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 第二十九篇 太陰陽明論
【原文】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1,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内,或從外,有所不同,故病異各也。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内。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2;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3。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髒。入六腑,則身熱,不時卧,上為喘呼;入五髒,則膜滿閉塞,下為飱洩,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4。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于主時也。脾髒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5,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者表也,五髒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髒腑各因其經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注釋】
1、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五髒與六腑為表裡關系,胃為表,脾為裡。其對應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亦為表裡關系,十二經脈之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亦為表裡關系,故十二經有疾先治其表,後治其裡。
2、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者,表也,外也。虛邪賊風,外也。虛邪賊風,犯于外也,故曰陽受之。
3、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食飲入之于口,納之于胃,食飲不節則脾胃受之;五髒之精以養四肢百骸,起居不時,則四肢百骸勞而失其養,則五髒之精失其調,五髒傷也,是謂五勞七傷。
4、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風者,陽也,上者,陽也,故傷與風者,上先受之。濕者,陰也,下者,陰也,故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5、脾髒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脾胃為土,生萬物而法天地,煉天地萬物之精以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利而不害,為而不争,故幾于道矣。《“1+1”教學》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作為服務意識。脾胃煉天地萬物之精以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四肢百骸因養而動,促進脾胃正常工作,五髒六腑因養而血氣通達,反哺脾胃。故老子曰:“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争。”
止一箴言
1、脾胃為後天之本,胃納天地萬物之精,和以陰陽二氣而煉之,以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故陽明胃經由足至頭,為三陽經脈傳輸養分,為四肢百骸輸送養分也。陽明胃經與太陰脾經為表裡關系,陽明胃經将養分傳輸于太陰脾經,再經由太陰脾經傳遞給其餘三陰經脈及髒器。如此,整個人體形成太陰陽明經脈、陰陽表裡經脈、任督二脈三套既相互聯系又彼此獨立的能量傳輸系統。故四肢不全者,五髒六腑雖有影響,仍有任督二脈及其它經脈相互協調工作,确保五髒六腑正常工作。依此類推,若任意一套能量傳輸系統完整,五髒六腑無損的情況下,則整個人體仍能保持正常工作。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修複損壞的能量傳輸系統。此推論有待實證。(希望以後“1+1”教育共同體的醫學院能夠集中西醫于一體,對此進行實證研究。)以此為記。(2023年11月19日于昆明)
參考書目
1、李志敏 主編:《黃帝内經》,京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譯著,遼甯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止一 解讀:《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學》,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 上一篇 穆春橋長篇小說《食色記》連載(17)
- 下一篇 山間的曲是人世的幽咽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