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高閱讀速度,必須做一個會跳讀的“投機分子”

從我們上小學開始,語文課本上每一課後面都會有一個要求叫做背誦全文。可能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們不知不覺形成了一種讀書就要把一本書記下來的思維。

帶着這個思維,我們整個閱讀的速度就會很慢。世間的好書千千萬,如果不改變閱讀速度,我們将失去和好書交流的機會。

日本自由撰稿人印南敦史在《快速閱讀術》中提出了一個流水式閱讀的概念。

流水式閱讀與企圖把一本書裝進腦袋的存儲式閱讀是相對的,它倡導應該像聽音樂一樣讀一本書。

既然要像聽音樂一樣閱讀,首先我們的閱讀态度就不能一本正經,應該盡量放輕松,不要給閱讀這件事加入太多承載的重量,否則很難堅持下去,因為人的本能就是避重就輕的。

其次,應該要把閱讀融入日常生活,變成一種習慣,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平常,但是卻又離不開的事情。流水式閱讀就是找到一本書的精華并記住,積少成多,進而找到它們之間聯系形成知識體系。

找到“精華”,就意味着書中非精華的部分我們可以不用花費那麼多時間。所以作者認為,實現流水式閱讀必須用“跳讀”的方式來完成。跳讀的意思就是有選擇性的閱讀,值得讀的地方讀,不值得讀的地方跳過不讀。

跳讀的大緻流程是這樣的:通過目錄裡的小标題篩選出哪些可以跳過、哪些需要閱讀的章節,然後在需要閱讀的章節裡再去篩選可以跳讀的内容。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判斷是否要跳讀的三個标志:

1.作者的自述

特别是商務類和實用性的書籍,作者會用自己的經曆現身說法,這樣能夠區分開書籍與其他同類書籍的差異,也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而掏錢購買。

這部分内容建議可以跳讀。

2.作為理論支撐的特殊事例和經曆

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或觀點,作者一般會舉例子作為佐證。論證的順序一般是理論-事例-理論(總結),因此我們不看事例,對于理論的理解也是沒有影響的。

所以,當遇到例子的時候可以選擇跳過不讀。

3.表達期待和危機情緒的段落

作者認為這部分内容很多是為了煽情,沒有什麼實質性意義,所以也是可以跳讀的。

通過這三個标志,我們就可以輕松地篩選出我們需要跳讀的内容了。這個方法讓我們把一本厚厚的書變薄了,總的閱讀時間也會相應減少,進而提高了我們的閱讀速度。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