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十一)告子上篇2——仁義禮智①:原文注釋2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xīng),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纣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①,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铄(shuò)我也③,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xǐ)④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⑤:‘天生蒸民⑥,有物有則。民之秉夷⑦,好是懿德⑧。’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譯文】

公都子說:“告子說:‘人性沒有善,也沒有不善。’有人說:‘人性可以變得善,也可以變得不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統治時,百姓就喜歡善行;周幽王、周厲王統治時,百姓就喜歡暴行。’還有人說:‘有些人生性是善的,有些人生性是不善的;所以,以堯為君主,卻有象這樣的百姓;以瞽瞍為父親,卻有舜這樣的兒子;以商纣為侄兒,還以他為君主,卻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的賢人。’現在您說‘性善’,那麼,這些說法都錯了嗎?”

孟子說:“順着人性的真實狀态,就可以做到善,這便是我所謂的性善。至于有人做出不善的事,那不是天生資質的過錯。憐憫心,每個人都有;羞恥心,每個人都有;恭敬心,每個人都有;是非心每個人都有。憐憫心屬于仁,羞恥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仁、義、禮、智,不是由外界加給我的,而是我本來就具備的,隻是沒有去省思罷了。所以說:‘尋求就會獲得它們,放棄就會失去它們。’人與人相比,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的,就是因為差的人不能充分實現天生的資質啊。《詩經·大雅·烝民》上說:‘天生育衆多百姓,有事物就有法則。百姓保持常性,所以愛好美德。’孔子說:‘這篇詩的作者,很懂得道理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則;百姓保持了常性,所以就會愛好美德。’”

【注】

①乃若:朱熹《孟子集注》認為是“發語辭”,焦循《正義》認為是“轉語”。接近白話文中的“至于”。“情”是“實”,指人的真實而言。

②才:此處的“才”和前文的“情”都指天生的資質。

③铄:從外部給予、授予。

④蓰(xǐ):五倍。

⑤“詩曰”以下四句:出自《詩經·大雅·烝民》,這是首贊美周宣王的詩。

⑥蒸,《詩經》裡寫作“烝”,《毛傳》解釋為“衆”。

⑦秉,執。夷,平,常道。

⑧懿,美好的。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