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秦可卿的高規格喪禮,隐藏着乾隆朝最大的宮闱隐私

閱讀提示:全文5700餘字,寫作時長3.5小時,閱讀前請做好心理準備!

秦可卿的喪禮大到離譜,可能我單純這樣說,大家在心裡面沒有概念。如果我換一個說法,大家可能會有更直觀的感受,這麼說吧:

以《紅樓夢》中所描述的家族背景,如果秦可卿的喪禮規格,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真實發生的,那麼整個甯國府可能都要面臨抄家的境地!

因為在古代,國家的喪葬制度是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的,超過規定的喪禮規格就是僭越愈制的行為。《紅樓夢》雖然是一部小說,但是作者畢竟是清朝時期的人,不管他對朝代背景如何杜撰,總不可能完全脫離時代的烙印。

更何況,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代文字獄最嚴重的雍正、乾隆年間,他寫下的這些内容在當時本身就是違法的。縱然《紅樓夢》早期隻是在一個小圈子裡流傳,可畢竟還是有流出去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即便按照最樸素的認知常識,也能得出一個基本的事實判斷:

曹雪芹冒着巨大的“文字獄”風險,寫下了這篇不符合生活常識,而且是嚴重愈制的喪禮場景,必然是有他特殊的目的。

那麼,這個背後到底隐藏着什麼秘密呢?

喪禮規格

為了避免主觀臆斷,想要解決這個謎團,我覺得我們可以采用逆向思維,由果及因的去梳理問題的真相。

根據脂硯齋的大量批語,我們知道,作者在小說中采用了很多“史筆”,也就是說很多故事情節是有其現實參考的。

所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所描繪的秦可卿的喪禮規格,在作者所處的清朝時期,大概是什麼屬于哪個等級。

這裡,我們就要參考小說,尋找喪禮過程中的一些标準性禮儀,我這裡把最主要的一些列舉如下:

一、“樯木”棺材

“我們木店裡有一副闆,叫做什麼樯木,出在潢海鐵網山上,作了棺材,萬年不壞。這還是當年先父帶來,原系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曾拿去。現今還封在店裡,也沒人出價敢買。”

“樯木”是個什麼木,史書之中沒有記載,現實生活中也不存在這種木頭。

但是根據文中薛蟠的描述,我們就可以感受出來,這個“樯木”的規格是非常高的,至少是親王級别的。

而對于這副“樯木”棺材的外觀,作者也專門進行了描寫:

“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

我們不懂棺木的品質,但是從這段刻畫,以及小說中所描寫衆人的反應,也同樣說明這個規格是非常高的。

清代棺木尺寸的規制,我沒有查到。但是根據曆史記載,晚清時期的慈安太後,也就是鹹豐皇帝的第二位皇後,她的棺木厚不過才一寸八分。

我們不清楚清代皇帝棺木尺寸是多少,但是根據古書的記載:“天子的棺木厚八寸,士大夫厚六寸”,也就是說古代的天子有過棺木厚八寸的制度。

如果按照這個記載,小說中的那位義忠親王老千歲,使用厚八寸的“樯木”棺材本身也已經是愈制了。

除此以外,根據《清會典則例》的記載:按照朝廷規制,皇帝的梓宮材質用楠木,皇太子的金棺同樣也可以用楠木,而皇子的彩棺則隻能用杉木。

而小說當中,賈政在看到這副“樯木”棺材的時候,說道:

“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

根據賈政的話我們可以判斷,秦可卿所使用的“樯木”棺材,要比杉木的規制要高得多,而上等杉木在清朝則是皇子才能使用的規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賈政的話我們可知,以秦可卿的身份,是可以配得上“上等杉木”棺材的。

綜上所述,我們大緻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秦可卿所用的“樯木”棺材,是作者所杜撰出來的,其規制級别大概在親王到皇帝之間,與皇帝梓宮所用的楠木或許也在伯仲之間。

二、停靈四十九日

小說中借王熙鳳之口,三次說秦可卿的喪禮辦了“一個月”。

據我查閱《明史》和《清史稿》,明清以來的喪儀制度,皇帝、皇後的喪儀基本上都是素服二十七日。也就是說,在明清史上,二十七日舉哀是最高的喪儀規格。

秦可卿的喪儀,也是以這個标準作為參考的,但實際上卻是進行了四十九日,也就是遠高于皇帝、皇後的規格。

“停靈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後開喪送訃聞。”

小結:秦可卿喪儀的素服時間,超過一般的皇帝、皇後規格。

三、欽天監擇日

秦可卿死後,甯國府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請欽天監陰陽司來擇日”。

欽天監是明清時期的國家天文機構,主要負責國家的天文觀察和曆法修訂,除此以外,也作為皇家禦用的“擇日”機構。

秦可卿死後,由皇家禦用的欽天監來選日子,可知這場喪禮應該是跟皇家有密切的關系。

而在《紅樓夢》的另外兩場喪禮中,賈敬和尤二姐死後,都是請“天文生”給挑的日子。賈敬是甯國府的當家人,也是整個賈府的族長,他的地位要比秦可卿高的多,可是死後也沒有資格請欽天監挑日子。

由此可知,秦可卿這個人物,在《紅樓夢》中有着特殊的身份或意義。

四、親王百官素服

秦可卿的喪儀中,參與送葬、路祭的隊伍聲勢浩大,如同“壓低銀山”一般,而且與會者都身份極高。

在曹雪芹所羅列的一大串名字當中,其中包括王、公、侯、伯、将軍等官爵,可以說囊括了所有權貴階層。

更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其中東、南、西、北四王中,身份最為尊貴的北靜王水溶,竟然親自素服舉哀。

雖然作者對這一不合理的情節進行了一番注釋,說北靜王因為和甯國府是世交,所以“不以異姓相視”、“不以王位自居”。

可即便如此,也透着相當的不合理之處,畢竟秦可卿隻是甯國府的孫媳。就連甯國府的當家人賈珍,也不過就是個“世襲三品爵威烈将軍”,和北靜王已經是極為不對等了,更何況是他的兒媳婦。

由此可見,這也是作者的欲蓋彌彰,為了不引起麻煩而給小說加的一點保護色而已。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判斷:秦可卿的喪儀,應該是屬于國喪級别。

五、聲勢浩大

在整個送殡的過程中,有一個細節非常值得注意,原文寫道:

“手下各官兩旁擁侍,軍民人衆不得往還。”

也就是說,在秦可卿出殡的過程中,道路兩旁有官員“擁侍”,而且有軍隊在維持秩序,讓道旁觀看的百姓們不得來回走動穿梭。

這個陣仗,絕對不可能是小說中的賈府能配得上的,這也從從一個角度說明:這是一場國喪!

孝賢皇後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秦可卿的喪禮,是一場國喪級别的喪禮,鑒于這極有可能是曹雪芹的“史筆”,那麼秦可卿這個人物在曆史上應該實有其人。

除此以外,根據上面的資料分析,秦可卿的人物原型如果不是皇帝,就應該是皇後、太後級别。

而曹雪芹生活在雍正、乾隆年間,這場喪禮很有可能是他親眼見過的,所以人物的原型可能就在這個時期。而且,如此超規格的喪禮,應該是一位有特殊地位的皇後或太後。

那麼,在曆史上有沒有一位皇後或太後,符合我們上面所說的條件呢?

答案是有,這個人就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後富察氏——孝賢純皇後。

根據《清史稿》記載,有清以來,自康熙皇帝的孝誠仁皇後赫舍裡氏沒後,曆代皇後死後喪事都從簡,以至于成了定例。直到七十四年以後的乾隆十三年,乾隆為了孝賢皇後富察氏打破定例,為她舉辦了一次超越規格的盛大葬禮。

這位富察皇後也就是乾隆朝忠臣傅恒的姐姐,也就是福靈安、福康安兄弟的親姑姑,她是乾隆在當太子時候的嫡妃。

據史料記載,富察皇後是一位出名的賢後,她“恭儉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禦珠翠”,而且她和乾隆皇帝的感情非常和諧親密。

隻可惜這位富察皇後命苦,她先後生了兩個兒子,其中長子永琏還被立為太子,結果數年之間她所生的兩兒一女先後夭折。

因為這個原因,富察皇後的精神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陷入到了巨大的悲傷之中。可是為了不影響到乾隆皇帝的情緒,她還是每日強打精神、強顔歡笑,私底下卻是神情恍惚、以淚洗面。

乾隆十三年正月,富察皇後随皇帝東巡,乘坐畫舫沿着大運河巡視。二月份抵達濟南,在濟南閱兵,遊曆下亭。回銮途中,三月三十一日,畫舫泊于德州。

可突然就傳出了令人震驚的消息,富察皇後于當天晚上,在德州的畫舫上暴斃!

富察皇後死後,乾隆皇帝萬分傷痛,定谥号為“孝賢”。乾隆皇帝一反康熙以來的喪葬規制,從《大明會典》中翻出了嘉靖皇帝孝潔陳皇後的成例,為孝賢皇後舉行了規格盛大的葬禮儀式,并且令全國内外一緻服衰。

然而,對于孝賢皇後的死因,從始至終乾隆皇帝都隻字未提,這也成為了乾隆朝的一個著名的宮闱謎案。

不久之後,坊間就傳出了很多流言,主要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孝賢皇後暴病而亡,另一種說法是,孝賢皇後撞破乾隆皇帝與傅恒妻子的偷情,結果氣憤之下自缢而亡。

可卿之謎

我們已經找到了秦可卿那場盛大喪禮的曆史原型,那麼,曆史上的孝賢皇後,是否就是小說中秦可卿的人物原型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做比較,看看小說中的秦可卿和曆史上的孝賢皇後,二者之間有沒有關聯。

答案當然是有,那麼,我們就把比較的結果列舉在下面:

一、死因成謎

和孝賢皇後一樣,小說中秦可卿的死因,也是“紅學”之中一個巨大的謎團。

關于秦可卿的死因,現存的《紅樓夢》版本中,說她是因病而亡。小說中有關于她生病過程的描寫,而且她的病顯然和“憂思”有着重要的關聯,秦可卿還對王熙鳳說過這樣的話:

“任憑神仙也罷,治得病治不得命。嬸子,我知道我這病不過是挨日子。”

“這都是我沒福。這樣人家,公公婆婆當自己的女孩兒似的待。嬸娘的侄兒雖說年輕,卻也是他敬我,我敬他,從來沒有紅過臉兒。就是一家子的長輩同輩之中,除了嬸子倒不用說了,别人也從無不疼我的,也無不和我好的。這如今得了這個病,把我那要強的心一分也沒了。”

我不知道大家看過這兩段話後,有沒有感到似曾相識,秦可卿的這兩段自白,跟孝賢皇後的命運極為相似。

她們兩個人都是有命無運,明明找了個好人家,琴瑟和諧,又有公婆善待,偏偏就沒有運氣。因為某些原因,經年累月内心憂思,病也就是從這裡來的,所以“治得病治不得命”。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那位有“東府蓉大奶奶品格”的香菱,在尚未被拐走的時候,那個癞頭和尚也說她是“有命無運”,不知道作者有什麼深意。

除此以外,雖然兩個人都有病的過程,可真正死亡來臨的時候還是很突然。孝賢皇後是這樣,秦可卿也是這樣,所以總給人一種暴病而亡的印象。

王熙鳳聽到秦可卿死亡的消息後,“吓了一身冷汗”,而其他人在得知消息以後,也是“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

秦可卿死因的第二種說法,據脂硯齋的評語,是“秦可卿淫喪天香樓”。

具體的細節我們不得而知,雖然有很多猜測,但是我們不做定論。我們能夠确定的一點就是,在所謂“淫喪”的故事當中,自然少不了偷情的橋段,我們可以暫時概括為“因情而亡”。

除此之外,在秦可卿的判詞當中,我們知道她的死亡方式是自缢而亡,這和孝賢皇後的另一個死因傳聞又是一緻的。

總結一下:秦可卿和孝賢皇後的死因,同樣都是謎團,同樣都有兩種猜測,而且兩種猜測的原因又都是一緻的。

二、“如坐舟中”

張友士給秦可卿診脈之後,描述了秦可卿的病狀,其中有一句形容詞叫做“如坐舟中”。

這一種非常奇怪的形容方式,為什麼偏偏要說在“舟”中呢?

無獨有偶,秦可卿死後,使用的那口豪華棺材是“樯木”的,這是作者杜撰出來的一個名字。而“樯”字的本意是指船的桅杆,“樯木”其實就可以理解為一艘船,蘇轼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就是用“樯橹”來代指船。

而脂硯齋在這個地方,也給了我們明确的提示,他注解道:“樯者,舟具也”。

也就是說,秦可卿的“樯木”棺材,其實是一艘船!

為什麼會用船來做棺材呢?

根據清人筆記《嘯亭續錄》記載,因為孝賢皇後死在了畫舫上,所以乾隆皇帝下旨,将皇後的遺體和她生前所乘坐的畫舫一體運回北京。

這件事情在當時曾經引起巨大的轟動,因為畫舫的體積太大,在進入北京城之後,根本沒有辦法通過城門洞。

萬般無奈之際,時任工部尚書海望給乾隆皇帝出了個主意,直接把船從城牆上翻了過去。

海望因為有過很多工程經驗,所以他讓人在城牆的兩側搭起了斜坡架子,然後在架子上鋪滿蔬菜葉子潤滑,讓一千多人一同把畫舫拉上了城牆,這才把孝賢皇後的遺體和畫舫運進了北京城。

用船做“棺材”,這麼稀奇的事情,翻遍曆史書籍,恐怕也就隻有孝賢皇後了。

所以,說孝賢皇後是秦可卿的人物原型,應該是很有道理的。

三、四海同哀

在寫到秦可卿的喪禮時,其中參加送殡的賓客,小說中提到了“八公”。

“那時官客送殡的有:

鎮國公牛清之孫現襲一等伯牛繼宗,理國公柳彪之孫現襲一等子柳芳,齊國公陳翼之孫世襲三品威鎮将軍陳瑞文,治國公馬魁之孫世襲三品威遠将軍馬尚,修國公侯明之孫世襲一等子侯孝康;繕國公诰命亡故,其孫石光珠守孝不曾來得。

這六家與榮甯二家,當日所稱‘八公’的便是。”

在這段名單的旁邊,有脂硯齋的一段批示,他告訴我們:這六個人名,實際上可以拆成“十二地支”。

比如:牛是醜,清是子;柳是卯,彪是寅......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作者為什麼要把“十二地支”隐藏其間,原來“十二地支”代表的是康熙年間最有權勢的十二門王爺,康熙曾經規定:在這十二支當中,任何一支辦喪事,隻有本支穿素服,其他十一支都不需要,當官的隻要去掉冠纓就可以。

除了寓意為“十二地支”的“八公”以外,小說寫參加路祭的名單中,專門提到了東平郡王、南安郡王、西甯郡王、北靜郡王。

其中,地位最高的北靜郡王水溶,親自素服舉衰。也就是說,“四王八公”中地位最高的人都服衰,作者雖沒有明确告訴我們其他王公也服衰,但這是不是一種代表性的暗示呢?

而且,更明顯的暗示是“四”和“十二”這兩個數字,“四”代表的是“東西南北”四方,“十二”代表的是“十二地支”——也就是“十二生肖”。

那麼,四方和十二生肖又代表着什麼呢?

四方往往是國家的代名詞,而十二生肖代表的是所有人的生肖屬相,那麼“四方”和“十二生肖”合起來不就是整個國家和全部臣民嗎?

換句話說,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秦可卿的喪禮是國喪,而且是全國上下一起服衰!

整個乾隆年間,有這種待遇的後妃隻有孝賢皇後。

總結

類似的對比不止這三處,但是我已經寫了五千多字,篇幅原因,就不再一一羅列。

根據我們整篇文章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紅樓夢》中秦可卿的原型,或者說至少是原型之一,是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富察氏。

那麼,作者把孝賢皇後的曆史隐藏到小說間,到底有什麼用意呢?

首先,因為家族的原因,作者對于雍正、乾隆父子應該有着強烈的厭惡。

而在富察皇後死的時候,正好是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高峰期,曹雪芹可能親眼目睹了當年富察皇後盛大的喪禮,所以出于某種原因把她寫到了小說當中。

小說中秦可卿的原型,最初可能并不是富察皇後,但是因為原來秦可卿“淫喪”的有關情節,和富察皇後死因的傳聞很相近,所以曹雪芹把兩個“秦可卿”融合到了一起。

目的,或許是出于厭惡,或許是為了向後人揭示孝賢皇後的真實死因。

後來,出于某些原因的考慮,在脂硯齋的建議之下,曹雪芹又删掉了關于“淫喪”的情節,所以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秦可卿形象。

也正因為如此,秦可卿這個人物身上,有非常多的矛盾和不可解之處。

【原創】王玄陵

原創不易,請多多關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