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楞嚴經》經名大義
(第四段)
《楞嚴經》的全名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在七種立題中,屬“人”“法”“喻”立題。大佛頂是“比喻”、如來和菩薩是“人”、<密因>和《楞嚴經》是“法”。在五重玄義裡對經名的解釋是:“大”、盡虛空遍法界算是“大”。但這裡說的“大”是比虛空法界還要“大”,是能容能生虛空法界的“大”,此名“真大”,這“真大”指的是“法身大”,就是佛在本經中所闡釋的:“當知虛空,生汝心内,猶如片雲,點太清裡。”這個能生虛空宇宙的“大”,就是我們要認識的法身、就是我們的真心。
“佛頂”是佛頭頂肉髻、梵名烏瑟膩沙。為尊貴之相,是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佛頂能放百千大光明,能顯百千萬億化身佛,二乘菩薩也看不見佛頂,故有微妙難測、妙用無盡之義。這大佛頂三字已具足了五重玄義中的“體、相、用”三義。“大”為心體、“佛”為相、“頂”現光明和化身是用。
經名“如來密因”:是說本經是一部從凡夫修成無上正等正覺的秘密經典,這個秘密就是諸法緣起阿賴耶識,是外道不可得、不能破解的,故稱“如來密因”,唯有如來正信弟子方能得之。
經名“修證了義”:是指本經是大乘究竟經典。佛經文字浩瀚無垠、其義博大精深。佛經的表達方式與陳述内容,千差萬别,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引、沒有适當的方法,僅憑自己的智慧去抉擇,就無法全面通達、深入理解,甚至很多時候會遇到問題,分不清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就容易走錯路。《楞嚴經》集“教、理、行、證”于一體,以五十七次第法入佛妙覺,若能按本經依教奉行,可達修行證悟之根本了義。
經名“諸菩薩”:“諸”是很多的意思、“諸菩薩”指很多的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薩埵”意譯作“道衆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衆生。”意為求大覺大悟的人。“菩提”義為“覺、智、道”;“薩埵”意為衆生、有情。菩薩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六道衆生。修諸波羅蜜行,是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此名菩薩。
經名“萬行”:是指菩薩所有的修行,重點歸納為“四攝六度”。“四攝法”出自《法界次第》,指修菩薩行者度人的四種方法。攝即攝受,菩薩想化導衆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衆生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四攝即:
1、布施攝:菩薩以财、法二種布施攝衆生。如果衆生樂于财、即以财施攝之;如果衆生樂于法、即以法施攝之。衆生得此二施利益,就會生歡喜心,樂于受教,皈依真理,故名布施攝。
2、愛語攝:菩薩随順衆生根性,善言撫慰,則一切衆生樂聞善言,因而生歡喜心,樂于受教,皈依真理,故名愛語攝。
3、利行攝:菩薩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衆生,衆人因而生歡喜心,樂于受教,皈依真理,故名利行攝。
4、同事攝:菩薩以法眼明見衆生根性,随其所樂,分别示現親人朋友同事等身份,使其各沾利益,因而生歡喜心,樂于受教,皈依真理,故名同事攝。
“六度”是菩薩修成佛道的六種德行,即:
1、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無畏施等三種,能治悭貪吝啬,除滅貧窮。财施就是以金錢财物施予他人,令其脫貧離困,心生喜悅;法施就是以佛法施予他人,令其解脫生死煩惱;無畏施就是不殺生吃肉,随緣救護一切衆生,令其脫離恐怖不生畏懼。
2、持戒:戒律在三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離開戒律是沒有一人能得度的,所以一切學佛人在行為上都必須要以戒律為标準、在思想上要以經藏為标準。這樣才不會違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戒律精神
3、忍辱:忍辱次第有三種境界,即: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另外還有十法忍。音響忍是功夫忍、柔順忍是性德忍、無生法忍是功德忍,十法忍是智慧忍。于法生相、于相有煩惱,忍煩惱不毀于戒,是為音響忍。于法生相,雖于相生執著而不生煩惱,其心安和,是為柔順忍。得柔順忍須具“四等心”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再得五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具足四等心和這五神通後,勤修六度萬行,即可到達柔順忍。而“無生法忍”則須在大乘見道位上方可見。
4、精進:堅定不移的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毫不懈怠。
5、禅定:禅定又名三昧。有念佛三昧、海印三昧等。“禅”“定”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六祖說:“外離一切諸相為禅,内心不亂為定。”如此外禅内定、專注一境,可達忘我境界,從“身空”到“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就是得了禅定。禅定是解脫法、是了脫生死的根本法,是整個修行證悟的中心,非常重要。
6、般若:大乘佛教稱之為“諸佛之母”。般若是出世間的智慧,包含六種,就是所謂的六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第六種是觀照般若。此六種般若具足,就是金剛般若。
以上菩薩以四攝六度自度度人,行無疲厭,故名“諸菩薩萬行”。
經名“首楞嚴”指的是“定”:是總定、是如來大定、是自性本定。其體常住不動,周遍塵刹,了了常知,妙用自如,是衆生之本有、覺明之真常。本經可稱為是無上深妙的“大定”經典,我們所修的一切“定”最後都要歸到“首楞嚴大定”上來,方能圓滿。
本經中重點談了三種定,即:一、奢摩他:譯為“止”。就是外止諸緣、内息妄念而進入禅境的一種方法。二、三摩缽提:譯為“止觀”。是止觀雙修的一種方法。三、禅那:譯為“靜慮”或“定”。是定慧等持的一種修法。這三種“禅定”修法,被天台宗運用為三止三觀,為各宗門所通用。
“奢摩他”為“體真止”:為空觀。觀一切法空,見諸法實相,名真谛。“三摩缽提”為“方便随緣止”:為假觀。觀一切法假,見一切相皆是虛妄,名俗谛。“禅那”為“和息二邊止”:為中觀。觀一切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空假不二,名為“雙照中觀”。修止兼觀、修觀兼止,這就是定慧等持,真實妙觀。
關于“經”有幾種解法,主要的解釋是:經者、徑也;徑者、路也。指一切修行證道的法門。“經”就是從凡夫到成佛所要經過的一條路,這條路上有許許多多的障礙,是一條艱難的路,充滿風險的路,走過這條路的人将他們的經曆講給後來人聽,希望後來人能避開風險、戰勝風險,順利的走完這條路,走完這條路就是佛。這些成佛的經驗形成文字後,稱為“經”。“經”還有其他幾種解釋,此處從略。《楞嚴經》在五重玄義判教中,屬大乘别教攝圓教頓法。
- 上一篇 《史記》研讀428:滑稽列傳(二)
- 下一篇 信任來自足夠的自信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