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隻有一件事》
閱讀背景
辭職前,特别的焦慮,正好碰到了這本書,特别開導當時的自己。最近早上直播,于是又翻出這本書,現在讀來仍覺得不錯。
了解自己
如今信息爆炸,手機裡各種app,小視頻,于是他人的信息,外界的信息充斥着腦海,對自己的了解卻是越來越少。一個人在外面的形象可能是彬彬有禮,回到家又可能是一副懶散又蠻不講理的形象。那我們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外面與人交往,我們都帶着不同的目的相互交往難免失真。因此回到家裡,抛去目的,抛去社會的地位,原來家裡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隻是我們不知道。
我們許多人如同作者都有傲慢之心,隻是不易發現。作者寫道,他因為忙碌,又因為對母親的忽視,經常很晚才回家,而母親在家裡一直等他回家才起身跟她說幾句話,說完才安心睡去,當時的作者不懂得母親也不懂得自己,因此傲慢的對待自己的母親,一直到母親去世很多才恍然醒悟。其實現在的我們也是如此,以為自己看了更多的世界,比自己的父母了很多,因此對待父母也傲慢起來。很多感慨道,現在父母像小時候的自己,面對兒女不敢說太多,唯恐惹得他們生氣。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兒女的我們要修煉我們的初心了。
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這件事我也一直很欠缺,對于自己做不到的事,心生各種繁雜的情緒,卻不知,我本就是宇宙裡的一粒微粒,在世界面前在他人面前很多事本就無解,這個時候我們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渺小,然後臣服。
愛自己
曾經作者認為最重要的事就是愛别人,但他也總是做的不好。最後找到原因是因為他不知道愛自己,原來一個人隻有對自己的足夠多,多到能溢出來才能好好愛别人,所以愛别人的前提是好好愛自己。
然而生活中太多不會愛自己的例子,比如那些愛生氣的人,生氣明明對身體傷害非常大,但他們卻常常讓自己深陷其中。餘秀華在主持人在對話中談到,愛人這項能力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學習的。愛自己也是,需要用覺知跟願意去體驗人生的各種狀态後生出的一種必然結果。書中提到一項愛自己的準則"我們在面對每件事的行為,如果能讓自己更滿意,更喜歡自己,就表示做對了,否則就做錯了"這項準則的評判标準在每個人的内心,它并沒有統一的規範。比如,今天你心情不好,于是去大吃了一頓,吃完以後,如果你感覺現在的自己更好了,也更喜歡自己了,那麼這就是愛自己的一個方式,假如吃完後,你很痛恨自己,你覺得自己沒有遵守以前的約定,然後對自己感到失望,那麼吃東西就不是一件愛自己的方式。因此同一件事,内心的感受不同,對錯也就不同。
與人交往給對方留空間
人與人交往給對方留有空間非常的重要,有些人非常的強勢,性子急,一旦找到說話的口子,滔滔不絕地說,完全不給他人留空間。這裡不僅指說話,做事也是。太過搶占空間的人,時間久了關系很容易出現問題。比如生活中那些一直說個不停又不懂的停下來聽聽對方怎麼說的人,時間久了對方久不願意跟他在一起了。又比如在工作中,領導安排事情,如果事情一出來,領導就開始說怎麼做,這也是占空間的表現,因為做事的人是員工,因此首先要讓員工去表達。
與人交往想要有一份長久的關系,需要給對方留有空間。
生活中重要的事——起心動念,用真心化解
有的人說隻有那些意義不凡的事才是重要的事,而對生活中的小事,比如睡覺吃飯卻不當一回事。在作者看來,生活中重要的事應該是頻率更高的事,比如吃飯睡覺呼吸。也因此有修行大師對弟子說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走路好好呼吸。除了吃飯睡覺這些小事要注意,更重要得是關注我們得念頭,因為一個人起心動念得頻率很高并且能影響一個人得情緒。
人與人之間得交往,因為一些執念,一些自我,很容易陷入矛盾之中,因此一不小心起心動念犯下不可收回的錯誤,因此我們需要對我們的念頭産生一個覺知,一旦發現自己的念頭不對,應該及時的調整,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修一顆真心,一顆認真的心。
處理生活中的逆境——修三心,慚愧心,慈悲心,感恩的心
人生就是一個大課堂,順境時有逆境也會有,這時候需要修煉我們的三顆心,慚愧心是人知道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渺小,慈悲心是看到他人的不容易,看到他人同樣也在受苦,有了慚愧心跟慈悲心我們就能走出逆境,但如果想要在逆境中成長就需要再修一顆感恩的心。在哪裡跌倒,我們先不要爬起來而是先看看地上有什麼,在逆境中尋找成長的點。用通俗的話就是”對不起,我愛你,謝謝“隻有修好這三顆心,我們就能成長的更好。
學會認錯
對于有些事,如果怎麼樣都找不到解決方法,這個時候不妨認真的學會認錯,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錯誤,然後認真的去認錯。
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
人生隻一件事,這件事是什麼呢?就是活好。除了活好沒有任何其他的事,怎麼樣活好呢,涉及的方方面面就很多了。通過了解自己,就能發現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這個時候就可以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通過讀書,了解巨人的思維方式,也可以通過交談,問問題去解惑,最後成長成自己想要的巨人,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
- 上一篇 無題
- 下一篇 【西遊.心戲】孫悟空的元神是誰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