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種孤獨

我想所謂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

——理查德·耶茨

...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把孤獨跟頻率兩個詞聯系在一起,并且一直以為上面這句話是我自己琢磨出來的。再次回看理查德·耶茨的作品,才發現這話并不是我的原創。隻不過多年以來,這句話内化成我自己的了。文學作品會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人格。

理查德·耶茨的這本《十一種孤獨》,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人。

同是有孤獨的字眼,我總在想,《百年孤獨》在國内的暢銷,一多半得益于它的書名;而《十一種孤獨》的不暢銷,是因為它透出的冷峻的氣質。

嗯,感覺說了段廢話。我在說什麼?自己跟自己不在同一個頻率,這怎麼可能。

不過話說回來,《百年孤獨》的暢銷,跟南海出版公司成功的推銷是分不開的。

理查德·耶茨的創作主題總是圍繞着孤獨展開,他說:

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

1926年2月3日,理查德·耶茨出生于紐約揚克斯市,幼年時家庭生活并不安穩,三歲那年父母離異。在大蕭條時代,母親帶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頓艱難度日。母親酗酒,容易歇斯底裡,當他們饑餓難耐或等着被人再一次轟走時,母親卻對着他們高聲朗讀《遠大前程》。

這裡我們看到父母對孩子文學上的影響。我前面介紹羅貝托·波拉尼奧時有講過,波拉尼奧最早的文學記憶之一,是聽母親大聲朗讀聶魯達的詩集《20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

我在想,我的孩子出生後(如果有這麼一天的話),我是不是也應該來這麼一出,在孩子面前高聲朗讀點什麼。

中學畢業後,理查德·耶茨沒有讀大學,原因之一是他受海明威的影響,認為作家應該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過鬥争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他參軍去了法國,經曆了戰争,不幸在軍隊中染上肺炎。

治療康複後,他退役,回到紐約,并結婚。

...


1951年,他帶着軍隊發給他的肺炎補償金舉家遷到歐洲。在歐洲的幾年中,除了寫作他什麼也不幹。他坐在租來的房間裡,不停地抽煙,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寫。

也許是因為太過于投入寫作而導緻了他與妻子的關系破裂。妻子帶着他們的女兒從倫敦回到美國,暫時分居,1959年正式離婚,兩個女兒的撫養權歸了妻子。

他從歐洲回到美國後,經曆了幾段并不愉快的工作。此後許多年,他都是孤單一人生活。

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健康狀況極度惡化,由于肺結核,他呼吸困難,不停地咳嗽、氣喘,但他仍抽煙抽得像在燒爐子,即使在最後一年裡他得借助氧氣面罩來呼吸時,抽煙也沒中斷過。

他喝酒,比任何一個作家都喝得兇,總是爛醉如泥,不省人事。當然,作為一個作家,他有克制,白天不喝。喝了就沒法寫作了。這一點倒值得我們學習。

1992年11月,耶茨死于肺氣腫及并發症,享年六十六歲。

...

《十一種孤獨》由十一個短篇小說構成,講訴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書中描寫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展現了他們的孤獨、失落與絕望,他們缺乏安全感,生活多不如意。

曼哈頓辦公樓裡被炒的白領、想象力豐富的出租車司機、屢屢遭挫卻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即将結婚卻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師、新轉學的小學生、肺結核病人、爵士鋼琴手、郁郁不得志的軍官等等。

書中的人物有時候是那麼地糾結,下面這段描寫感覺永不過時:

她不能嫁給他,她根本不了解他。有時候,又完全相反,她覺得不能嫁給他正是因為她太了解他。

這一句如此簡潔又極具畫面感:

他去到男廁所,吐了。

描寫一個新轉學的不受歡迎的小學生:

她把一切都搞砸了。到最後郊遊結束時,全班為她羞愧不已,痛苦不堪。那天她有無數機會好好表現自己,而現在她的失敗既讓人可憐,又讓人失望。這才最糟糕:她很可憐一一他們甚至不想朝她望,不想看她暗淡粗笨的黑色大衣、她的帽子。他們隻想馬上把她塞進汽車,送回學校,不要再看見她。

另外,耶茨的另外兩部作品,書名也極為漂亮,這裡一并推薦——《戀愛中的騙子》《年輕的心在哭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