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山神》賞析(一)
《最後的山神》
《最後的山神》是一部人類學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通過記錄中國境内鄂倫春族的最後一位薩滿——孟金福在山林間捕魚打獵等原始生活的情景,讓我們領略到大興安嶺的山林美景和鄂倫春族淳樸的民俗風情,但長期的定居生活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鄂倫春人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漸漸遷出山林,身上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的氣息也逐漸消散。
這部片子透露出在山林中居住的最後老一輩鄂倫春人對傳統山林生活的留戀與不舍,同時也令我們深刻感受到鄂倫春民族的傳統文化形态随着現代文明的發展而趨于消逝的歎惋。
這部片子采用順序型的叙事結構,選取冬天和夏天兩個典型季節,以“冬——夏——冬”的叙事時間順序,對孟金福夫婦倆在不同季節的不同山林生活展開記錄;空間上以“山林——居住地——山林”為轉移,在表現傳統狩獵生活和山林自然風光的同時,與居住地近乎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形成鮮明對比。
————————————————————————————————
導演及拍攝相關背景資料:
孫曾田1983年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電視攝影專業。任中央電視台攝影導演至今,創作電視節目近百部(集)。 他是中國影視人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紀錄片學會理事、國際紀錄片協會會員。
1992年,孫曾田到黑龍江省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采訪,他發現幾十年的定居生活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鄂倫春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孫曾田認為,映襯在中華民族文化大背景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有着獨特的人文價值。
在采訪中,孫曾田認識了片中的主人公孟金福,他的思想、經曆、形象都有老一輩鄂倫春人的典型特征。他是一位老獵人,仍從事着這個民族傳統的狩獵生産,他又是全族最後一位薩滿。孫曾田用具象的山神作載體,通過這個紀錄片來表現抽象的民族心靈世界以及傳統與現代的沖突。
《最後的山神》在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中拍攝,環境惡劣。為了拍攝真實地出鄂倫春人的山林生活,攝制組與孟金福一家朝夕相處,成為親密的朋友,讓他們自然地面對鏡頭,甚至忘記鏡頭的存在。
片中的活動除了作者請求孟金福薩滿跳神外,都是孟金福一家自發去做的。作者圍繞傳統與現代的沖突,不斷對生活進行觀察,拍攝到了大量源自生活的典型細節和典型畫面,對素材進行取舍。
這部片的的剪輯過程,一反往常的先寫解說詞,再去剪輯畫面的方式,而是先剪輯畫面和同期聲,同時考慮哪裡鋪音樂,剪完之後,再去琢磨解說詞。
資料來源:周文主編.《世界紀錄片精品解讀》
-
- 上一篇 《理想與曆程》讀後感
- 下一篇 賈平凹《廢都》讀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