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才是真正能夠讓你做成一件事的方法!

很多人會分享怎麼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傳統的或者大部分人的方法就是:首先,你要設立一個目标,目标要明确、可量化,要遵循SMART原則,然後再将目标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标,先實現一個小目标,再實現下一個小目标,就這樣拾級而上就可以了。比如,我想讀書。那麼先設立一個可以量化的目标,一年讀50本書,再對它進行拆解,大約是1個星期讀一本書,然後每個星期照着這個目标去完成就可以了。這樣看起來似乎非常合理,但是有用嗎?很多時候,這個方法是沒有什麼用的,因為它并沒有真正的幫你解決問題,而是簡單的把問題簡單粗暴的“降維”了,給你一種我能解決問題的錯覺而已。什麼意思呢?: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完成“讀了多少本書”的成就嗎?不是的,讀書是為了求知,而不是為了湊數量。但是這種方法,就會告訴你:數量等于目的。“求知”是一個很模糊的東西,不好定義,我們把它量化,你隻要讀50本書,就行了。這會導緻什麼結果呢?你很可能隻是囫囵吞棗,把一本書翻完,但卻并沒有真正地吃透它、理解它、内化它,這就是一種降維。

...

那麼什麼才是更好的做成一件事的方法呢?先分享一個例子:創業。很多人對創業有一個誤解,覺得要創業得有一大筆錢,然後組建一個團隊,完善的供應鍊,然後埋頭開發一個産品,把它賣出去再投入生産等等。實際上大多數成功的創業都不是這樣的,大多數創業的模式是,一個人先發現了某個需求,想辦法滿足它,掙到第一桶金之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擴充團隊,引進資源。慢慢的從一個人到兩三個人,再到十幾個人……簡而言之:一家公司,很多時候并不是從零開始憑空出現的,而是先有一個極其簡單的系統,跑順了,再在它的基礎上不斷去完善、改進。它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優化出來的,你能否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最簡單的模式,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優化,最終讓它變成你想要的樣子。具體有什麼方法呢?

一、系統優化法

首先,設定框架。先從整體的視角去理解,比如,在你學習如何使用一個新工具的時候,可以看下這個工具跟你之前所使用的工具有什麼區别?它的設計思路是什麼?它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誕生的?它的優缺點是什麼?有哪些主要功能?内在的邏輯和結構是什麼?等等。先對它的整體結構,擁有一個大緻的框架。然後,建立系統。用這個工具的其中某一個功能來解決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問題,替換掉舊的解決方式,這個就構成了一個簡單的系統。最後,優化完善。當你已經完全掌握了這項功能的時候,就不需要刻意的去學習了,這時候再拎出一個新的功能添加到系統裡,直到熟練掌握。簡而言之,也就是三步:先建立框架,再設計一個最簡單的系統,最後不斷去優化它,直到實現想要的願景。

...

二、眼高手低法

什麼意思呢?一方面,你需要有一個大的框架,來指導你的方向和思路,這是“眼高”;另一方面,你需要先建立一個最簡單的流程,先把它跑順,再對它進行優化、完善,一步步實現你最終想要的樣子,這是“手低”。真正有效的改變是什麼樣的?它永遠是漸變,而不是突變。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把自己看作一個系統。你身上的每一個特征、因素、性格,都是構成你這個系統的有機組成要素。接納它們的存在,去直面和理解它們。然後,從中去尋找薄弱點和瓶頸,給它們施加相應的力,讓整個系統慢慢地作出調整,向着你所期望的方向運轉。你學到的知識,不要想着立刻能全部消化、用起來,而是先拎出一個方法,去生活中找場景、找問題、找需求,有意識地應用這個方法,把問題解決,再去體會新方法和舊方法之間的區别,感受它帶給你的反饋。像這樣,一次次練習,直到把一個方法掌握内化了,再拎出另一個方法,以此類推。所以,一個更好的模式是這樣:我知道我想要的結果是什麼樣的,也知道現在跟它之間有很大的差距,但不要緊。我先試着調整我現在的狀态,讓它朝着想要的結果前進一步。設定框架,而非設定目标;優化流程,而非堅持行動。這才是更全面提升自己、把事情做好的方式。

...

三、把改變的框架融入你的生活

以第一個讀書的例子來說,傳統的思路是今年要讀多少本書,做多少筆記……不是說做這些事情不好,而是如果隻停留在對這些數字的追逐上,其實意義不大。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首先設立一個“框架”:我想通過閱讀,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我希望了解哪些領域?我期望在這些領域上面達到什麼水準?這些領域之間有什麼關系?它們的學習路徑、脈絡和基本框架分别是什麼?先搭建框架,後面再往框架裡填充東西,才會事半功倍。然後,專注于設計一個最簡單的“閱讀系統”。比如:可以先嘗試一下,每天下班後讀1個小時的書,再試着把讀到的内容做成知識卡片、寫成短文。就這樣先嘗試一周,看看效果。一周後,對這種閱讀學習方式進行複盤和檢查,這些内容我真的吃透了嗎?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幫助我去思考嗎?它距離我“了解這個領域”還有多遠?是否需要再進行調整?如果有需要就對這個閱讀系統進行微調,直到我覺得我已經完全适應了這種模式,已經使它融入了我的生活,并且每一天的收獲也令我滿意,那麼,就可以再從其他的方面去思考微調。你會發現:框架本身并不會限制這個系統的形态,它完全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也就是說,它處于這個框架的範圍内,不斷地接受我們給它營造的環境,給它澆水灌溉,讓它自由生長,演化、“生成”出不同的模式。

...

四、從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開始

理解了這一點,很多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好的習慣,一定不是憑空生成、刻意堅持的。而是先采取最小必要性步驟,整體地改善自己的行為模式,等到适應了,再推動一步,改善,再适應……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接近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一旦你的生活模式發生改變了,新的習慣也就不需要堅持了,它就會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限制我們的,很多時候不是懶,不是拖延,不是缺乏行動力,而是我們整個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念本身。隻有從生活模式入手,一步步去推動它,去獲得反饋,進行微調,才能更好地驅動我們的行為和改變。我們要追求的,永遠不是自律,而是自驅。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