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自覺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隻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孔子創立儒家思想,其思想核心就是“仁”。如果非要對“仁”做一個解釋,它是一個道德範疇,而不是标準。就像是“仁”是一個圈,在這個圈裡的詞語有: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本篇是孔子的言論,他指出“仁”是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這種認識的基礎,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這裡,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

當然,孔子的言論聽起來令人不可思議。因為道德修養本身就是一生的課程,有誰能在主觀能動性上堅持做事原則,不犯錯誤呢?

就像其他篇目中提到的“獨處”一樣。有外界的約束我們能規範自己的行為;但當獨處的時候,我們就會放松,“為所欲為”。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例如熬夜看書、熬夜追劇、熬夜刷簡書……

首先我們承認孔子提出來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人隻有在願意做某件事的時候,這件事的做事效率才能夠大大提高。學習中,把别人說的“你要學”變成我們自己說的“我要學”;生活中,規範自己的行為,制定計劃,逐步實施。

但總是覺得這是一種太過理想的生活,凡人做不到。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在約束自己方面,難免會放松心軟,甚至控制不住自己。

孔子在其他篇目中也提到他離“仁”還有很遠。 這是他自己謙虛的說法,也是他追求進步的表現。但他作為一位老師,對同學們提出嚴格的要求是應該的。想到這裡就理解了他強調學生修養道德的理論。

文中提到了“我欲仁,斯仁至矣”,是孔子自信的表現,也是為了強調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經常在簡友的文章中看到大家做計劃,做約定。凡事沒有堅持下去的,都敗在“懶惰”之上。可見論語當中的觀點對現實行動是有實際操作意義的。

希望我們在約束自我行為上,可以做一個主觀能動性的發起者和行動者。有目标,有行動,有錯誤,有改正。約束自我,成就自我。

讀《論語》,長智慧,修大德!

...

聖人孔子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