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我的書單與讀後感(上)

迄今為止,以下為上半年讀完的20本書與讀後感,根據類别和喜歡程度,書單如下:

小說:

《人生海海》(麥家)

《月亮與六便士》 【英】(毛姆)

《北方的河》(張承志)

《島上書店》【美】(加布瑞埃)

《耶路撒冷》(徐則臣)

《百年孤獨》【哥倫比亞】(馬爾克斯)

散文、書信:

《目送》(龍應台)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俞敏洪)

《品味四講》(蔣勳)

《一生自在》(季羨林)

《查令十字街84号》美(海蓮 漢芙)

《在人生的更高處相見》(俞敏洪)

《我決定活得有趣》(蔡瀾)

自傳: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美(塔拉)

《富蘭克林自傳》美(富蘭克林)

《阿迅》(朱迅)

《詠遠有李》(李詠)

教育與心理:

《通往幸福的教育》(三川玲&白滔滔)

《教育的情調》加(馬克斯•範梅南&李樹英)

《緻教師》(朱永新)

《閱•己》(若衫)


讀後感:

1.  《北方的河》張承志

在2020年的第一場大雪這天,我讀完了年度第一本書——張承志的《北方的河》。之所以讀它,完全是因為被朋友鞋鞋寫的那篇書評中流露出的激情感染了。

讀罷,發現這本書的确像一條奔騰的河流,熱氣騰騰,充滿青春的激情與力量。正如文中所說“我的北方的河應當是幻想的河,熱情的河、青春的河。” 青春的熱情與氣息撲面而來。

主人公認為自己是“一個在北方阿勒泰的草地上自由成長的少年,一個在沉重勞動中健壯起來,堅強起來的青年,一個在愛情和友誼、背叛與忠貞、錘煉與思索中站了起來的戰士。”于是,他熱愛着北方的河。他對北方的河的情感熱烈又深沉:“我感謝你,北方的河,你在不覺之間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溫柔、傳統和文明同時注入了我的血液。你用你剛強的浪頭剝着我昔日的軀殼,在你的世界裡我一定将會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和戰士。你讓額爾齊斯為我開道,你讓黃河托浮着我,你讓黑龍江把我送向那遼闊的入海口,送向我人生的新的旅程。我感激你,北方的河。”

作為女性讀者,在讀着熱情蓬勃的文字時,我也會關注感情線索。我以為也許他會與在去看黃河的路上邂逅的姑娘最後會走到一起。他們一起陪伴去感受了三條北方的河之美。姑娘欣賞他的勇氣與力量,他竟然能激情地橫渡黃河!他那麼熱烈地進去想考熱愛的人文地理研究生。姑娘也懂他,覺得“他就像黃河之子”,而彼時他心中也把黃河當作自己的父親。她看見并懂得“他的身上負着一個不安分的精靈,我們都一樣,我們都不願意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

隻是回到北京,他的朋友華北也懂得、欣賞她,華北能看出她被退回的靜物攝影作品的藝術之美:“蒼涼古老的黃土高原。生的欲望強烈得逼人的一片樹林。端莊、美好、甯靜的陶瓷罐子,可惜它碎了。它是碎的,不可彌補地殘了一大塊,哦,我覺得,這簡直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不僅僅是我們,這就是生活。”她感覺了被懂,不再沮喪。華北還會自己寫藝術評論來支持幫助她,使得她的作品從被退回到順利發表。

姑娘雖然也喜歡他,欣賞這個“撲向晚霞燒紅的黃河的男人”,但她明白自己還是想找塊對她熱烈追求的岩石靠靠,終于要和他告别。

還好,我想告别不代表結束,從此不相往來。他們,應該還能做互相理解的朋友。

因為書中主人公一直在追尋考研之路,昨晚夢到了想起了我考研的第一次報考的是現當代文學。隻是那時迫于生存壓力與焦慮,沒有靜下心來複習。所以,想想現在讀文學作品是遵循了心中的某種未滿足的需求的。

英語,是打開世界的一扇窗,是這些年來讓我得以獨立的生存技能。而中文閱讀,會讓人回到母語環境的文化裡去感受,了解,認識自我和所處的小環境,大環境。與現實中種種功利的需求無關,有關的是心靈的成長,視野的開闊。

(2020-01-06 年度01本 喜歡程度****


2.《目送》龍應台

春節要回家了,準備了幾本回去可以讀的書,讓春節時也多吃點精神食糧,不覺得虛度。其中有一本是龍應台的《目送》。記得初讀時她對家的描述中有一種通透、平和、溫暖,我希望伴着這本書,能讓回家的日子在通透中也有一種平和與溫暖。

二讀《目送》有一種通透中的蒼涼感,正如封底所言“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最吸引我的篇目是有關寫人的,特别是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以前讀這段經典的文字時,想到的主要是與自己孩子的母女關系。我知道”我的孩子,終将不是我的孩子“,我的培養目标就是使她能夠獨立地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而今讀這樣的文字,發現其實這本書更多的是寫與父親母親的别離。這幾年來,我其實也面臨着父親、母親的老與病。一回家隻要面對他們就有一種我不喜歡的難受、無力感,同時又不斷地提醒自己去豁達面對生老病死這樣的自然規律。

龍應台《目送》中的散文有一種撫慰作用,她用白描的方式娓娓地給你講她是如何溫暖地、像哄小孩般的面對母親的老,用細膩的描寫給你講她對父親離開的不舍與釋懷。春節回家,相信有它的相伴可以多添一些平和。

喜歡文中引用的《聖經 傳道書》中的一段話: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哀恸有時、跳舞有時

抛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

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尋找有時、放手有時,保持有時、舍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争戰有時、和好有時“

既然病與老是一種自然規律,是人到中年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回家即是練習面對這個課題的時機。在漸行漸遠目送的過程中,學着更坦然地接受與面對吧!

(2020年度02本 喜歡程度*****)


    3.《通往幸福的教育》三川玲 白滔滔

        打算第二次細讀這本《通往幸福的教育》,一是喜歡這本書的書名——與我追求的人生與教育理念一緻;也喜歡讀三川玲和白滔滔這對夫婦的文字——有他們對自我生活的不懈追求,也有對教育的不焦慮的平和的開放的思考。二是自己生活在北京鼎鼎有名的教育大區海澱區,在體制内的學校待了快八年,特别是在現在這個十二年制學校追求分數和升學的圈子裡,在期末被考試包圍的氛圍裡,我需要跳出來,去想想我理想中的教育是什麼。

        所謂教育學碩士專業的我,按要求讀過的教育類的書有一些,但真正吸引我的常是這種以父母的角度去寫的教育故事與感想,也許如豆瓣中的某些人評論的那樣,這樣的書不夠專業,但我讀着就是覺得親切,接地氣。邊讀邊用紅筆劃了不少平和、智慧的語言。每每讀到它們,自己就能變得更平和。

一、有關教育的目标

——“找到自我對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可以說,教育者的終極目标是幫助學生找到自我的價值。”

“我所理解的生命價值的教育,應該稱為:生命方式,即選擇哪一種方式度過自己的生命……生命最可貴的,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而生命最精彩的,就在于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一生。當某種方式适合某個生命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生命充滿着活力和激情——和外在的評判标準不一樣,這種感受,隻有生命的主體,也就是這個人才會知曉。”

“最有價值的生命,在于被别人需要,被更多的人需要,你的價值就越大。“(我覺得類似于《被讨厭的勇氣》中提到的貢獻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有兩個體系的學習,第一個體系,是學校裡所學的科學文化知識;第二個體系,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生命價值。”

“幸福的人生,是熱愛生活,強烈的好奇心、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關學校教育

——“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是未來教育的真正目标。”

“這個階段的教育重點,根本不是階段性知識的掌握,而應該是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價值,從而在這個基礎上,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如果一個人有自我學習的能力,能夠通過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以及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價值,那麼,上哪所大學,甚至上不上大學,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三、有關家庭教育

——“我一直都認為,父母對孩子最好的付出,是做好自己。”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權利追求幸福的人生,幸福是自己努力成為了期待中的自己。作為家長,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那個屬于他/她的獨一無二的生命價值……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是為了享受生活,是為了快樂幸福,而不是為了追求别人眼裡的所謂成功,不是為了擺脫自己現在的生活去追求另一個看似更高端的生活。”

“父母每天在家裡所表現出來的樣子,直接地影響到孩子。”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沒有必要為了孩子非要去提升所謂的階層。”

“作為父母的我們,給與孩子的,應該是需要付出時間、精力、耐心、尊重的愛。”

作者認為,孩子成長中有以下三項重要的素質和六項能力。

三項素質: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理,人生的觀念——認清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是哪些,自己願意用時間和努力去換取的是什麼。比如,有的人認為,獲取财富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認為,留下名聲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認為,精神的享受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認為,心靈的歸屬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認為,自由地生活是最重要的……無論什麼樣的人生觀念,都沒有對錯高低之分,隻要用正當的方式去獲得的,都是人生價值的體現,都是有意義的,都會成為他一生未之奮鬥的目标。

六項能力:自我認知,愛的能力,運動的能力,生活的能力,時間管理,财富管理。

……

其實,我覺得不管是自我成長的教育,還是對子女的教育,亦或是對學生的教育,如果從幸福的角度出發,目标是一緻的,因為都是追求關于“人“的幸福感——“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幸福了。如果還能夠為這個世界的美好再貢獻一些自己的力量,就更好了。”

2020年度03本 喜歡程度:5星


4. 《詠遠有李》李詠

讀了《目送》有些沉重後,想讀本輕松的書,于是挑了這本《詠遠有李》,果然讀時覺得心情舒暢,即使在機場,飛機上,在過年搓麻玩跑胡的熱鬧聲中,我也能自得其樂地享受讀書之靜。

      李詠的語言幽默有趣,特别口語化,像一個段子手,把平淡或不平淡的生活講得津津有味,自得其樂,特有畫面感。

      喜歡他在書中展示的率真不羁的個性,沒想到他還那麼多才多藝,中學時代繪畫,聲樂方面突出,都差點走向專業道路。

      從他的書中,也改變了我對“娛樂至死”的重新認識,雖然我很多年不看電視了,包括綜藝和娛樂節目,但它們能讓人們放松心情,娛樂身心的價值,我覺得也挺有必要的。

      從他的故事中,真切的感受到人的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生命的質量,在有生之年,燦爛綻放,活出屬于自己的充實與精彩就好。

2020年度04本 喜歡程度:5星


5.《阿迅》朱迅

《阿迅》是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朱迅的随筆集,記錄了她從出國到歸來、從童星到清潔工、從花瓶到花旦、從“海待”到“接盤俠”的悲歡記憶。

沒想到朱迅在成為央視主持人之前,經曆豐富波折。15歲“觸電”演過電影,17歲放棄觸手可及的電影學院的選擇,離開北京留學日本去過清苦的留學生活,為了生計需要打工,從當清潔工打掃廁所開始,忍着手術後裂開的手臂傷口去端沉甸甸的盤子。後來有機會憑實力在日本NHK電視台初綻芳華,成為日本主流媒體中唯一的一位中國大陸人。十幾年後又回到北京。清零戰績,海選進入央視,工作至今。

書中回憶自己從童星到清潔工、從“打雜”、“花瓶”到“花旦”、從癌症患者到“接盤俠”的成長經曆,感人至深,又勵志。用她的話說:“我曾遍身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

她的文筆細膩流暢,飽含深情,不虛飾不嬌情。有一股接地氣的率直,也有來自書香門第的淡泊。書比我意料之中地寫得好,值得讀。有人說:她的文字“深情如《目送》”,的确寫與孩子的感情有目送的味道。她說“很多路注定要一個人孤獨奔走”;“難忘如背影”,她寫與姥姥父親的感情情真意切。朱迅在布滿荊棘的人生路上,先後送别了孤獨的姥姥和多病的父親,她以細膩的筆觸告訴有緣閱讀的人:人生是一場加一場的别離,和一程減一程的歸鄉。

讓我最難忘的是能細緻地看見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是如何靠自己努力奮鬥。在她的故事裡,家庭教育給予的是蘊藏于姥姥、父母人生故事裡的力量與豁達。

寫姥姥:“她總看自己有什麼,不看自己沒什麼。她總能從困難中看到機會,而不是在機會中看到困難。”

寫爸爸與病魔鬥争時的感受與想法:“那種感覺真是生不如死,但我要求自己,最大的痛苦也要忍耐,忍耐,再忍耐。保持内心的平衡。我這輩子的經驗就是在你覺得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再堅持一下,就會出現希望。”他的樂觀:“專注你所擁有的,而非你失去的。我們用前半生拼命地得到,用後半生淡然地放手。學會變老,學會離開,學會一點點失去而心存美好。在最艱難的時候,也笑着活。”

寫她像媽媽:“好的是善良、堅韌、獨立,如柳枝般柔軟;壞的是固執、敏感、多疑,像孩子般任性。”“娘兒倆對文字的熱愛都很相似。” 寫她媽媽不是用文字讨生活,而是以文字為生活的美好,靈魂的依靠。”

媽媽常對她說:“靠自己”。

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中的她:

獨立,堅韌,面對子虛烏有的流言蜚語她寫道:“皮實一點,沒有委屈能踩到你。寬厚一點,命運總會善待你……” 面對春晚直播前一晚的失聲,她去醫院,想“這是逼出來的堅強,扛出來的獨立,扛不住的時候再扛一扛……”

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别讓功利的欲望把你的好奇心給擠跑了,小心翼翼地保護好自己的好奇心是我做這行的秘密。”“在一次次冒險中,找回原本的自己,發現全新的自己,突破退縮的自己,這讓挑戰變得更有趣。睜開眼看外面的世界,閉上眼觀内心的境界。力量要從内心尋找,你會發現: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對她的老公王志的理解欣賞如是,“湖南人有個臭脾氣(單引号,我在手機上暫時找不到這符号),不會撒嬌,不會妥協,他們打掉牙齒往肚子裡咽,有眼淚往心裡流,受了委屈梗着脖子看天,自己決定的事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她喜歡和向往的生活狀态是:“崇尚自然、藝術,每天都是新的,都在路上……”

所有的這些也都是我欣賞的特質。我想:雖然家庭的背景不同,但有些人生的底色與追求是相似的。

喜歡讀這樣的故事,因為在别人的故事中也看見自己。

2020年度05本 喜歡程度:5星


6.《島上書店》【美】加布瑞埃拉

也許我還不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讀文學小說沒有讀傳記、散文、或心理學的書那樣能讓我那麼感同身受。雖然也會被情節吸引一步步讀下去,但會覺得書中虛構的世界離生活還是有點遠。

這是本月讀的第六本了,沒有狀态多寫了,也許因為有點累了,外在的環境讓人心生倦意。

整的來說,這本書雖有别人所說的溫情,但我讀着卻有些涼意,沒有想象中的溫暖。也許是覺得主角作為一個讀了很多書的人,他的境遇沒有我想象地那麼美好。也許這就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生活中的美好不是純粹的,是禍福相依的,是希望與失望同在的。

現在不論在繁華的大城還是清秀的小城裡,我與朋友相聚的最佳地方就是書店,因為它有我喜歡的文化的安靜的氣息,還可以放心溜娃,與朋友聊天。書店是一個地方,無論是度假小島,還是大小城市裡,不可或缺的一個文化标志。

文中說通過一個人最喜歡的一本書,可以了解一個人。想想,喜歡的書有一些,但如果說最喜歡的不好選。現在也許是《目送》,讀了兩遍,現在她在我随行的箱子裡,即使不打開,有她在我會有一種心安。

朋友們,你們最喜歡的書是哪本呢?

2020年度06本 喜歡程度:4星


7. 《月亮與六便士》 毛姆

本周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完全是因為它的名聲在外,第二次開啟後才讀完的。

剛開始耐着性子聽作者的各種背景介紹,直到讀到已經四十來歲的主人公斯特裡克蘭(畫家高更是其原型)斷然又莫名地離開安逸的倫敦的家與家人,才激起閱讀興趣想知道為什麼——原來是為了追尋心中繪畫的召喚;中間寫他在巴黎的生活,讀着其實挺不爽的,因為他,讓那麼欣賞他盡心照顧他的某善良畫家竟妻離家散;直到讀到最後他在南太平洋海島塔希提島上的生活時,我才感受到自然之美,藝術之美,理解他遵循内心的聲音,去追尋藝術的意義。

文前導讀說,此書體現了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自我與社會,感情與理智,物質與精神的沖突,是心靈的對話。我覺得,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不會像小說主人公那樣抛棄一切,用整個靈魂去探索,但可以去盡量去平衡它們之間的關系。一邊擡頭賞月之美,一邊賺取需要的便士。現在于我而言,書籍、音樂、舞蹈都如那皎潔月亮,滋潤心田,又如太陽️般,明亮生活。特别是最近這個特殊的階段,是書籍陪伴我度過這難耐的在家時光,是音樂舞蹈讓心情明亮有色彩。生活很多時候的需要是可以并存的,需要練習的是平衡的智慧。

書中給我啟發的是主人公為了追尋心目中對于繪畫的精神需要,能夠那麼坦然地安然地接納現實生活中種種的磨難。

于是夜深人靜時,我沉下心來想我的喜歡到底還有什麼呢?我想到了想把英語學得更好——讓專業更紮實有底氣,能聽懂并與國際友人用英語深度交流。因此,我打算最近把讀書的速度慢下來,沉下心來,開啟英文小說閱讀。

我發現對于英語來說,我喜歡原版地道的發音,聽比讀更吸引我。于是打算從有原版配音的小說開始。本想從《月亮與六便士》開始,可這本書的開頭實在不吸引我,我先改成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去年囫囵吞棗地讀了一遍中文版,也能找到原版配音,可配音雖好聽,實在太快有難度。于是,又換成毛姆的《面紗》,這本書去年中文版和英文版(用薄荷英語軟件)都囫囵吞棗地讀過一遍,但我發現英文泛讀對語言幫助的确不大,我需要精讀,像畫家般沉進那個藝術世界裡去感悟,去琢磨細節。

這幾天還讀了點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散文,他提到天才與機遇是可遇不可求,唯有勤奮是我們能夠自己把握的。

所以,對于喜歡的事情,無論外界是什麼樣的環境,也要調整心情,用勤奮的不怕吃苦的态度去不懈追求。

是的,最近大環境中冠狀肺炎的蔓延與此相關的難受與感動,小環境中母親病态中的衰老與糊塗,都是活生生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中,我需要好好地照顧自己,關心家人與他人,帶着笑意去擁抱現在與未來。“月亮與六便士”,現實與理想,理性與感性,生活與藝術,自我與社會,我覺得這些關系越平衡,越能見一個人的成熟度。

最後,不禁又想起了羅曼羅蘭的那句話: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了生活的現實後,仍能熱愛生活。

2020年度07本 喜歡程度:*****


8.《富蘭克林自傳》富蘭克林 &9.《我決定活得有趣》蔡瀾

花了一周時間讀完了《富蘭克林自傳》,這是一本理性的書,于是也用理性的方式去讀,第一次在電子閱讀時除了邊讀邊劃線做筆記外,還邊讀邊寫些許的感想。對書中的第一部、第二部、和最後的《緻富之路》的内容——有關他從一個隻受過一年學校教育的印刷小工通過自我教育成為美國“國父”級人物的個人成長内容,我還是喜歡讀的;而後面的第三部、第四部有關他從政緻力于社會事業的篇章,是硬着頭皮匆匆讀完的。于是,想寫寫我對自我成長與教育的感想。

讀時做了一些筆記,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首先跳出腦海的是他辦報紙秉承的原則是讓讀者覺得内容“有益又有趣”。文字反映了人的品味與價值觀,我喜歡這五個字,“有益又有趣”,而在閱讀《富蘭克林自傳》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體會的主要是有益,感受到了一位偉大人物的自律、自強、有強烈責任感、使命感蓬勃的生命狀态。

他如何自律?酷愛讀書的他從讀過各種的書籍和思考中總結了十三類有關美德的習慣,如下:

一,節制。

飯不可吃脹。

酒不可喝高。

二,緘默。

于人于己不利的話不談。避免碎語閑言。

三,秩序。

放東西各歸其位,辦事情各按其時。

四,決心。

決心去做該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五,節儉。

不花于己于人沒有好處的閑錢,杜絕浪費。

六,勤奮。

珍惜時光。手裡總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無謂之舉。

七,誠信。

不害人,不欺詐。

思想坦蕩,公正;說話實事求是。

八,正義。

不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行為永不沾邊,利公利民的應盡義務切勿放手。

九,中庸。

避免走極端。忍讓化冤仇。

十,清潔。

身體、衣着、居所,不許不幹不淨。

十一,平靜。

不可為小事、常事或難免之事攪亂了方寸。

十二,貞潔。

少行房事,除非為了身體健康或傳宗接代;千萬不可搞得頭腦昏沉,身體虛弱,或者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靜或聲譽。

十三,謙卑。

效法耶稣和蘇格拉底。

可見,他的這些習慣既具體,又有可操作。他說:“習慣養成應一次專注于一項,循序漸進。”這種自省的精神和方法,對于培養自己和孩子的某些好習慣,很值得借鑒。

關于第一項就是節制,我有些意外又覺得有道理。這幾年來,讀心理學的書多數講的是要滿足自己的内心的需求,做自己,發現“本我”作為個體的需求。但發現有的需求也許就是欲望,一旦去追求時會讓人頭腦失去冷靜,心神不定。當被動或主動節制後,的确又能恢複到頭腦冷靜,心情平和,思維清晰的狀态。所以,分清楚哪些需求滿足後會讓人生有趣又安然,哪些需求會讓人心生不安需要節制,這是需要辨别修煉的智慧。

坦誠地說,認真讀了幾天這本理性的書後,感覺有點累了。于是,在買書友之前推薦的季羨林的散文《一生自在》時,無意看到了書單排名靠前的另一本書蔡瀾的《我決定活得有趣》,以前也見過這本書名,這次被它吸引了,我決定讀點有趣的調節下心情。果然這是本讀來非常輕松的書,雖然豆瓣評分不高,但我覺得作者寫的還是挺真誠的,挺願意讀的,讀它覺得是一位灑脫不羁、角色多元的男人在與你輕松地聊生活中各種他認為好玩有意思的人與事,生活的确就覺得輕松起來。

讀《富蘭克林自傳》,讓我認識到理性在成長中的價值。理性讓人能踏實地有根基地活着,求真務實是基礎,給人的生活帶來益處。而讀《我決定活得有趣》,可以感受到感性的樂趣,感性的生活會給生活以美感和快樂。理性與感性的平衡,我覺得的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課題,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去尋找平衡。


10.《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美】塔拉

這周一直沉浸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Tara的故事裡,除了讀完中文版本、看書評、寫讀書筆記、讀書感外,我還買了英文版的準備再讀,并看了幾個她的英文專訪。

我想,從她的故事中吸引我思考的是這樣的問題:“教育究竟意味着什麼?一個女孩/女人該如何追逐自我?自我意願與家庭責任之間要怎樣平衡?”

在她的故事中,教育意味着自我創造,令她鼓起勇氣去打開生命的無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聲音。她曾活在父親确鑿的規訓之下,是主動尋求教育讓她發現了真正的自己。接受教育,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斓。我覺得,簡而言之,她最想傳遞的信息與價值是: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曆和曆史。

在她的故事裡,束縛她的主要是來自于她的家庭——她有一個不讓孩子去學校上學、去醫院就醫、強勢專斷有妄想症的父親。

而跳出她的故事,我覺得受束縛的不僅來自于原生家庭,還來自傳統文化環境——比如中國的孝道文化對人的束縛。

LG看在德國的華人微博說,德國人的養老很社會化,老人生病住院也主要是醫院的專人護理,不需要家人陪護,當然家人可以去探望。對死也看得很淡,覺得這就是自然規律。如果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沒有中國的這種居家養老為主的傳統文化負擔,人到中年的生活的确會輕松自在很多。如果沒有傳統的孝道文化的束縛,在其他的人生階段,我想,也會覺得自由自如許多。因為,身為獨身女,遠離家鄉與父母,在北京成家立業的我,近幾年來,對于家的責任一直是我心中最大的壓力。現在,發現如果換一個文化環境,處境感受會大相徑庭。原來,文化視角的不一樣,會深深影響人的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态。

故事中,Tara最終與父母難以調和思想,在受制于父親的意志與控制和堅持自我的思想與自由之間,她選擇了後者,遠離了父母。而對于更多原生家庭有缺陷的人來說,我覺得啟示在于先學會“分離”。“分離”是一門重要的人生課題,這是讀日本作者案見一郎、古賀史健的《被讨厭的勇氣》中的一個觀點,它的觀點是基于被譽為“自我啟發之父”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學說發展而來。我覺得,與原生家庭的“分離”,要學習與練習情緒的分離、思維方式的分離、生活方式的分離。因為教育,讓我們有了新的視角,知道了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更科學,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更健康。對于我的父母,如今我不再企圖去改變他們,我理解他們的局限與錯誤,理解他們有固化的思維,這樣就能和他們平和相處。隻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靈活地堅持自己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不斷練習情緒分離。

又憶起這幾天與閨蜜的聊天,有關人生的選擇與追求。在家鄉身為法官助理的她在猶豫是否在三十多歲後仍然去考研,追求職業發展的專業與上升空間。她發來消息想聽聽我的看法。在确定這是她主要的一條專業發展之路之後,我積極地支持她去考研,盡管我理解也能共情這個年齡階段的我們多麼想平衡工作、家庭與自我的各種需求,但也許是受自身教育與經曆的影響,我覺得每個年齡階段都要有所追求。也許在有些人的觀點裡,三十多歲的女性已經不年經了,要以家庭、孩子為重,但我覺得青春的長久真的是在于人的心态。我想起以前讀過的一位留學美國當過美國某學校校長的媽媽在育兒故事中寫自己,盡管有了孩子,三十多歲的她仍然會積極地學遊泳考深水證、考心理學的博士,不是為了證書,而是為了滿足求知欲,體現人生的積極追求狀态。當初,我想了解并欣賞的是她的育兒觀點——獨立、自主、自由。現在想起,她自身的故事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

于是,想起了最近想要把英語學得更好的打算。英語,的确是一扇開啟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窗戶,以前學它有各種現實功利的因素,有對它語言節奏美的喜歡,有與國際友人用英語溝通的興趣和樂趣。但溝通交流的目的是什麼呢?當我在觀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Tara的英文訪談節目時,我發現,通過英語的交流與溝通,其核心是能夠幫助我跳出自身的文化局限,了解世界不同人的看法和活法,獲取不同的視角。

了解不同人的視角,讓自己的視野更加多元與包容,這也是最近工作中的“群文閱讀”課題想要挖掘的價值——通過閱讀同主題,不同版本的故事,來理解、發現不同作者講述故事的不同視角。

結尾引用Tara的一段話,我覺得說得很好,“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


11.《一生自在》季羨林

今日翻完了這本《一生自在》,讀的整體感覺是:一位文化底蘊深厚的老知識分子書寫恬淡悠遠的生活體味。

像小晚所說,整體基調:熱愛人類,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生命。

寒假小晚讀時我就在Kindle中搜過季羨林的其他的書讀了些,與這本《一生自在》中有不少内容重合的地方,這本裡有其他版本沒讀到的,并吸引我讀的是他在德國留學的生活。

二十三四歲,為了更好的前程,别離少妻二個幼年兒女,冒着危險奔赴德國留學。本計劃二年,因為想獲得博士學位和戰争,最後在德國呆了十年。其中經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看到了廢墟中德國城市的悲慘,但意外的是,他說:因為歐洲人崇尚力量,他遇到的德國人中其實并沒有多少真正恨希特勒的。

寫起在德國經曆的戰亂生活時,他會憶起與友人在森林裡漫步閑談的美好時刻。想表達的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樂趣還是有的。”這種豁達的人生态度我很欣賞,我想這也許是他長壽的秘訣之一。

11. 《在人生的更高處相見》(俞敏洪)&12.《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俞敏洪)

從讀俞敏洪有關疫情時期的《老俞日記》開始讀他的書,對他我并不陌生,印象中是創立新東方的成功的企業家。但讀他的日記讓我感覺到一種真誠、質樸、積極、樂觀又平和的心态。于是開始找他的書來讀。上周讀的《在人生的更高處》,這本書和公衆号裡的風格相似,主要講的是讀書、旅行和對生活的感悟。吸引我的主要是他對讀書的熱愛。我發現他不僅閱讀速度快,而且閱讀範圍廣。作為同樣以英語謀生的人,他更偏愛中文的各種人文類的書籍。從這點我感覺到了難得的共鳴。我曾說“英語是打開世界的窗戶,而中文才能貼近心靈。”在他的故事、文字中深深地感受到了這樣的特點。

于是,本周我接着讀他的書,挑的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其實挑的時候有點猶豫,因為書的介紹說是寫給迷茫的年輕人。我覺得現在的自己并不很迷茫,在單位裡也退出了青年團,算不上年輕人了。之所以還選擇讀它,不僅因為在Kindle裡它的閱讀量最大,而是相信青春主要是在于心态,所以自诩還是“年輕人”,同時對“在絕望中尋找希望”這句話有種親切感。我知道它是新東方的精神,在我十多年前剛剛從師範畢業尋找人生的方向時,我在新東方學考研英語時曾被它鼓舞,被教室裡老師的熱情、博學感染,被同學們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影響。

因此,在一切似乎都四平八穩的日子裡,我再次選擇了解它,選擇自喂雞湯喝喝,其實雞湯有什麼不好呢? 能“給人一種信心,給人一種感覺,給人一種美好。” 讀着讀着,我知道了既然自己已經了解了老俞的故事,為什麼還願意再聽,多聽。因為在他的故事裡,文字裡總是表達着生命自強不息,努力積極生活的熱情狀态。這是我一直認同的一種生命态度。他說:

“主動積極地生活和學習是人類幸福的出發點和歸屬地。”

“每個人的精神都是一種人格、一種特質,一種勇氣。”

“人一輩子有兩件大事要做:一是盡量去享受生命的美好;二是成就一番事業,獲得做人的尊嚴。”

“對生命的熱愛、對社會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這叫真正的心情。”

“有的時候,我們的心能夠走多遠,我們的腳就能夠走多遠。”

“你在尋找的不僅僅是現實生活中的那點東西,你還在尋找着你心靈中所缺少的那點東西。心靈中所缺少的那點東西往往是永遠不可能用其他東西來彌補的,隻能用你永不停止的腳步,以及對每一天生活的感受來彌補。”

“我也終于發現,一個人的成長有兩個條件:一是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另一個條件就是生命的熱情永不熄滅,不管你是多麼卑微,内心的種子一定要向往天空,要盡力伸展自己的枝葉去觸摸藍天,去追逐天空的雲彩。”

“隻有經過努力得到的東西才是彌足珍貴的東西,也隻有通過努力得到的收獲才會使人産生較為長久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

當一次次讀到這樣的文字時,我覺得自己有必要跳出舒适區去迎接生命的未知與挑戰。而我也知道讀書需要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于是本周我:

認真、專注、高效地完成單位的工作;

改變英語的學習方式,從泛聽泛讀到精讀精學、做筆記,同時報了“21天英語演講”課程來督促自己養成精學精練的習慣;

參加zumba健身舞蹈的第二期基本功訓練營,去精進自己對它的感受力與表達力;連續十來天每天上課、練習,錄視頻作業,又遇到複雜需要時時調動核心的舞步,渾身肌肉開始酸疼,身體感覺疲憊,心裡開始有點不耐煩了。即使如此,既然選擇了刻意練習走出舒服區,休息調整好,忍着心裡的小情緒,接着練習。當自己一遍遍反複跟着視頻裡的動作練習難點慢慢覺得順溜些時,當跟着音樂練習感覺動作更有節奏感時,愉快的感覺又慢慢回來了。

接受寫作社1900邀請,做“第一小組”的群主。原來我對于自己的自我認知是“不喜歡也不擅長做組織者”。所以當面對邀請時,我是有猶豫的。但轉念一想,還是試着跳出“隻願意做積極的參與者”的舒适區,去面對、迎接未知吧!我知道自己肯定不是一個最優秀的寫作者,但我猜想1900選擇我,可能是因為“認真” “真誠” “友善”……這些我們共同認同的精神特質。因為這種認可與信任,我願意調整我的時間精力安排,跳出舒适區,去與寫作社的朋友們共練精神瑜伽,共赴心靈之旅。去“解放自己的情感,同時獲得通向幸福和自由的路徑。”

我喜歡老俞的故事與文字中表達的如是的實幹精神:“定目标,沉住氣,悄悄幹” “我們拼的是耐力,拼的是專注,拼的是持久”…… 所以我打算無論是工作、還是自身的學習、興趣,都要有目标,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區,專注地、耐心地沉住氣地行動,相信收獲會一點點地在未來體現。

2020年度第11本《在人生的更高處相見》(俞敏洪)第12本《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俞敏洪)喜歡程度*****


13. 《人生海海》麥家

通過主角“上校”傳奇又曲折的人生故事,真切感受時代對人生命運的影響。從書中走出,會覺得幸運:生活在現在的時代,個人有更多把握自己命運的機會。

通過父親、爺爺的秘密,感受人性的複雜與真實。

通過“我”和前妻的經曆覺得:苦難如裝在瓶中的黃河水,苦難之黃沙會慢慢沉澱在瓶底。清澈之水會逐漸浮出瓶上,讓人依然在現世中頑強地勇敢地活着。

人生海海:人生複雜多變,像海一樣寬廣。好好活着才是勇敢。

《人生海海》麥家 2020年度第13本 喜歡程度*****


14.《百年孤獨》【哥倫比亞】馬爾克斯

曆時兩周終于把《百年孤獨》讀完了,這是今年讀得最慢最艱難的一本書。

之所以讀它,是因為太有名了,記得以前背外國文學史時有它;同學朋友圈分享時有它還看見曾經的語文老師為此點贊;有人非常喜歡有人卻說難以讀下去……于是帶着好奇我啃了兩周的骨頭。也許和這兩周事多心不定也有關,每天隻能讀一點,直到今天看到故事的結尾時,感覺精彩又長籲一口氣,終于讀完了。

讀的艱難與他們又長又複雜幾代人反複出現的名字有關——中間因此去看書的介紹,發現他們反複出現的幾個名字是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的,根據特點大概去看就好了,也不管他/她到底是第幾代。如群主建議,“囫囵吞棗”地讀。

也許我是一個習慣了現實主義作品的讀者?對于有這種瑰麗奇幻想象力的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還有些不适應,還未能領悟到其中吸引人的魅力。也許以後有不同閱曆和經曆後再讀讀,感受會不一樣。

中間去看過幾篇别人寫的書評,印象深的是說就他們的孤獨感來自于不懂得如何去愛。感覺:孤獨與愛,是人類的一個永恒話題。

《百年孤獨》2020年度第14本 喜歡程度****


15. 《教育的情調》【加】馬克斯 範梅南 李樹英

當我向有人文情懷的同學表達“希望教育更溫度和個性化時”,她向我推薦了這本《教育的情調》。這本書也在區閱讀工程的書目單裡見過,于是我立即買了回來。一聽書名,就很喜歡,果然不似印象中的教育學的書籍那麼嚴肅地一闆一眼,讀起來很親切。

“這是一本爸爸媽媽,校長老師們都應該讀的書。一個個真實的兒童故事,如此似曾相識……當教育者用敏銳的觸覺,在關鍵事件、關鍵細節中,傾聽,觀察、用同理心感受兒童,小步子跟進,讓教育學的過程始終是‘生命在場的’,用積極心理學去關照兒童的‘秘密空間’,其過程就會變成教育的情調。兒童的成長就在‘情調’的導引中實現了,一個個的‘調調’,就優美地組合成了婉轉悠遠的人生河流。”

讀的過程,我體驗的角色不僅是作為學校的教育者,更多的還在體驗如何做父母與孩子溝通,如何作為人與他人保持一個彼此都舒服的距離溝通。思考如何将“敏感而機智”體現在各種生活情境中,當然,我覺得這是一門長久甚至是一生需要修煉的功課。如書中所言“教育機智雖然不是簡單的情感或可以學習的習慣,但它可以通過更為複雜深奧的人性的成長,發展和教育過程而形成的。”

“中文版的《教育的情調》連序言和後記僅僅182頁,卻是一本厚重的大書,因為它蘊含着人的生命,輻射着人的溫度,散發着人的氣息,激蕩着人的情感,燃燒着人的思想。” 的确,是因為書中的這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底色吸引着我,感受着與現實教育生活中不一樣的色調。

在我十來年的教育經曆中,有因“榮譽稱号”“公開課、論文獲獎”等帶來的成就感,但感覺這種成就感隻能待那麼一段時間,是一種外在的安全感。而我相信,人與人之間因為愛的傳遞帶來的溫暖與力量,會在彼此心中持久地更加長久。用“心”來看“教育”,這是我想去的方向。

很久沒有興趣去主動讀教育類的書籍了,一直在心理學和文學類的書籍裡徜徉。但這本無意中搜到的《緻教師》卻很吸引我。這兩天幾乎一口氣讀完,讀時感覺真的很解渴也很有觸動,作者在回答和描述我在現實教育工作中遇到的許多浮在冰山上和冰山下的問題和困惑,他真誠地描述和回答了教師群體的這些真問題。

讀它,感覺是在重塑對這份職業的認同感與熱情。

喜歡這本書,也和現階段自己的狀态有關。寫作社有位夥伴在文章中說他在“從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到關注自我的一個過程”,我說我經曆過他的這個心路曆程,但是不一樣的是我現在好像在再次出發,去尋找自我與世界連接的價值。覺得自我的價值不僅是自己過得好,還有對他人的一種溫暖與力量的傳達,而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影響力。

坦誠地說,有一段時間,學校教育的現實與現狀讓我把工作隻當做工作,雖然也認真地做事,但并沒有用心,我覺得很難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于是,我把幸福感寄托對愛好的追求;但,工作畢竟占據了我們人生那麼多的時間,現在覺得,在工作中尋求幸福感成為了自身尋求幸福生活的一種需要。

《教育的情調》(馬克斯範梅南 李樹英)2020年度16本 喜歡程度:5星


16.《緻教師》朱永新

而讀這本朱永新《緻教師》就很契合目前的這種心理需求,“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主張就契合了目前的心理訴求。

現實的功利的教育肯定是會長期存在的,作為教師和家長雙重身份,有時候也會因它而焦慮。也許在現實中追求理想主義才是一種成熟的态度,戴着鐐铐去跳舞,去關注自己能做的事,能改變的事。希望通過行動和努力,讓身邊的教育更加平和一些,更溫暖一些,更個性化一些。

書中提到專業發展的三個途徑前兩個是閱讀和寫作,感覺和現在在閑暇做的事情方式還挺契合的,隻是以後的閱讀會更廣泛些,也會去讀一些感興趣的教育類的書籍。

整本書讀下來,印象最深的是,做教育的人要有理想主義,具有詩人情懷,去挖掘生活中詩意的内涵的美。

而每位自身活出并傳遞這種詩意美好的人,就是一位好教師。

《緻教師》(朱永新)2020年度15本 喜歡程度*****


17.《查令十字街84号》【美】海蓮 漢芙

“《查令十字街84号》這本被全球人深深鐘愛的書,記錄了紐約女作家海蓮和一家倫敦舊書店的書商弗蘭克之間的書緣情緣。雙方二十年間始終未曾謀面,相隔萬裡,深厚情意卻能莫逆于心。無論是平淡生活中的讨書買書論書,還是書信中所蘊藏的難以言明的情感,都給人以強烈的溫暖和信任。這本書既表現了海蓮對書的激情之愛,也反映了她對弗蘭克的精神之愛。海蓮的執著、風趣、體貼、率真,跳躍于一封封書信的字裡行間,使閱讀成為一種愉悅而柔軟的經曆……”這是豆瓣中對該書的介紹。

薄薄一本,很快讀完。中間刻意讓自己停下來,慢慢回味。因為讀它,需要慢下來,好好體味,體味閱讀之趣,體味一封封書信往來的慢之美,體味這種隔着距離的閱讀,書寫如何作為橋梁溝通着彼此的心靈。

有人說他們之間沒有愛情,但我喜歡最後書評中的這段話“我想,當愛情以另一種方式展現鋪陳時,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譯成了一種更好的語言。上帝派來的那幾個譯者,名叫機緣,名叫責任,名叫慰籍,名叫沉默。還有一位,名叫懷念。”

《查令十字街84号》【美】海蓮*漢芙 2020年度17本 喜歡程度*****


18.《耶路撒冷》徐則臣

讀一本書,就如同與一位朋友相遇,告别時想留點紀念。有的書,會情不自禁地觸動内心,有的書則像隔了層窗,讀它似乎在讀一個别人的世界,讀這本徐則臣的《耶路撒冷》就有這種感覺。讀它是因為《遇見美好讀書單》裡有他的三本書,徐的書或多或少都與我的第二故鄉北京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吸引我,而這本是我在kindle中能夠找到的一本,介紹中說它是70年後的心靈史,于是決定讀它。

讀它的過程,也頗考驗我的耐心,算是本年度耐着性子讀完的第二本書,雖是小說,但卻似散文般的行文,有大量的回憶與抒情,讀到50%時有點想放棄,但我愛堅持的性格鼓勵着我還是接着讀完吧,不要半途而廢,今日讀完後去看書評,發現不少讀者也有這種冗長的感覺。不過看到中後段時,又有了繼續想讀的興趣,于是今日跳過不着急做的工作,終于把它讀完了。

讀時一直好奇書名為什麼叫《耶路撒冷》?男主人公初平陽到底最後是否到達了耶路撒冷嗎?讀完後我的理解是耶路撒冷是他心靈世界的一個想去的地方,一個純粹的可以贖罪的淨土,但我又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因為“童年夥伴自殺時自己由于害怕沒有及時呼救而影響了最佳搶救時間”的負罪感,選擇遠赴耶路撒冷去尋求心安?當時的他還是個小孩子,因為害怕而驚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有時候人的内心是不是給自己背負了過多的十字枷鎖?

整個故事讀下來我也覺得有些壓抑,故事中穿插着許多男主角初平陽作為北大社會學博士寫的專欄文章——寫關于70後對愛情、婚姻、故鄉、生活、精神世界等方面的故事。我覺得正如豆瓣書評中有人所說,雖然他力求通過故事寫社會現象,但書中的感受、經曆、體會還是挺私人化的,我感覺它的文字深沉、悲涼、通透中透露着些許期望。

記得季羨林在他的随筆中講讀書時說:好書是給予人讀後有積極、信心、樂觀等正面的價值。有時候我在想,讀這樣有些壓抑的文字的價值是什麼?是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仍然珍惜熱愛自己現在的生活嗎?

《耶路撒冷》徐則臣 2020年度第18本 喜歡程度****


19.《閱•己》若衫

《閱•己》的作者若衫,不是一位有名的作者,這本也是她的處女作,但我讀着同在北京的同齡女性的文字,卻覺得那麼親切,貼心。在自序中她說,在國外學新聞的她放棄了曾經的記者和獵頭公司的工作,而選擇做了心理咨詢師和寫作者——隻因為追尋了内心的聲音。因為她慢慢發現:“我愛的是文字本身的美感,是文字發自内心自然流淌的感覺。”“願餘生能夠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這樣的勇氣和行動力讓我欣賞與佩服。

全書從自我、關系、成長三個方面,從一個個身邊人的案例故事講述,她的感受與思考。語言真誠、細膩、樂觀,貼近生活與内心。讀罷後,還願意重讀、重溫書中喜歡的文字。

有的語言讀着舒服有共鳴:

既然要看更多的風景,既然那麼執着想把内心的期許變為現實,便隻能帶着焦慮、孤獨與勇氣上路。做想做的事情,成為想成為的人,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種求索、這份折騰,是讀懂自己最真切的方式。而我們,隻有讀懂自己,才能找到自己。

“如何度過一個人的時光,決定了你生命的質感”:

一個人隻有真正發自内心、為自己去做事情,才是你生活最本來的樣子。也真是你做的這些事,真正決定了你是誰。你去讀書,生命把“腹有詩書氣自華”給你;你去健身,生命把健美的的體魄給你(我補充兩個詞:活力、熱情)……你去探險,生命把未知的美好給你。

“一個人”愛它的人将它理解為“獨處”,絢爛豐滿。但更多不愛它的人,将它理解為“孤獨”,寂寞難耐。

“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靈的空間,才能有容納他人的空間;我們必定是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與衆人分享。(蔣勳《品味四講》)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隻要花一點時間,你一定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種。重要的是,你要耐得住寂寞,允許自己去找,而不是急急地抓住某個人,某件事,迅速逃離……心之所向,必須自己花時間去尋得……屬于一個人的時光,就會是一幅構圖得當的畫作,你也好,與你聯結的人也好,各自舒适相宜。

這些文字都與勇敢地做自己,安然地獨處有關,讓人心安中又有一種力量,在閱讀中能體驗到歲月靜美的感覺。

有的語言,與之前的想法有差異,給我啟發:

“愛并非尋找或分辨與自己相似的人,也并非接納喜歡自己的人,不是用愛來填補兩個人的差異,也不是用愛将一方拉向另一方,為兩者的差異而喜悅,才是愛的真谛”(尼采)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在愛的世界裡,最好的付出是你的快樂。

PS:下周開始去學校培訓做複課上班準備了,所以寫這篇讀後也紀念下這段在家有較充裕讀書的時光吧!

《閱•己》若衫 2020年度第19本  喜歡程度:*****


20.《品味四講》蔣勳

“快不一定是美,有時候慢下來才是美。一種緩慢的心情,一種跟物質慢慢接觸的情感,才有可能變成我們自己重新在生活中找回美的一種态度。” 所以這段時間,讀書很慢,慢慢讀,慢慢品,在生活中慢慢感受,至始至終覺得,讀書不是目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一種生活方式。

蔣勳的《品味四講》是一本關于生活美學的書,在慢悠悠讀過後,将喜歡的文字整理了一遍。喜歡蔣勳的文字,溫潤如玉,如溫煦的陽光,醇香的咖啡,微醺的爵士樂,沁人心脾。

關于生活美學

生活美學是從衣、食、住、行中體現出來的。

美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從容,美應該是生命中的一種悠閑,美應該是生命的一種豁達。

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發現無所不在的美。這是生活美學的起點。

吃之生活美學

生活美學其實是呼喚我們對于人最基本的一個尊重,回來做自己,回來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例如做食物)

人世間的美是一種平衡,也是一種和諧。

在生活美學裡,美是你學會了互相搭配。就像合唱團裡的高音、中音、低音三部合唱,相異的曲調最後形成所謂的和諧。

吃辣的民族,吃辣地區的人民,好像真的是講話聲音很大聲,聲洪氣壯,個性也非常豪邁直爽,你會發現味覺的美學是跟個性息息相關的。

美學在食物裡最容易表現出來,就是因為一桌子的菜肴中間,從前餐到甜點,其實就像一個人生的搭配。

生活美學其實是安慰我們自己,鼓勵我們自己的一個最重要的方法。

在料理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曆史、不同的民族,提供給我們最精彩的味覺的美學,從品嘗食物開始,建立起自己對生活周遭所有點點滴滴小事物的注意。

衣之生活美學

什麼叫美,有自己獨特的品味才叫美。

在談衣服文化的時候,一直希望朋友們可以了解到,每天換新衣服,是一種快樂;可是不要忘記留着幾件你非常珍貴的衣服,那是另外一種快樂。美的快樂,很難用純粹的物質來做衡量,就給自已另外一種不同的、懷舊的快樂吧!我們既要了解自己的身體,也該了解自己的個性,所以服裝最能夠反映從生理到心理的全部過程。

住之生活美學

“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房子不等于家,房子是一個硬件,必須有人去關心,去經營、去布置過、這才叫做家。

那個“窩”的感覺,有親切感和安全感。你可以窩在那邊,讀你喜歡的書,聽你喜歡的音樂,那種開心就是你有一個熟悉的環境。

行之生活美學

如果從誕生到死亡是一條高速公路,那麼我甯可另辟蹊徑。人生隻有一次,我為何要那麼快走完全部的路程,我覺得可以慢慢走,每一段過程,每一份,每一秒,都可以停下來做一點觀看,做一點欣賞。

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個速度不斷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與緩慢之間有平衡感的生命。

給自己一個窗口

如果給自己一個窗口,其實是給自己一個悠閑的可能,有一個空間你可以眺望,你可以在那邊看着日出日落,看着潮水的上形與退去,你會感覺到生命與大自然有許許多多的對話。我覺得生活美學的重點是,你甚至不一定要離開家,不一定每天去趕音樂會、趕畫廊的展覽、趕藝術表演。美在于點滴的生活裡。

蔣勳《品味四講》2020年度第20本 喜歡程度:*****


在這特殊的2020裡,因為疫情被再度困在家裡,還好有讀書聊以慰藉,可以以文字為伴;通過整理,發現2020這半年沒有虛度,一點一滴,文字為證,身心在路上。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