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節‖古人送給家長的最好禮物
文/張小晶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這是百年前梁啟超老先生在《少年說》裡對年輕人寄予的希望,更是對教育給予的厚望。“六一”是所有孩子的節日,借此機會談談古人教育子女的那些事,作為現代人或許能夠有所啟發。
『01』每個大腕兒背後有一個偉大的母親,耳濡目染為調皮兒童創造良好學習環境是成長助推的第一步。
在古代,關于勤奮刻苦的學習事例特别多,比如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是大多形容好學的标配,但偶爾也有那麼一兩個調皮搗蛋鬼,比如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就是其一。
小時候孟子是個愛熱鬧、擅模仿的孩子,可以說表現力一級棒,他的母親可為操了不少心。
原來孟子兒時,最初和孟母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孟子便學會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經常和街坊鄰居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在古代,教育特别重視孩子的學習,孟子的行為可以說辜負了母親的一片期望。
孟母知道兒子的情況後,覺得墓地附近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遷移到集市旁,集市熱鬧非凡,小商小販到處是,孟子便學會了做小買賣和屠殺禽類之事務。孟母擔憂孩子沾染市儈氣,跟着小商小販照貓畫虎,于是孟母二次搬家遠離了屠宰場遠離了聚集小商小販的場所,将家搬到學區旁。孟子在這裡學會了得體的言行舉止,風雅的氣度。孟母看到後特别開心,認為這是這才是适合的孩子的環境,便安定下來。
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孟母的幾次搬家雖有輕視某些崗位的嫌疑,但在重官輕商的古代,孟母的教育符合了當時社會的主流,為孟子日後成為儒家學派的大腕兒奠定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與幾千年以後家長在學區房買房的行為一脈相承,可以說好的學習環境是孩子成長學習的第一步。
『02』孟母果斷剪斷織布,隻為告訴孩子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堅持是學習成長的第二步。
話說孟子是個磨人的小孩兒,好動的習慣一直未曾改,在經曆孟母三遷後,雖然很快融入了環境,但小孩兒的注意力有限,很難長時間堅持一件事。
這不,孟子小朋友有天放學回家,母親正在織布,問他學習怎麼樣,小孟漫不經心的回答:和過去差不多,明顯露出吊兒郎當的神态。
孟母痛在心上,對小孟有些惱怒,用剪刀把剛剛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特别震驚,不明白平時端莊親切的母親為何如此生氣。孟母以織布為比喻告訴他荒廢學業,如同剪斷這布一樣,變壞特别容易。小孟心領神會,經曆了母親的嚴厲教育,開始發憤圖強,不在遊蕩,專心學業,終于成為一代大儒,名揚千古。
自古以來有寒窗苦讀一說,學習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誘惑,持之以恒去積累、沉澱才能甯靜緻遠,實現人生目标。孟母斷機教子不可不謂用苦良心。
『03』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父愛如山的父親,高瞻遠矚教會孩子明事理、低調勤奮、親子互動,可以說言傳身教是孩子學習成長的最大榜樣。
民間一直流傳一句話:官宦之家,興旺不過三代,但曾國藩是個例外傳奇之人,帶領家族日日興,興旺兩百年後依舊興旺。據統計,曾氏後人中有名望的人才約有240人,大部分是高級知識分子,以曾廣鈞、曾昭掄、曾寶荪、曾約農等為代表,名震中華,對後世影響深遠。
曾國藩本人自小勤奮,他登上清朝權利之巅,很大因素靠自律,一路打拼辛酸苦辣,老曾都曾嘗遍。他深知高官子弟最易驕奢淫逸最易敗家,因此,他告誡子孫一切低調從簡,不得驕奢、以勢欺人,低調做人、勤奮刻苦,發誓絕不留銀錢與後人。在百忙之中,一封封家書寄滿對子女的愛之深切。
老曾反對置辦财産留子孫,他認為子孫若是賢才,不用靠父輩遺産也能自立。如果是不肖子孫,那給他留多一分錢,他就會多造一孽,這與現代精神教育理念不謀而合,與其留物質資産給子孫,不如留給他們做人、持家、做學問的理念。
後世都知道《曾國藩家書》,那裡細無巨細的記錄着他與子孫的互動,雖然在外出差陪伴孩子少,但那家書就像他本人一樣,一直站在身後默默陪伴着他的子孫,哪怕去世多年以後,家書遺訓就像寶藏一樣,指引着曾家一代又一代人向前,最後彙聚成中華英才。
可以說,不管是孟母三遷、斷機教子,還是曾國藩言傳身教,他們為孩子創造了良好學習環境、教導他們持之以恒的做學問态度,并能夠言傳身教,這些都是六一兒童節來臨,送給家長和孩子最好的禮物。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
- 上一篇 【文字之光】|她讓唐詩走向文化巅峰
- 下一篇 讀書筆記(五) 《羊皮卷:成功啟示錄》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