追蹤、手勢識别、語音交互将成為更為主流、更一體化的多元操控輸入方式。
作者預測,除了娛樂方面,XR技術在模拟訓練、遠程培訓、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精神疾病的治療上将大有可為。比如,在教育領域,XR可以化身虛拟老師,帶孩子們穿梭曆史長河----回到上億年前的中生代看恐龍,穿越秦朝“親眼”見識甚至“親身”參加建造兵馬俑的壯觀工程。
如果把AI比作“點金手”----讓數據“活起來”驅動智能化的社會,那麼XR的魔法就是“乾坤袋”----從我們的眼睛、耳朵、肢體,甚至是在大腦中,收集難以計數的高質量數據。當這兩項技術相遇擦出火花時,人類将有機會窮盡人類體驗的各種可能性。
作者說,到2042年,人類的大部分日常工作和娛樂、生活就會充斥着虛拟技術的身影。但XR技術有兩大挑戰:祼眼顯示和腦機接口。如果說祼眼是XR最自然的信息“輸出”接口,那麼最自然的信息“輸入”方式就必定是腦機接口了。到2042年,祼眼全息的效果仍然不太可能比得上佩戴眼鏡或隐形眼鏡的XR技術;通過腦機接口來強化人類的夢想,也不太可能在2042年前成為現實。
5.
《神聖車手》的故事發生在斯裡蘭卡。20年後,自動駕駛技術正處于從人類駕駛員切換到全AI駕駛員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有着動作大片節奏感的故事中,一名電競天才少年被招募進了一個神秘項目。
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根據AI參與駕駛的程度,将自動駕駛劃分為六個等級:L0 “無自動化”的人工駕駛→L1 “人類不能放手”的輔助駕駛→L2 “人類放手”的部分自動駕駛→L3 “人類移開視線”的有條件自動駕駛→L4 “人類放松大腦”的高度自動駕駛→L5 “不再需要方向盤”的完全自動駕駛,無論車輛處于何種環境,都不再需要人類駕駛員參與駕駛操作。
作者認為,要加速L5進程,更有效的辦法是大膽改造現有的城市道路及相關的基礎設施。比如,嵌入傳感器和無線通信設備的“增強版城市道路”;把一座新城市的道路規劃為兩層——一層供車輛通行,一層供行人通行。在升級後的增強版城市道路上,車輛的自動駕駛系統與真實環境的信息流能做到無縫通信,因此可以實時調度車輛,就像《神聖車手》裡所描繪的,能夠避開跑馬拉松的人潮、飛馳的救護車等驚險場景。
當出現了AI無法完美處理的狀況,比如,在地震等極端自然災害發生的瞬間,自動駕駛車輛該何去何從?最好的解決方案是立即“召喚”一位專業的人類駕駛員來接管車輛,實施遠端代駕。這就是故事《神聖車手》中恰馬爾所做的事。
6.
在《人類刹車計劃》故事裡,一名科學家在經曆了一場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家庭悲劇後,開始利用量子計算、自動武器等突破性技術作惡,對人類進行史無前例的瘋狂報複,策劃了“人類刹車計劃”。
對于人類來說,每一項全新的突破性技術,都宛如“薛定谔的貓”,既可以是普羅米修斯的火種,也可能淪為潘多拉的魔盒。是善是惡,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操控技術的人。這就是《人類刹車計劃》想要講述的原則。
量子力學原理,主要包括量子态疊加和量子糾纏原理。态疊加原理指一個量子比特能同時處于多種可能狀态。換句話說,量子比特會“分身術”,幾個量子比特就能同時處理海量的計算結果。量子糾纏指兩個量子比特無論相距多遠,都會保持聯系——一個量子比特的狀态發生變化會影響另一個量子比特,就好比一對存在心電感應的雙胞胎。
當搭載4000個邏輯量子比特(和超過100萬個物理量子比特)的超強量子計算機出現,屆時它将如故事《人類刹車計劃》中所描述的那樣,有能力破解如今的比特币密鑰。
作者預測,到了2042年,量子計算将有80%的概率進入實用階段。如果這能夠成真,它帶給人類的影響将會遠超AI。
7.
《職業救星》的故事,是基于20年後AI取代人類員工的場景展開的:從建築業到金融業,AI在各項工作中無所不能,甚至掌握了判斷人類員工是否勝任的聘雇權。
如果20年後,《職業救星》中的就業情形真的發生,那麼上班族該怎麼辦?個人、企業和政府部門,能夠做些什麼來預防潛在的失業潮危機?
這個故事想探讨的核心問題是:在AI時代,是否有足夠多的工作需要人類去做;有沒有必要設計一些純“虛拟”的工作場景,使失業者有機會再次獲得唯有通過工作才能産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即使他們并非真的在創造實質性的效益。
比起失去工作,對于人類來說更為不幸的是失去人生的意義。AI的廣泛沖擊會使人們開始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以及生而為人的意義。就像《職業救星》主人公所說的,“工作對于一個人來說,不僅僅意味着一份穩定的收入,還意味着尊嚴、成就、自我價值。也許他正是被那種無力感擊垮了,再也站不起來了。”
作者建議把“3R”作為人類應對AI經濟變革的途徑,即二次學習(Relearn)、二次定義(Recalibrate)和二次複興(Renaissance)。所謂二次定義就是對一些職業的工作方式和内容重新進行定義。比如,醫生的職業角色被二次定義為“關愛型醫生”。
作者分别繪制了智力型、體力型工作被AI接管的二維圖。
智力型工作被AI接管的二維圖
勞力型工作被AI接管的二維圖
作者提出,①有不少人類的工作是AI難以勝任的,特别是那些需要創造力、複雜工藝、社交技巧以及依賴人工操作AI工具的工作。比如幫助老年人洗澡的護理工(敬老院陪護)的工作,不但需要社交技能,還需要靈巧的肢體技能,因而更适合人類。②随着财富的增長和壽命的延長,以人為中心的服務性工作将成為社會的剛性需求,其重要性與需求量都會水漲船高。③人類将與AI達成人機協作,AI負責定量分析、成果優化和重複性工作,人類按其所長貢獻自己的創造力、策略思維、複雜技藝、熱情和愛心。
8.
《豐饒之夢》故事中描述了未來社會的兩種貨币:一種是錢,其重要性日益減弱;另一種是代表聲譽和尊重的價值的新貨币,其重要性與日俱增。
作者認為,在向豐饒時代邁進的過程中我們将面對三大挑戰:①企業會想盡辦法規避稀缺性逐漸消失所帶來的影響。利用稀缺性依然存在的假象,進行饑餓營銷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②經曆一場徹底的金融改革。所有的金融機構,如中央銀行和股票市場,都需要重新設計甚至被取代。③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如果這場變革最終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反而引發了社會動蕩、階級分化,甚至革命。
我們必須找到一種契合人性的全新的經濟模型,而非始于貪婪的惡性循環。
【閱讀感受】
AI的故事是攸關人類未來的故事。
有預言家預測,奇點時代将在2045年到來。所謂奇點,就是AI全面趕超人類智能的時刻,并且AI将從人類的手中攫取對這個世界的控制權。
樂觀也好,悲觀也罷,我們必須足夠努力。隻有足夠努力,我們才有可能有機會去和AI聯手,才有可能在未來譜寫人類與AI和諧共生的樂章。
- 上一篇 第12次續寫大賽
- 下一篇 【每周讀本書】《長期主義:泰康的25年》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