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顯微鏡下的大明》2

三、《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幹院律政風雲》講述的是羅氏後人與楊幹院僧人的一場就羅氏祖墳歸屬問題的官司。

晚唐年間,兩個羅姓人氏為躲避戰亂,帶領族人定居呈坎,其中一人死後墓地就在呈坎鎮附近一處依山傍水之地。或許是祖墳風水好,羅氏一族很興旺。到了南宋時期,羅氏後人為了對墓地更好地照顧,提議在祖墳外圍建一座禅院,割出部分田産作為寺産,這樣祖墳既可以得到僧人的就近看護和修葺,又有寺内香火不斷,更可以烘托陰德。

事情很順利,其他地方一座名為楊幹禅院的寺院全部遷移了過來,因此地也叫楊幹,故禅院仍舊叫做楊幹禅院。從此之後,羅氏祖墳旁邊多了一個禅院,羅氏年年祭拜,僧人們日日誦經,寺院發展很好,羅氏祖墳也很好。羅氏成為呈坎的大族,楊幹禅院成為呈坎有名的禅院。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由于羅氏族人對祖墳疏于照料,來的人越來越少,而楊幹院卻是香火不決,但是寺内風氣卻越來越不好。直到一個為逃避稅務的叫做法椿的和尚作了主持。

在一次寺廟的修繕之後,他們把廢瓦礫堆在了羅氏祖墳上,至此,羅氏與楊幹院的矛盾一發不可收拾,雙方各顯神通,你來我往。羅氏狀告楊幹院未盡職責,風氣日下,楊幹院狀告羅氏在楊幹院内修葺假墳,侵占楊幹院地盤。

後續的發展讓我覺得那個時代的官司是有錢人才能打得起的官司,說的一點兒不假,雙方為了打赢官司花銀無數,上至官府,下至做僞證的人,誰找的後台硬,誰就能赢,雙方你赢我輸,我輸你赢,不輸不赢,經過了八年抗戰,最後因為最大領導嘉靖皇帝身世的特殊性,羅氏勝訴,羅氏的祖墳保住了,楊幹院也照常是楊幹院,法椿等人雖然被判,但是也通過銀錢逃避了刑罰。

四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講的是明朝的戶籍登記制度。

建國初期,太祖朱元璋下令普查全國人口、田産、職業等等,建立統一的戶籍檔案,稱為黃冊,并建立了專門存放黃冊的地方,在後湖的湖中央。黃冊的建立,使得天下變得透明,不僅限制了百姓不能随便走出居住地,而且限制了人們幾輩的職業,分了民戶、軍戶、商戶、匠戶,“各司其職”。

黃冊每十年更新一次,随着朝代的發展,人口越來越多,黃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管理也越來越難。關鍵是國家并沒有給這項事務分配資金,用現在的話說,是“義務勞動”,且需要自己投入費用。負責看管晾曬的人們在後湖,不能生火,沒有娛樂,缺醫少藥,生病了也得到期有船過去了,才能醫治。出了問題,懲罰還特别嚴重。再借用一句現在的話,就是又想要馬兒跑得快,又不給馬兒草。久而久之,怎麼可能不出問題。

黃冊就是大明政治的一個晴雨表。黃冊本身的質量和數量足以反映政治是否清明、國力是否上升、對基層的控制是否有效。

後來,黃冊的數量不斷增加,黃冊的質量卻逐年下降,黃冊信息開始作假,有錢有權的越來越有,無錢無權的越來越無,甚至于黃冊用料都開始敷衍,再到後來成為官員們斂财的一個“機構”,再到後來,随着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祯自缢身亡,曆代累計多達一百七十九萬七千冊的黃冊與明王朝一起承受毀滅的宿命。

這是一幕極具象征意味的畫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黃冊,在風雨飄搖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紙屑飛舞于後湖之上,萬億大明子民的戶籍化為甲胄和火器,以毀滅自己的方式,試圖成為挽救這個王朝的最後希望。

在之後的歲月裡,幸存下來的黃冊也如時代的發展一樣,經曆了無數的風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家檔案局于1958年對這一千七百麻袋展開了清理工作,最後挑出三百麻袋具有史學價值的資料,其中有三千件明代的文牍檔案,收藏于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至今。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