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之心》:不應被世人漠視的非洲種族

...


是的,這次又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關于人類學的著作《荒漠之心》,使得世人對非洲的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荒漠之心》的作者是勞倫斯·凡·德·普司特,勞倫斯是作家、探險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他真實的故鄉應屬于非洲的,因為他體内依舊留着非洲南非人的血。帶着這份鄉愁,寫出了不少關于非洲研究的著作。如出自南非人之手的反種族歧視小說《在某省》就是他的處女作。而這裡介紹的《荒漠之心》,也就是其中他另外一部很出色的一部關于描述沙漠布須曼人的著作,原名為《卡拉哈裡沙漠的失落世界》。

關于描述種族的著作,當然得以作者也是該種族的人去寫,會更有血有肉,有情感,而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本書中,作者也還以保持中立客觀的視角和所見所聞去重新探尋神秘的非洲部落種族的故事。

這本書是作者從1950年代起,開始探索非洲并引為創作題材的著作。我們中國有重走長征路的偉大,而非洲大沙漠大草原的環境下,也有作者及其團隊重新探尋布須曼人的故事。

那麼布須曼人是怎樣的非洲種族的人呢?該書中就從作者的從小聽聞來自外公等消息來源而概述了這個種族的特點和生活方式。書中前面四章都是關于布須曼人的曆史,如第一章“消失的民族”,就詳細描寫他們的特征:他們的說話的腔調是铿锵有力的彈舌聲;他們身材矮小,有着黃裡透紅的皮膚,蒙古人的眼睛,高高的顴骨,濃密而卷曲呈顆粒狀的頭發。據悉歐洲童話中的小矮人的原型就是布須曼人,這裡就是看出作為侵略者歐洲人對非洲布須曼人戴上了有色眼鏡。

布須曼人他們擅長狩獵和采集為生;他們是植物學家,制造純天然毒藥武器打獵;他們事實上聰明,會用引蛇出洞的“孫子兵法”狩獵大公象,還有用“借刀殺人”的妙計與獅子成為合作夥伴,使得自己和獅子都獲得食物;他們也會用油膏來抵禦獅子;他們會知道如何騙過鴕鳥,使其變成“母雞”為自己下蛋;他們會知道如何在荒漠中保存好珍貴的水資源以備不時之需;他們會默記蜜蜂的路線而獲利。這裡都看他們與其他種族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在荒蕪人眼的大沙漠或者大草原如何求生呢?就憑借布須曼人的智慧而救生,而書中作者鮮明的觀點就是還贊揚布須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品質。他們是與非洲大地的動植物彼此的生命是水乳交融的,他們的經驗是神秘的,而被人敬佩的。

随後在這第一章中,也高度贊美了布須曼人的文化成就和生活方式,他們是熱愛音樂和舞蹈的,他們會制作各種樂器,如山龜殼樂器、鈴舌等、他們還是岩壁畫的大家,也是口頭文學大家。其中作者也引用了數據說明布須曼人畫作,是與埃及等洞穴壁畫是同出一源,這就說明這個古老的種族也有引以為傲的文化。而作為一部為布須曼人立傳和正名的著作,也是作者研究類遊記的著作,此章節中也有作者對非洲相思樹的描寫,表現向往這種祖先部落的思念之情。為書中下部分的探險尋布須曼人的蹤迹故事埋下了豐富的情感筆調。

來到第二章“消失的方式”,作者也分析了布須曼人漸漸沒落的原因。其中這第二作者也引經據典地列舉了旅行家查普曼的著作說同非洲的班圖族長如何迫害布須曼人的事例;而另外的事例就是作者小時候親身經曆暴行,那就是奴隸制的存在,而作者口伐筆誅的是侵略者那種“奴隸也從娃娃抓起”的反人類暴行。另外就是基于作者的索托老婆婆的坦白,直言不諱地說明在大饑荒時期,布須曼人是會上演人吃人的情況的陋習;還有就是作者也列舉了荷蘭侵略者那種“滅絕布須曼人”的侵略,如斯等等作者就客觀地說明了布須曼人漸漸沒落的事實。

來到第三章“誓約與飄蕩的時代”,就深入了分析布須曼人的聰明才智和優良品質。這裡不乏就有作者以親身經曆捕鳥的事例可見一斑的。 而來到第四章“大突破”,作者也中肯地說明歐洲移民非洲,對布須曼人帶來的影響,讓他們作為仆役自然是不好的一面,可是從好的一面也是促進了當地經濟等方面的突破。如這第三章就寫了維揚的牧場,是考慮非洲本地條件而才會發展壯大的。當然,對于突破,除了非洲布須曼人客觀社會發展的突破,而對于作者個體而言,他的突破就是拍關于布須曼人紀錄片,讓世人記住他們的曆史和美好。因為,他們是不應被世人漠視的種族。

于是作者就開始組隊開始踏上拍攝布須曼人的冒險者之旅,這團隊就有上文提到的維揚,另外還有本等人。而從第六章就是他們正式開始踏上北上尋找布須曼人的蹤迹了。這一路來是曲折萬分的,但帶我們讀者進入了一個非洲大力神秘的世界,這裡可以讓我們看到了大逃亡時做出應急反應的狒狒群體的生動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作者想用羚肉誘餌獅子達到拍攝獅子進食的場景,卻未果派到的土狼而有點滑稽的成分,等等如是。

而來到第七章“失望的沼澤”,作者就看到了類似布須曼人的非洲居民,也通過細膩的筆觸描寫這種人,以彰顯作者心切想看到真正的布須曼人的渴望之情。講到這裡,作者也表現了他對非洲的大地上作為标配的大水牛的喜愛之情;這章節也繼續寫了其他非洲生物,如蜜蜂、眼鏡蛇、采采蠅、花豹等都是讓人害怕得打冷震的。而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這個團隊終于找到了真正的布須曼人了。

這個團隊也加入了布須曼人作為“導遊”和“翻譯官”的角色後,作者也跟随他們一探措迪洛山的神靈。這裡也繼續介紹了大角羚,也有其中作者的舉動是讓讀者對其産生無比敬佩之情的,那就是拜訪完措迪洛山,作者還寫了一封緻歉信給該山的種族表示打擾和抱歉之意,可見作者對這個種族的無比尊敬之情。相比時下,關于某些外敵政客和企業無根無據抹黑我們中國新疆棉的道歉信,卻遲遲未發。人家作者那無關小事都道歉,而那些某人某物為何傷害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集體情感,在這麼大的事情上為何不敢道歉一下呢?請問有尊敬我們消費者嗎?請問有尊敬過我們中華民族嗎?

來到了第九章井邊的獵人就是這探險尋蹤故事的高潮部分了,因為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布須曼人真實狩獵并狩獵成功大羚羊的激動萬分的場景。在這部分作者不僅高度贊美布須曼人公有制部落社會,他們是獵物和采集物都公分的,而作為主要食物來源的采集業務是由女性負責,因此這樣的部落種族女性的地位是很高的,這就是作者心中渴望人類社會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态,也是他向往的反侵略,希望人與人之間應該互助互愛的原始烏托邦的理想世界。這些都是在布須曼人身上看到的,因此作者由衷愛着這樣的種族。

此外,在這最後包括第九章的兩節中,作者也從他們的現實的生活方式,印證了之前從聽說得來的布須曼人形象。他們真的喜歡吃“劄瑪”瓜;他們真的很重情義,喜歡載歌載舞,這就體現在他們男女雙方喜歡唱的《草之頌》《雨之歌》,這兩首歌也是非洲特色的詩意,十分有韻味和文學價值。他們也真的是分工明确,如在第286頁就有詳細描述。當然進入1950年之後的布須曼人也是與時并進了,他們不再繪壁畫了,他們也喜歡遊戲了。如“羽毛球”遊戲,如模拟戰争遊戲,如繞圈圈遊戲。都是他們現代化的美好生活方式,體現了他們質樸、勤勞、勇敢、智慧、團結的優良品格。

如果書不能夠滿足你了解布須曼人,那就看看改編電影作品《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遠方》吧,因為那些影視作品都是與作者有關的,可見作者之深遠持久,之偉大。而他能在1981年榮獲大不列颠帝國騎士勳章,還不僅于此,而還在于他是被世人贊譽為拯救這支神秘種族免于絕種的命運的書的作者。 而這本《荒漠之心》,也代表了作者對非洲的一顆赤子之良心。他帶領我們深入荒漠之心,見證真正的布須曼人如何生活、狩獵,由此不僅一一戳破侵略者的謊言,也開啟了人類學界研究布須曼人的先河。願你也喜歡這趟神秘的非洲部落探尋之旅,而回味無窮。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